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峰,庞元宁,陈建嘉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1]。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的班级结构仍是传统的直线职能结构模式[2],其结构特征表现为一种以班主任为核心,以班级正式组织为框架的层级管理体系,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的中间力量[3],其代表学校对学生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4]。从2000—2011年间公开发表的与班主任相关的研究成果来看,对班主任的体育能力研究不多,对班主任在学生体育方面的影响研究还未曾有过。本研究通过中学班主任在课外体育锻炼以及班级活动中对学生施加影响,探讨班主任对学生体育与健康KAP和身体素质的干预效果,力求说明中学班主任体育技能和知识结构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班主任应该掌握的基础体育文化知识和必备的体育技能,为高师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本研究采用主观抽样法,在成都市抽选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年级的四个平行班、且班级之间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和KAP没有显著差异,共计215人为研究对象。
1.2.1 实验研究法
(1)对象的选择与分组。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设计,其中A1、B1为实验组,A2、B2为对照组,具体分组以及学生人数情况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的选择和分组
(2)实验设计。班主任W1与W2为女性、M1与M2为男性,且W1、M1与其它两位班主任相比,都具有较强的体育参与度和小型体育竞赛的组织能力。四个班级的体育教师同为一人,且教学进度、使用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地点和教学环境都相同。在教育干预过程中,实验组W1与M1所采用的干预手段和所利用的干预环境都相同。对照组W2与M2按照相同普通常规方法对学生进行管理。在教育干预过程中,由于班主任本身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干预方法与手段是在我们指导下完成的,并且干预的内容特征与操作要点通过特尔菲法检验,具有很较高的效度。
(3)实验内容。首先对四个班级学生的身体素质50m、1000/800m、立定跳远、引体向上/仰卧起坐进行测试,并对各班学生体育与健康KAP进行调查,确保各个班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实验组W1与M1通过主题班会、定期组织课余体育锻炼以及两个班级相互比赛等统一方式对学生进行干预,一个学期之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体育与健康KAP进行重测,并对比、检验实验前后的测试结果。
1.2.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针对目标人群学生设计KAP问卷(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 Questionnaire),问卷主要涉及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等相关问题,并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结果符合社会学调查的要求。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15份,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1.5对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
2.1.1 实验前后对照组学生的KAP各项得分情况
由表2可知,对照组学生在一学期后,KAP各项得分也有所增长,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班主任教师W2、M2、体育教师以及外界因素对对照组学生KAP的各项得分影响不大。同时说明实验组学生在排除其它因素的影响后,KAP得分情况很大程度上源于本次干预实验。
表2 对照组配对样本均值差检验表
2.1.2 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分析 由表3可知,实验组学生干预后KAP各维度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干预后实验组学生各维度得分增长显著。实验组学生KAP总分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干预后实验组KAP总分增长显著。因此,可以推断在班主任的干预后,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提升。
2.1.3 实验组内不同班主任干预效果比较分析 由表4可知,实验组内,A1和B1两班学生在干预后KAP各维度得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班学生的KAP总分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班主任W1和M1的干预效果没有显著差异。由于W1和M1分别为女性和男性,因此可以得出,干预效果与班主任性别没有显著关联。
2.2.1 实验前后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变化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对照组A2和B2两班学生在一学期后,四项身体素质测试两班各等级人数均有变化,但不显著(P>0.05),表明对照组两班学生在一学期后,身体素质有所增长,但不明显。说明班主任教师W2、M2、体育教师以及外界因素对对照组各班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影响不大。同时说明实验组学生在排除其它因素的影响后,身体素质的等级提升很大程度上源于本次干预实验。
?
2.2.2 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分析 由表6可知,实验组学生干预后,四项身体素质各等级人数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干预后实验组学生身体素质增长显著。因此,可以推断在班主任的干预后,学生在四项身体素质方面均有较大的提升。
表6 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分级比较表
2.2.3 实验组内不同班主任干预效果比较分析
由表7可知,实验组内,W1和M1所管理的两班学生在干预后四项身体素质各等级人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班主任W1和M1的干预效果没有显著差异。由于W1和M1分别为女性和男性,因此可以得出,干预效果与班主任性别没有显著关联。
表7 干预后实验组不同班主任所带班级学生身体素质分级比较表
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系统的干预,实验班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信念、行为都有了较大改善,学生的四项身体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对照班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信念、行为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学生的四项身体素质也没有明显的提升。整个实验干预效果显著。证明中学班主任对学生体育与健康KAP的影响以及四项身体素质的提高都有很强的作用,因此,培养班主任的体育职能与理念,使其通过一些活动作用于学生,是推动学校体育持续发展的动力。
从班主任的实验干预方法来看,主要利用主题班会和课外活动进行。整个干预方法对班主任的相关体育技能、知识结构有一定的要求,班主任掌握相关体育技能、知识结构并通过一些活动来干预学生,而干预效果和班主任的性别基本无关联,说明男女班主任在掌握相关基础必备体育技能、知识结构上不应该具有显著差异。
(1)班主任掌握相关体育技能、知识结构并通过主题班会和课外活动来干预学生,对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信念、行为以及身体素质方面的提升有显著的作用。
(2)班主任应该掌握基础体育文化知识并了解一些体育保健常识和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具备一些基础的裁判知识和一定的运动技能,并了解体育游戏的选择原则与实施要点,能够组织和参与班级内部体育比赛。
(3)高师体育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必备体育知识技能的培养,特别是男女生掌握了解的知识技能不应具有显著差异。
[1]翟渭平.班主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桥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1):150.
[2]袁川.班级自主管理机构模式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9(27):35.
[3]江兴代.班主任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J].人民教育,2007(3):10.
[4]张春华.谈班主任的职责与责任[J].职场管理,2007(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