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维玲
(安徽科技学院体育部,安徽凤阳233100)
普通高校女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荆维玲
(安徽科技学院体育部,安徽凤阳23310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安徽省普通高校女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在提高女生课余体育锻炼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上进行了探讨.普通高校女生受身心发育特征的影响,其运动惰性渐增,笔者认为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设适合女生运动项目和组建相应的体育社团,营造女生参与课余体育的氛围等是促进女生积极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途径;加强领导科学管理、落实优惠制度是关键.
高校;女生;课余体育;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和谐,女性参与社会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女性的身体状况以及身体素质的发展逐渐被广大国内外学者迫切提到新的研究日程上来.高校女生是一个特殊群体,身体发育、心智尚待成熟、淑女美的追求等身心特征影响着女生参与课余体育的积极性[1],另外网络游戏、电视媒体等也正侵占着其大量课余时间,从整体上来看,普通高校女生真正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不多,活动时间不足,锻炼不积极主动,与高校学生课余体育活动预期目的相差太远.可见,了解高校女生课余体育现存的问题,调动有利因素促进女生积极参与锻炼,专项做好相关课余体育的研究深有必要.
2.1 研究对象
安徽省皖北地区8所普通高校53个班级的635名女生.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收集国内外有关高校女生课余体育的相关研究资料,为本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等提供研究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对安徽省高校女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心理状态进行重点调查.共发放相关问卷635份,回收612份,其中有效问卷588份,问卷有效率92.6%,符合研究需要.
2.2.3 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取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采社会统计软件SPSS13.0队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归纳法从中找出原因.
3.1 普通高校女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动机情况分析运动动机是参与运动的基础也是参与运动灵魂,良好的健身动机是判断学生参与运动目的性的重要依据,倘若学生没有明确的目的、良好的动机,
那么我们的一切努力将付之空谈,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失败.了解学生的运动动机,旨在了解学生是否有明确的运动目的、运动意识或运动观念,进而根据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再加以引导,使之能够有一个良好的体育认识水平以利于其终身体育观思想的实现.
表1 普通高校女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N=588)
从表1统计结果来看,有33%和12.9%的女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有着清晰的认识,把课外体育活动作为锻炼身体或调节心情的手段,但两项总计也仅为45.9%.而有高于50%的学生认为课余体育锻炼是为了应付体育达标.由此可见,大部分高校女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在认识上仍存着严重偏差.这是值得相关部门尤其体育教育工作者深思和关注的问题.
3.2 普通高校女生喜欢的课余体育锻炼项目类型情况分析
普通高校女生已是成人,一般表现得比较成熟和稳重,所以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举止上,也表现了个体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稳定的态度,也就是说不同的群体其性格特征可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根据不同的群体,了解其性格特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尤为必要.一般外向型性格的人大多喜欢娱乐型、对抗型项目,而内向型性格的人往往选择力量型或耐力型项目等.另外,性别、年龄、体质状况的差异也是影响学生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的重要因素.比如,女生多数喜欢娱乐型、技巧型项目,而男生却多数喜欢力量型和对抗型项目等.表2调查统计数据来看,普通高校女生喜欢技巧型和娱乐型项目的人数比例相对偏高,这也与高校女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有关,她们普遍关注休闲娱乐和形体美的追求.
表2 普通高校女生课余体育活动中喜欢的项目类型(N=588)
3.3 普通高校女生喜欢的课余体育锻炼形式情况分析
学生喜欢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式与其性格特征以及周边体育文化氛围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内向型性格的女学生,往往喜欢独自参与运动或参与小群体的运动,而性格外向型的女生,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往往会感觉独自运动的单调,她们更喜欢参与群体活动.另外,学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也是影响学生选择体育活动方式的重要因素.比如,倘若一个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开展较差,运动场上活动人很少,那么怎能有群体性项目的开展?倘若一个学校拥有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校区各种体育设置齐全,课余活动时间参与活动的人群很多,且有丰富多样的体育俱乐部供学生选择和参与,那么会与前者有截然不同的选择活动方式的效果.从表3调查统计数据来看,普通高校女生喜欢独来独往个人活动方式的人数不及10%,而愿意去参加有专人指导的俱乐部方式活动的人数却高达60%以上.这与普通高校女生的求知欲、表现欲相辅相成的,也在体现了心理素质及其性格日趋成熟和完善,也在另一个方面体现了目前安徽省普通高校的体育文化氛围还较浓郁,对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刺激和引导作用.这个阶段的女生往往有比较独立的思想,但又害怕孤独寂寞,所以,群体活动尤其稳定群体的集体活动往往是她们的首选,而俱乐部之类的集体活动恰好能够满足她们参与稳定集体的欲望,另外,女生往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缺乏运动技能,而俱乐部专门的指导人员或组织人员又可在很到程度上可以满足她们的求知欲和依赖性.
表3 普通高校女生喜欢的课余体育锻炼形式(N=588)
3.4 制约普通高校女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表4 普通高校女生每天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N=588)
从表4普通高校女生每天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调查情况来看,其结果令人堪忧.当前每天能保证1小时以上者不足15%,这与国家规定每天锻炼不低于1小时的标准相差太远,而每天锻炼在半小时以下与没时间去锻炼者却高达32%和28%.究其原因主要与以下下因素有关:①部分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和日常健身意识.47.4%的普通高校女生认为自己缺乏兴趣不爱运动,这与其缺乏对体育功能和健身价值的认识以及没有良好的锻炼动机有关.②高校女生喜欢的活动项目多以娱乐性和技巧性为主,而高校体育日常课余体育活动内容多以篮球、排球、足球等男生喜爱的对抗性项目为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女生参与的热情及参与的机会. 55.3%的女生认为高校课余体育活动内容缺乏适合女生的项目,这正是对目前高校课余体育活动开设内容偏颇的反映.③网络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余空间,从选择数据来看52.6%的女生对其深有体会,网络也正是影响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高校学生课余时间比较自主,多以学生自我制约、自我支配,部分学生往往缺乏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而成为网络的奴隶,放弃了走出房门进行健身锻炼的时间.④中小学应试教育的苦果在高校继续蔓延.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中小学体育开始形同虚设,课余体育更是无从谈起,学生的课余时间都是在书山题海中度过的,故而缺乏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观念.这与学校没有进行科学管理、加强引导,缺乏落实课外体育活动制度有关.
表5 制约普通高校女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N=588)
依据目前普通高校女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及制约普通高校女生参与课余锻炼的因素,针对性提出以下措施:
学校方面:①尽量避免传统项目老调弹了又弹的状况发生,结合高校女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及身心需求,广泛开设适合女生的娱乐性、技巧性项目,比如健美操、交谊舞、毽球等项目.②学校引导鼓励、帮助女生组建校内各种体育活动俱乐部尤其女生社团,充分发挥高校女工协会的宣传、组织和协调功能,组织各俱乐部女生进行周期性锻炼和比赛等,为女生积极参与课余体育锻炼营造良好的人性化氛围.③应加强理论引导和实践督导工作.对高校女生应该根据其身心发育特点,选择必要的卫生知识和体育常识等理论内容对其进行专门的理论课传授,让其认知自身、了解体育,知道体育对其身心健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思想上对其进行体育意识和终身意识的进行教育和引导.另外,通过必要的体育考核、运动比赛、课堂教学督导以及课外活动考勤等,对学生进行刺激和诱导也是尤为重要.
体育教师:①要提高新认识,转变旧观念,把课堂引导和课余指导相结合[2].体育教师在对学生加强基本体育知识以及基本运动技能的传授同时,更应该注重体育思想体育意识的培养,增强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价值观,体育锻炼的价值观不应该停留在口头的宣传上,必须实现其价值的内化,从行为到习惯的培养,从意识到行为的实践都需要我们围绕着价值中枢寻求其内化策略[3],使其树立良好的健身意识及终身体育观.②性格上的感性和对参与体育运动的身体惰性,是高校女生普遍共存的问题.体育教师应为其多传授技艺性团体类活动内容,使其在团体的运动中不知觉的陶醉其中.例如,举行团体操表演、拉拉队训练等.③要结合高校女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其传授必要的日常健身常识和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使其了解生理规律和健身规律的内涵[4],在心理上对其攻坚,使其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在思想上认识到自身不能不锻炼.
学生自身:①要求学生通过体育理论课的学习,或多通过书刊、电视媒体等了解体育知识与体育功能,自身加强对终身体育的认识,从意识上解决自己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身心负担.②主动接触体育教师或体育爱好者,向其学习技术咨询疑惑,并应积极主动的参与校内的体育社团或健身组织,也应多随班级参加或是观看校运会等各类比赛.不但可以从感官上刺激自己参与运动的欲望,也可以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不知觉中愿意了解和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从而引导自己投入到日常锻炼中.③对于作息时间不规律的女生,最好每天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以及学校情况,自设一个课外活动计划表来提醒自己,通过培养自己协调学习和体育休息的能力,来热爱课余体育活动.
从对普通高校女生参与课余体育的现状分析来看,缺乏锻炼动机和明确的健身观念,是制约高校女生参与课余体育普遍共存的问题.这与中小学应试教育背景下忽视了体育知识、技术的传授,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健身意识和健身习惯培养有关.另外,高校女生年龄以18—24周岁为主,受其身心发育特征的影响,运动惰性会比中小学女生明显增加[5],再加上高校体育课程和课余体育活动项目类型多以男生爱好为主的对抗性项目,故而女生难免会失去参与运动的热情.所以,要转变对体育可有可无的观念,提高对体育的健身价值和运动功能的认识,打破旧模式教学内容和引导措施,根据这一阶段女生的身心特征对其开设相应的运动项目、组建必要的体育社团、营造良好的女生健身氛围是对其提高活动质量的重要途径.再者,高校学生课余时间相对自由多以自我支配为主,在高校女生本身运动惰性增加的基础上,又由于受目前网络的影响,大多女生不知觉中放弃了到户外运动的时间而在网上冲浪,而长期坐在电脑前本身就对人身健康产生较大危害.为能更好发挥高校体育在培养女性高素质人才中的作用和意义,所以学校管理部门和体育工作者应加强领导、科学管理、落实学校体育健身制度也是对其进行有效督促和引导的关键.
〔1〕刘斌,唐飚.关于理工类高校女生课余体育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492-495.
〔2〕马宝国.沈阳音乐学院本科女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8(6): 97-98.
〔3〕王胜超.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状况及健康认知调查与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2(2): 79-83.
〔4〕荆维玲.女大学生经期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5〕曹运华,王萍.高校女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3):46-48.
〔6〕陈晨当.代女大学生生活价值观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G806
A
1673-260X(2013)03-0181-03
安徽科技学院教研项目(X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