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建效
党的十八大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新要求。随着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企业改制步伐不断加快,一定数量的在册职工离开了工作岗位,进入到下岗、内退、其它(工伤、患病、协保、挂靠)管理的行列,造成了企业中不在岗职工的数量明显增加。及时掌握不在岗职工的思想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是摆在国企各级领导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据了解,之所以不在岗职工的比例如此之高,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改制需精简机构和人员,一部分职工失去工作岗位,下岗等待安置;二是企业资源整合,一些竞争力不强的老企业,由于历史包袱重,面临破产、关、停、并、转,企业为了压缩人员,将年龄大的人员离岗退养,出现内部退养;三是主辅分离后,企业辅业由于没有生产任务,一时难以安置专业性的员工,又出现了新的挂靠人员、协议保留劳动关系人员;同时还有个别工伤患病无法工作的职工。这样逐渐给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造成企业负担加重,企业的改革发展将面临来自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因而,做好不在岗职工的组织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关心和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加强不在岗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显得十分重要。
通过对不在岗职工的思想状况调查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国有企业不在岗职工总体上思想稳定、生活稳定、情绪稳定。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长时间脱离工作岗位、居住分散等原因,与企业联系越来越少,感情上渐渐疏远,主人翁责任感有所淡化。不在岗职工离开工作岗位后,同企业的联系慢慢地减少了,企业组织他们参加的活动也比较少,对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关注度下降了。多数不在岗职工只在检查身体、交纳党费、报销医药费和供暖费时才来企业看看,其他时间很少与企业联系,对企业的归属感也不那么强烈了。有些离岗时间较长的职工,甚至只认得企业中负责医药费报销的工作人员,认为自己已经离开企业,跟企业的关系只剩下医保关系了。这种感情上的淡化、组织上的游离,使不在岗职工在思想上滋生一种冷漠感,对企业的发展漠不关心,甚至漫延到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漠不关心。这种思想状况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意识形态的诱惑和利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不在岗职工党员组织活动减少,组织观念淡化,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所弱化,甚至成为“失踪”党员。国有企业不在岗职工中,有相当比例的共产党员,他们离开工作岗位后,在组织上往往被编入下岗办、离休、退休党支部,而这些人员部分居住分散、较难集中等原因,造成组织活动和集中学习时间较少,时间一长,党员的组织观念逐渐淡化,要求自己也不那么严格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标准在他们身上有所降低,先锋模范作用得不到展现。也有个别不在岗的共产党员,甚至两边都不参加组织活动,造成长期脱离组织。这些现象虽属个别,但对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着重大的影响,必须采取措施及时解决。
3.国有企业不在岗职工生活费偏低,与在岗职工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造成心理不平衡,对企业的不满情绪有所激化。一般企业不在岗职工平均年生活费收入只相当于在岗职工平均年收入的一半,而且不在岗职工中,那些待岗人员的生活费更低,生活水平不仅与其在岗工作时期相比处于不断下降趋势,更与在岗职工的生活水平形成明显反差。由于大多数不在岗职工都是在企业工作年限较长,对企业有一定贡献的老同志。然而,在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今天,他们的处境却日趋艰难,落差不断加大,造成他们心理不平衡,怨言增多,怨气增长,到企业提出个人诉求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不平衡的心态如果长期得不到化解,聚集起来,就会形成企业乃至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4.国有企业不在岗职工家庭空巢现象增多,生活冷清,前途渺茫,精神负担有所加重。据初步统计,不在岗职工中,家庭日常生活中只有两位甚至一位老人的空巢现象占40%以上。他们平日里孤单度日,缺少精神寄托。一周也难得与子女团聚一次,生活相当冷清,精神压抑,甚至失去生活目标,缺少人生信念,认为自己变成了对企业没有用处的人,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由于工作岗位的缺失导致人生信念迷失,是一个极为痛苦的过程,这部分职工非常需要企业对他们的关心与帮助,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相关活动,对他们提振精神,调节情绪,帮助他们应对晚年的生活困难,找回他们的人生信念。
不在岗职工出现的上述几种不利于企业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思想动态,必须引起国有企业各级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去抓住和解决这些在企业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国有企业不在岗职工的组织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担当起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必须看到,企业不在岗职工的思想主流是好的,他们总体上思想稳定。大多数不在岗职工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时事政治,他们中有80%以上人员,坚持看新闻、看报纸的好习惯,每天收看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从中掌握大量信息。同时他们热心公益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有60%以上不在岗职工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热情参与到支援灾区捐献等活动中,表现出国有企业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大多数不在岗职工,每天坚持体育锻炼,并积极参加社会组织的文化活动,从中享受健康和快乐。
在国有企业中,领导干部的主要精力毫无疑问地要放在抓好生产经营和安全稳定工作,放在管理好在岗职工上。但对于那些不在岗的职工,也要倾注精力,抓好管理工作,落实好社会责任。要把做好不在岗职工的管理工作纳入企业管理纲要和议事日程,落实机构,落实人员,落实经费,把这项工作长期持久地开展下去。
1.从思想入手,加强不在岗职工党员队伍建设,经常开展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提高政治素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不在岗党员,组织观念仍然比较强,十分关心党和国家的国计民生大事,我们要多组织他们开展各项政治学习和组织活动,特别是学习党的“十八大”文件等我党新时期的创新理论和改革实践。要创造条件,认真落实不在岗党员的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制度,解决他们集中活动中的场所困难。对于那些离开企业转往外地工作的党员,要及时帮助他们转移组织关系,督促他们主动参加工作所在地党组织的活动,不让一个不在岗的党员脱离组织。对于回乡养老或投亲靠友到外地生活的不在岗党员要及时与他们建立联系,保持经常性地沟通,把企业党组织建设、学习、企业改革发展情况及时向他们通报,使他们人不在岗,思想不下岗,心想着组织。
2.以沟通为桥梁,保持与不在岗职工联系,维系与企业的联系,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企业要采取措施,确保每年多次与不在岗职工的接触与沟通。要主动邀请那些对本企业熟悉的老同志常回来看看,就企业的发展和重大事项的决策提出他们的看法和建议,调动他们继续主动参与企业发展的积极性。企业年初的工作计划和年底的工作总结,要及时向他们通报、征询他们的意见。企业有什么重要活动,如新建项目的开工典礼,重要活动的启动仪式,重大改革的方案研讨等等,都可以请一些不在岗职工的代表来参加,然后由他们传达到不在岗职工中去。始终保持不在岗职工对企业的情况了解和信息畅通,维系不在岗职工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切实增强不在岗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重价值共享,在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提高生活费标准,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在岗职工的收入逐年增加,不在岗职工的生活费如果原地不动,势必扩大同在岗职工的收入差距,造成不在岗职工的思想波动和心理不平衡。企业级领导一定要认识到,在企业不断发展的成果中,也有不在岗职工的一份贡献。如果没有这些老员工当年打下的基础,企业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如果没有不在岗职工配合企业改革,使企业减员增效、轻装前进,企业的发展就不会取得如此成果。所以在提高企业在岗职工的收入水平时,要同步考虑不在岗职工,增加他们的生活费收入。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企业改革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更加拥护企业今后的改革措施和积极参与到企业发展中来。
4.送关怀上门,丰富不在岗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排解精神苦闷,帮助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观念。针对不在岗职工年老体衰,病痛增加,家庭空巢,对外联络减少等现象,企业要加强与不在岗职工的沟通与联系,要关心他们的生活情况、身体情况和精神状态。企业要专门负责与不在岗职工的联系,对重点人员,要定期上门探望,增加不在岗职工的社会交往,摆脱精神孤寂。要组织不在岗职工,充分利用社区的活动中心等场所,参与社区组织的各项文化、体育、联谊等活动,使不在岗职工,都能溶入到和谐社区中去,在自己的家门口就能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活动,把不在岗职工的管理和思想工作同和谐社区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国有企业不在岗职工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精神有寄托,生活有保障,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始终保持国有企业职工的自豪感、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