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菲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1100)
费丹旭字子苕,号晓楼,别号环溪生,浙江省湖州府乌程县人,是清朝道咸年间的仕女画家,这位画家生于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卒于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十一月初一日。当时与之齐名的还有另一位清朝仕女画家改琦,人们总是习惯地把二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人称“改费”。费丹旭诗词书画均有成就,但其仕女画享誉艺坛,而且兼画山水,花卉,肖像画方面也有独到的成就。费丹旭多才多艺,但确用一枚闲章“多好竟无成”以表谦虚,实际上是多好并非无成。《依旧草堂遗稿》是费丹旭的诗词辑录;费丹旭所写的诗词主要是围绕题画进行创作的。
费丹旭是清朝颇有影响力的一位画家,在中国画坛中占着重要地位。杨文莹在《晓楼山人三十三岁像》中赞其“隅翁三绝,尤以画著”。的确是:费丹旭三者成就中,以绘画最为杰出,他的艺术声誉,“不仅一乡一邑不能私,即全浙一省也不能私”。费丹旭的绘画作品包括人物、山水、花鸟,下面笔者就人物画中的肖像画浅略的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费丹旭的肖像画在绘画史中的地位虽不及其仕女画地位重要,但也有一定社会影响力。费丹旭肖像画的代表作品有《皇叔挑耳图》《东轩吟社图》《鄂园考律图》《祖先图像轴》等作品。以下笔者就费丹旭的几幅肖像画来略谈一下其绘画特色。
肖像画传统称谓“写真”和“传神”,是一种比较实用的艺术。最早的肖像画出现在东周时代,《孔子家语》《观周篇》有“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各有善恶之状,兴费之诫焉”的记载。一直到汉代,肖像画演变成了“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如永平时,画于南宫云台的二十八功臣像,以及光和元年画与鸿都门学的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等都是肖像画的具体例子。魏晋南北朝以来,除了皇室贵族以外,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画裴楷之像,唐代素有“周家样”之称的画家周昉就画过郭子仪的女婿赵纵侍郎像,画史上还记载了很多关于私人画像的史实。随着社会的发展,肖像画越来越风行了。
费丹旭的肖像画大体上分为了三种类型:一类是文人学士、诗人画家,如姚燮、张廷济、达受(六舟和尚)等,这类肖像画作品占了多数;另一类是比较高级的官僚贵族如刘鸣珂、吴煦等;还有一类是古人,如南宋时期的爱国诗人陆游、元末明初的政治家刘基等等,第三类作品数量很少,大多是临摹的作品,因此,我们要想了解费丹旭的肖像画成就,应该着手从前两类作品进行研究。
费丹旭肖像画的特色一是其传神技巧;二是其艺术构思丰富和组织力的高明。传神技巧这一特色以下笔者会通过《皇叔挑耳图》背后的故事来与大家探讨一下:清朝道光皇帝的有一个叔父,他的眼睛有一只是瞎的,从外观看上去很不好看。有一次这位皇叔想要请画师给自己画一幅肖像画,接连请了好几个画师画了好几幅皇叔的肖像画,皇叔都不满意。有的用的是写实画法,把皇叔的那只坏眼睛画的很写实,但看起来却非常难看,皇叔非常不满意;而有一些画师则把皇叔的坏眼睛画成了好眼睛,假了,主人也不满意。这时有人向皇叔推荐了费丹旭,说他画肖像画的很好。于是皇叔就命人把费丹旭请到了自己的府上为其作画,并且把其他画师画的作品的不满意之处跟费丹旭说明了一下。费丹旭听完皇叔的叙述后,便低头苦思自己的最佳构图。并且把皇叔的面相画了出来,然后费丹旭对皇叔说:“容我三天时间构想创作,三天后把像送到府上。”三天以后,费丹旭把画像送到了皇叔府上。当画卷慢慢的打开的时候,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只见画面上,皇叔微微侧着身子,偏着头,在给自己掏耳朵,他双眉微蹙,盲的那只眼恰巧闭着,看起来就像是在体味掏耳时的那分微妙的享受一般。整个画面构思精巧,人物画得非常传神,最难得的是,画家通过掏耳朵这一情节的设计,巧妙地回避了皇叔一只盲目的短处,又使画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这幅《掏耳图》理所当然地得到了皇叔的赞赏,一时间,《掏耳图》广被人们流传,费丹旭本人也名声大振。这一故事是王守梧《柳波舫随笔》中记载的。以上可以看出费丹旭肖像画的传神技巧是其他画家所不能比的。
费丹旭肖像画还有一特色就是艺术构思丰富和组织力高明。下面笔者就其肖像画作品《东轩吟社图卷》作一下简要的分析:费丹旭长年流寓杭州,以卖画来维持生计,并结交了当时文化界的不少朋友。而且在当时的杭州文化界也活跃着不少自发的艺术社团,“东轩诗社”就是其中一社团。《东轩吟社图》绘于道光十二年秋,画中描绘了27位东轩社友吟诗作画,谈经论佛的学术活动群像式肖像画,而且此幅巨作还是一幅带有纪念意义的肖像画。《东轩吟社图卷》汲取了传统肖像画的特点,把脸相大都画成正面,一幅作品中肖像过多,如果经营位置不当,难免会显得单调和刻板。更何况作者需要把这么多的人物安排在长达六百多公分的东轩诗社的具体环境中,并非易事。(黄士珣《东轩吟社图记》中有记载此幅巨作的每一个人物。)而费丹旭却将这些人物安排的合理恰当。由此可以看出,费丹旭在表现每个人物的身份、风度、生理特征方面,煞费苦心。画家借助不同的小桥流水、秀石水槛、茂林修竹,在“统一”中创造“多样”条件,完美的构成了一幅富有生机的画面。
费丹旭还有一幅肖像画的代表作品《果园感旧图卷》,纸本,淡设色,纵29厘米,横105.4厘米。这幅肖像画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费丹旭故世前一年所画。创作这幅画卷,不是一般的受命之作,而是怀念所驱。此幅画卷,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段是描绘的当年费丹旭本人与张廷济、张辛叔侄漫游果园的情景,而画卷的后段则描绘的是张廷济等三位已故者的肖像。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前段漫游果园的部分用的是写意手法,山脚下,苍老的松树,茂盛的果园,行笔草草,游园人物亦兴意点出。而画卷的后段部分则将三位人物的肖像刻画的十分认真,老、壮、少各不相同,将每个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和风度都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了。可见费丹旭的绘画作品的传神技巧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费丹旭的肖像画的成就和创造,客观上包含着许多有利因素。首先是经济方面的因素,浙江从五代吴越以来就一直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同江苏省一样,肖像画特别盛行。其次是历史因素,费丹旭生活的年代,传统的肖像画理论也正在发展。沈宗骞所著的《芥舟学画篇》第三卷《传神》卷所提出的卓越论点,对后世肖像画起着十分宝贵的理论指导作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得出理论,两者相结合。费丹旭作为沈氏画法的再传,自然将其理论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而用的得心应手。
费丹旭的肖像画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虽远不及仕女画,但单凭艺术造诣而论,是远超仕女画的,就从当时有很多达官贵族,文人士大夫请他画肖像就可以证明这一点。费丹旭肖像画的画法,是在汲取了传统精华的基础上,遵循着沈宗骞的传神理论,根据“活法”的精神,服从描绘对象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以线条为骨干,笔墨色溶为一体的清新艺术格调。费丹旭的肖像画成就,启示这我国十九世纪前半期肖像画所达到的新水平,不仅扩大了我们对费丹旭艺术水平认识的视野,更重要的,给予清朝的肖像画艺术增添了时代的光辉。
[1]黄湧泉.《费丹旭》.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郑威.《费丹旭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