突发性耳聋病程与疗效相关关系的研究

2013-07-17 09:01:44王贵锋潘金斌李云霞
实用医药杂志 2013年6期
关键词:内耳耳蜗突发性

王贵锋,潘金斌,李云霞

突发性耳聋是指原因不明而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其时间发生在数分钟、数小时甚至在3 d以内,听力损失至少在相连的2个频率下降20 dB以上[1],也有人表述为其发病的时限在数天,听力在3个相连频率下降30 dB以上[2]。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尚不明确,发病机理也不十分清楚,其治疗方法不一,疗效不一,如果诊断和治疗不及时将可导致永久性听力障碍或耳鸣,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突发性耳聋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3]。目前很多临床研究证明突发性耳聋患者在2周内进行治疗有显著疗效[4,5]。为了进一步弄清突发性耳聋最佳的治疗时间点及治疗的预期结果,笔者所在医院2005—2010年治疗发病在2周内的突发性耳聋371例,现对他们的治疗进行回顾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均为在401医院进行首次诊治者,从发病开始到诊治的时间在2周内,均经过专科检查、纯音测听、阻抗测试,颅脑和内听道CT或者MR检查,排除了其它疾病所致的耳聋的可能,符合1997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制定的突发性耳聋的诊断标准及疗效分级标准[6]。共371例,其中男165例,女206例;依患者的年龄(岁)的不同将患者分为5组:年龄≤25岁者为Y1组;>25岁者为Y2组;>35岁者为Y3组;>45岁者为Y4组;>55岁者为Y5组。病程计录从发病开始到诊治的时间(d),所有患者按照以下分为6组:病程≤2 d者为T1组;>2 d者为T2组;>4 d者为T3组;>6 d者为T4组;>8 d者为T5组;>10 d者为T6组;12~14 d者为T7组。发病在左耳者184例,右耳者149例,双耳38例。症状中伴有眩晕者128例。不同病程患者的年龄和伴发眩晕的例数详见表1。

1.2 听力检查 听力损失以纯音听力检查的听阈值为准,依语言频率范围的听力损失程度分为轻、中、重和全聋四度。其中听力轻度损失(听阈≥20dB)82例,听力中度损失(>40 dB)130例,重度听力损失(>60 dB)104 例,全聋(>90 dB)55 例。不同病程患者的听力情况详见表1。

表 1 不同病程患者的年龄、伴发眩晕及听力下降例数

1.3 治疗方法 371例患者均采用5%葡萄糖250~500 ml+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 20~30 ml,1 次/d,高压氧常规治疗1次/d,给予神经营养剂、能量合剂,并给予利巴韦林 0.3,1次/d,地塞米松 5~10 mg,1次/d,共使用5~7 d。治疗10 d为1疗程。治疗达1疗程后进行听力复测1次。371例患者均根据听力恢复情况均进行治疗达1~2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 经过治疗1~2个疗程后进行听力复测,分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个级别进行评价。治愈:语言频率听力达到病前水平或者平均听阈在20 dB以内,临床症状消失。显效:平均听阈提高20 dB,或者在某一频率上听力提高有20 dB以上者,眩晕消失。有效:平均听阈提高10 dB,或者在某一频率上听力提高有15 dB以上者,偶有头晕。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听力复测没有变化和提高。所有治愈、显效和有效的患者计为总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按二个率和多个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 果

371例治疗后达治愈187例,治愈率50.40%;显效93例,有效73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95.15%,无效率4.85%。

2.1 不同病程患者疗效 其疗效在T1组、T2组和T3组,即在发病的6 d内就诊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在以后的时间段内疗效逐渐下降,但病程在12~14 d时就诊疗效仍可达78.79%。经统计学处理,T5、T6、T7组间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 (χ2=10.505,P<0.05)。说明就诊的时间不一疗效也不一,时间越早疗效越好。各组的疗效情况详见表2。

表 2 按病程分组患者的疗效情况

2.2 年龄不同患者的疗效 各组的疗效情况见表3。其中自Y3组的T6时间、Y4组的T5时间、Y5组的T4时间开始出现总有效率下降,且下降的幅度有显著性差异(χ2=16.177,P<0.05),说明患者的年龄越大,就诊时病程越长疗效就较差。

2.3 患者听力损失程度不同的疗效 按在不同的发病时间中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的进行分组,观察其疗效情况见表4。表4所示在轻度听力下降的T7组,中度的T6、T7组,重度的T6组、T7组,全聋的T4组、T5组、T6组、T7组其总的有效率呈渐进式的下降态势(χ2=17.813,P<0.05)。 这提示听力损失越大,就诊时病程越长,其疗效就相对越差。

伴有眩晕者128例,经过治疗治愈率37.30%,无效11例;总有效率91.41%;而未伴有眩晕者243例,治疗后治愈率56.33%,无效7例;总有效率97.12%。二者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χ2=6.217,P<0.05)。说明突发性耳聋患者伴有眩晕者的疗效不如未伴有眩晕者。

把伴有眩晕的128例患者按就诊时的不同的病程进行分组,在T4组时间后疗效开始下降,到T7组的时间后疗效为最低,达到33.33%,下降的各组间疗效进行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χ2=7.35,P<0.05)。这说明尤其是伴有眩晕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而不能超过发病后10 d,否则疗效很差。其疗效情况详见表5。而未伴有眩晕的患者245例也按上述进行分组,其疗效进行统计学比较,仅在T6组和T7组的时间段内有疗效下降,且下降的幅度在88%~89%,统计学处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 (P>0.05)。提示对于未伴有眩晕的患者就诊时间的紧迫性相对较小,其疗效相对较好。

表 3 不同病程各年龄组有效结果

表 4 不同病程不同听力损失患者有效结果

表 5 不同病程伴眩晕患者的疗效

表 6 不同病程未伴眩晕患者的疗效

3 讨 论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急症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由于其真正的病因不明,所以它的疗效不一。现在一般认为它与病毒感染、内耳血液微循环障碍、窗膜破裂、自身免疫以及变态反应等有关[5,7],尤其是与内耳的血液循环障碍和病毒感染有关[8]。有人报道35%突聋患者为病毒感染因素,17%为血管因素,其余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噪声暴露等因素有关[9]。这些致病的相关因素导致内耳的螺旋神经节、耳蜗内神经元及毛细胞供血障碍,缺乏营养,致神经萎缩,变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致耳聋[10]。目前在治疗上主要强调的是治疗的时间性,要及时治疗,治疗越早效果越好。这是因为内耳的血供血管均为终未血管,无侧支循环,在到达内耳前存在着极度扭曲或螺旋行径[11],毛细血管纹到毛细胞的距离相对较远,氧从毛细血管纹弥散到毛细胞处的速度很慢,毛细胞易受到缺血和缺氧的损害。研究表明耳蜗对缺血缺氧极其敏感,30 min后毛细胞、耳蜗神经节细胞、螺旋韧带均可受到影响[12],血管如果发生完全阻断1 h后,耳蜗功能将不再能恢复[13]。因此,早期治疗能够及时纠正内耳组织的水肿、缺血、缺氧、代谢紊乱,使内耳的听觉神经细胞得到早日恢复。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多数学者经研究认为病程在2周以内治疗效果明显[4,5],其最佳治疗时间有人认为是48 h[14],本文结果表明,患者在6 d之内治疗达100%的有效率,6 d后总有效率开始下降,所以其最佳治疗时间点为6 d。这可能是与患者的内听动脉的阻塞程度、内耳病毒性炎症的发展有关。在病程最初内听动脉的耳蜗支和/或者耳蜗前庭支并非是完全的血管阻断,仍有残流或者细流,内耳的螺旋神经节、耳蜗的毛细胞还没有发生不可逆的病变。而在6 d后疗效较差,但也不能放弃治疗,仍有一定的效果,则提示耳蜗内的听神经功能仍有部分是可逆性病变,内耳的毛细胞并没有发生完全的坏死。

有资料显示,儿童和青年患者多以病毒感染为主,中老年患者以其它因素为主[8,15,16]。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其最佳的治疗时间点据笔者观察在<25岁及25~35岁者在2周内就诊治疗,>35岁的患者在10 d内就诊,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其最佳治疗时间点减少2 d。这说明年龄越小,就诊时间越早,其疗效就越好。年龄越大就诊时间越晚疗效就越差。同时也显示了病毒性因素引起的突发性耳聋较其它因素导致的突发性耳聋容易治疗,年龄越大其致病因素也就越复杂,这就需要对患者的治疗不能一并对待,要针对不同的年龄、病程和不同的致病因素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才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听力损失相同而就诊时间不同其疗效不一。轻度听力下降的患者最佳治疗时间点为12 d之内,而中重度听力下降的患者在10 d之内,全聋者则在3 d之内。这说明听力损失的程度是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信号,听力损失越重其耳蜗的病变程度就越大。

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是由于病变累及内听动脉的部位不同,其不仅是累及了耳蜗支,而还同时累及了前庭支和(或)耳蜗前庭支。伴有眩晕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点据笔者观察在6 d之内,而不伴有眩晕的在10 d内,这同时也提示伴有眩晕的患者不仅仅是其病变累及部位较不伴眩晕者多,而且程度较重,可逆性程度也较小,所以有人提出伴有眩晕者的病情较单纯听力下降者为重,是耳蜗与前庭同时受累的表现,并且耳蜗损害与前庭损害相一致[17],其疗效较差。对伴有眩晕者就更需要及时、正确的治疗。

[1]张晓彤,许 珉,马伟军,等.突发性聋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9,7(2):152-156.

[2]Penido Nde O,HV Barros FA.Clinical etiological and progression factors of hearing in sudden deafness[J].Rev Bras Otorhinolaryngol,2005,71(6):633-637.

[3]修世国,刘艳丽,叶 辉.突发性聋患者纯音听阈曲线与临床疗效关系的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8,16(6):516-517.

[4]孟 文.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两周内最有效[J].家庭医生,2009,2(1):53.

[5]邹苑斌,黄健男,刘庆好,等.影响突聋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研究,2008,5(28):37-39.

[6]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和治疗指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5):325-326.

[7]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11-1014.

[8]刘新霞,王保华.突发性耳聋治疗的进展[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8):2156-2157.

[9]刘燕青,田兴德.突聋病例的病因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2006,3(3):269-271.

[10]Wilson WR.The relation of the herpesvirus family to sudden hearing loss:prospective clinical and literature review[J].Laryngoscope,1986,96(8):870-877.

[11]汪吉宝,李桂榕,龚树生.豚鼠内耳微循环血管解剖结构的特点[J].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6,31(3):219-221.

[12]Tabuchi K,Tsuji S,Asaka Y,et al.Does endogenenous or exogenous adenosine facilitate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cochlea after ischemia[J].Ann Otol Rhionl Laryngol,2002,111(4):376-340.

[13]孙建军.突发性聋病因与病理[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08,1(1):5.

[14]王 超,傅向军,张学辉.突发性耳聋的治疗分析[J].临床研究,2009,16(11):46-47.

[15]任基浩,刘 斌,卢永德.儿童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发病特点分析[J].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8(1):17-18.

[16]Vasama JP Linthicum FH Jr.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temporal bone histopathologic study[J].Ann Otol Rhinol Laryngol,2000,109(6):527-532.

[17]Nakashima T,Yanggita N.Outcome of sudden deafness without vertigo[J].Laryngoscope,1993,103(11):1145-1149.

猜你喜欢
内耳耳蜗突发性
听力下降也要查血脂
耳蜗微音器电位临床操作要点
恐龙内耳的秘密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消防新闻宣传报道的相关思考
新闻传播(2016年9期)2016-09-26 12:20:36
DR内听道像及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人工耳蜗的效果评估
海南医学(2016年8期)2016-06-08 05:43:00
豚鼠耳蜗Hensen细胞脂滴的性质与分布
内耳显影助力眩晕疾病诊断
家庭医药(2015年10期)2015-05-30 16:5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