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越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效率提升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它是生产力运动状况与水平的标志。生产力发展势必引发经济关系、经济制度的变迁,而后者又会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发展、效率提升,所有制关系尤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从根本上界定了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因此,所有制关系演化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并提升了效率。改革开放以来,实践证明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其运行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了所有制主体、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改革实践证明,这是一系列有效率的制度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显著提升。1978年,我国GDP为0.36万亿元,之后,经济总量迅猛扩张,2008年达到了30.07万亿元,年均增长8.1%,而 1961—2008年世界年均增长速度只有3.6%。其中1979—2008年均增长9.8%,快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6.8个百分点。同时,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不断提升,2008年为6.4%,居世界第三位,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下面主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引发的微观经济绩效。
1978年,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占77.6%,集体经济占22.4%,其他所有制经济是空白。经过30多年改革,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明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而公有制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总量上国有经济虽然持续增加,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国有经济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显著提升了其运行质量与效益,其控制力与影响力大大增强。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国有经济进行了战略调整,国有资本逐渐集中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与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与关键领域。目前,中央企业82.8%的资产集中在国防、通信、石油石化、电力、运输等,提供了全部基础电信服务与大部分增值服务,承担我国几乎全部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水运货物周转量占全国89%,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占全国82%,火电设备占全国75%,生产的水电设备占全国70%,生产的高附加值钢材约占全国60%,发电量约占全国55%,汽车产量占全国48%。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与关键领域的央企户数占全部央企25%,资产总额占75%,实现利润占80%[1]。2008年,资产规模较小、经营困难、效益低下和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的国有中小企业退出市场或成为重组整合的对象。据统计,2008年减少的6 489户国企中,亏损及微利(利润不足10万元)企业3 537户,占54.5%;资不抵债企业1 185户,占18.4%。
近年来,随着进一步深化国企改组改制工作,国企总户数呈逐年缩减趋势。据统计,全国国企总户数由2003年15万户减至2008年11.4万户,累计净减少3.6万户,年均递减5.4%,2008年比2007年净减少0.14万户,减幅为1.2%,其中:当年新增0.51万户,当年减少0.65万户。减少户数中 因改制减少户数中,因改制减少0.28 万户,关闭减少0.65万户,合并减少537户,歇业减少462户,出售减少416户,破产等其他原因减少832户。1998—2008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比重从39.2%下降到5%。到2008年底全国国企大型企业集团共计1 744户,其中:中央企业145家,占8.3%;中央部属管理企业163家,占9.3%;地方企业1 436家,占82.3%。2008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8家中国国企上榜,其中:央企24家,地方国企2家,与2007年相比有6家国企首次进入世界500强行列,分别是中钢集团、中国联通、中国华能、中航工业、南方工业和河北钢铁,有16家企业排名上升[2]。
1997—2002年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内地企业由3家上升到11家,这些企业全部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003年,中国企业联合会推出的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有368家,占总数的73.6%,资产、利润分别占总数的96.4%与85.4%。2007年,央企资产总额上千亿元的有43家,销售收入上千亿元的26家,利润总额上百亿元的19家,分别比2002年增加32家、20家和13家。2007年,有22家内地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全都是国企,其中国资委监管的央企16家,比2002年增加10家。新进入500强的央企大多处于竞争性领域,如宝钢、一汽集团、中远集团、中国五矿、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海油等。2008年,有28家国企进入世界500强,其中:央企24家,地方国企2家,与2007年相比有6家国企首次进入此行列,分别是中国华能、中钢集团、中航工业、中国联通、南方工业和河北钢铁,有16家企业排名上升。2008年底,资产总额排名前100位的国有大企业集团户均资产0.24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20.4%;营业收入排名前100位的国有大企业集团户均收入0.15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16.7%。2008年底,资产总额排名前100位的国有大企业集团实现利润0.88万亿元,占全国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的66.4%,户均利润88.3亿元,远远高于全国国企户均利润平均水平(0.25亿元)。而且国有大企业集团主要分布在国民经济基础性与支柱性领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骨干与中坚。2008年底资产总额排名前100位国有大企业集团主要分布在通信、能源、冶金、交通运输、建筑等行业,2008年底从业人员0.15亿人,占全部国企从业人员40.8%;资产总额为23.51万亿元,占全部国企资产总额54.5%,比重比2007年提高4.5%;实现营业收入13.26万亿元,占全部国企营业收入57.8%;上缴税金总额1.5万亿元,占全部国企上缴税金总额71.5%;科技投入0.16万亿元,占全部国企科技投入总额 65%[3]。
国际市场上,一批国有大型企业尤其是央企已经成长为与跨国公司竞争的重要力量。建筑行业中,中交集团、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冶集团、中国中铁都是国内龙头企业,销售收入都在1 000亿元以上。中交集团在2007年全球最大225家承包商中排名第14位,居中资企业第一。航运业,中远集团船队规模居世界第二,经济效益在全球同行业中名列前茅。煤炭行业两家企业规模和实力都是世界一流水平。2007年,神华集团煤炭产量超过2亿吨,销量超过2.6亿吨,均居世界第一;百万吨死亡率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水平。设备制造业,东方电气集团发电设备产量连续三年排名为世界第一,2007年发电超过3 000万千瓦。造船业,中船集团、中船重工2007年新接订单、手持订单均居世界前列[4]。
1998—2008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额从7.5万亿元增加到18.9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从3.4万亿元增加到14.8万亿元,利润总额从525.1亿元增加到0.9万亿元。2002—2007年,全国国企销售收入从8.5万亿元增长到18万亿元,年均增长16.1%;上缴税金从0.68万亿元增长到1.57万亿元,年均增长18.2%;实现利润从0.38万亿元增长到1.62万亿元,年均增长33.7%。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央企资产总额从7.1万亿元增长到14.8万亿元,年均增长15.9%;销售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10.03万亿元,年均增长24.4%;上缴税金从0.29万亿元增加到0.88万亿元,年均增长24.7%;实现利润从0.24万亿元增加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33%;总资产报酬率从4.9%提高到8.6%,净资产收益率从4.3% 提高到11.2%。这五年,央企每年资产总额平均增加1.5万亿元,销售收入增加1.3万亿元,上缴税金增加0.1万亿元,利润增加0.15万亿元[1]。央企规模与实力也在显著提高。2003—2008年,央企资产总额超过1 000万亿的从17户增加到45户,营业收入超过0.1万亿元的从9户增加到33户,利润总额超过100亿元的由6户增加到13户[5]。2008年底,全国国企资产总额为42.5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19.9%;负债总额25.5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23.3%;净资产总额为17.1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15.1%,其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为13.7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14.7%,带动社会资本3.4万亿元,比 2007年增长 16.6%;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9.9%,比2007 年上升 1.7%;国有资产总量为13.8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 13.4%。到2008年,大型工业企业集团拥有资产16.2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的55.8%;实现营业收入12.8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0.9%;实现利润总额0.91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6.8%。2008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为1 293家。年末资产总计35.8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20.4%;年末股东权益12.6万亿元,资本保值增值率112.7%。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企业集团竞争力指数及编制方法”,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竞争力综合指数为65,其中竞争力机制指数为68.5,比2007年提高0.4个百分点。到2008年底,148家央企资产总额达17.6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18.1%;负债总额为10.3万亿元,同比增长23.8%;净资产为7.3万亿元,增长10.9%,其中归属于母公司净资产为5.6万亿元,增长10.1%;实现营业收入11.9万亿元,同比增长17.9%;少数股东权益为1.8万亿元,增长13.7%;上缴税金 0.99万亿元,同比增长16.5%;实现利润0.67万亿元,扣除自然灾害损失、炼油及火电企业政策性亏损等因素,与2007年基本持平[2]。
全国国企非常重视科技创新,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成果突出,进一步增强了国企自主创新能力。2007年底,我国累计拥有有效专利是4.55万项,其中有效发明专利是1.57 万项,在航空航天、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奥运场馆设计与建设等重大工程中都充分发挥了央企技术创新成果,一批央企不仅仅是国内行业的排头兵,在国际市场上其竞争力也非常强。2008年,全国国企科技资金达到0.25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15.6%,其中,企业自筹资金达到0.18万亿元,占科技资金来源的74%,比2007年增长15%[5]。2008年,国企科技支出0.26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15.4%,相当于同期营业收入的1.13%,比2007年提高0.03%。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数量8.69万项,比2007年增加2.12万项。其中,2008年新增专利数量2.24万项,比2007年增加0.47万项。一批创新成果脱颖而出,如“和谐号”动车组、京津城际高速铁路、ARJ-700支线飞机、神华集团煤制品工程、国家电网特高压交流直流实验基地等自主创新成果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移动TD-SCDMA在八个城市试商用获得成功,以及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神舟七号飞船更是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典范。宝钢还入选2009年度全球最受尊敬的企业,它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内地企业[2]。
随着逐步加大国企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快了国企公司制改革进程。到2008年底,在11.4万户三级及三级以上企业中,已完成公司制改革的企业有7.8万户,占全国国企总户数的68.7%,比2007年增加0.6万户,增长8.9%,所占比重比2007年提高6.4%;一大批国企改制后在境内外上市,据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国企控股的境内外上市公司达900家,比2007年增加43家[2]。到2008年底,央企控股的244家境内上市公司,81家境外上市公司,石油、石化、交通运输、通讯、冶金等大型企业都在境内外上市,神华集团、中远集团、宝钢集团、中交集团等实现了主营业务整体上市,部分央企开展了规范的董事会试点,逐步建立完善了外部董事制度,逐渐实现企业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董事会选聘考核奖惩经理人员,央企进一步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科学化决策,实施有效管理[5]。
全国国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大对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及节能减排的投入力度努力实现企业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8年,全国国企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合计792.7亿元,比2007年增长45.2%;支出安全生产费用为754.7亿元,比2007年增长55.1%;支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为357亿元,比2007年增长23%;节能减排费用支出为297.2亿元,比2007年增长 46%[2]。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集体经济,使其得到飞速发展。1978年末,农村已有152.4万个社队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29.6亿元。随着农村家庭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发展,逐渐取代了人民公社制,乡(镇)办和村办集体企业取代了社队企业。从1984年开始,中央同意农牧渔业部的意见,将农民所办企业统称为乡镇企业,其就成为农民兴办多种经济成分的企业总称。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迅速。1984—1988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年平均增长24%,1988年达到0.95亿人;1988年其产值达0.7万多亿元,年均增长47.4%,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6%。根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数据,乡镇企业发展规模扩张迅速,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迅速攀升。1995年末全国共有乡镇工业企业651.8万个,比1985年增加190.9万个;工业总产值3.89万亿元,比1985年增长12.5倍,平均每年增长29.7%;从业人员7 300.5万人,增加3 512.3万人。在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及村以下工业中,乡镇工业固定资产原价0.71万亿元,占14.9%;流动资产 0.86 万亿元,占 22%;产品销售收入2.1 万亿元,占33.4%;上交税金846.4 亿元,占19.6%;实现利润 991.9 亿元,占 44.3%。乡镇工业以轻纺与一般加工工业为主。1995年,乡镇工业总产值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8.2%,纺织业占6%,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各占4.2%,普通机械制造业占3.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3.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3.2%,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占2.9%。1995年,乡镇工业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的有
万家 达到大中型企业标准的7.3 万家,达到大中型企业标准的1 832 家,与港澳台地区及外国合资企业1.8万家。乡镇工业在装备水平、职工文化素质等方面与国有、“三资”企业差距明显。乡属企业人均固定资产装备2.45万元,比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分别低4.56万元与6.12万元。乡属企业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 72%[6]。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是保证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质”和“量”占优势的重要途径。从全国工业系统看,集体经济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作用巨大。据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显示:集体企业占小企业总数的20.1%,而其创造产值却占小企业总产值的51%。另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1年我国规模以上集体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为1.49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其中集体企业同比增长10.8%,股份合作制企业增长13.4%,居国有、集体、股份制、外资企业之首。据对4万个规模以上集体工业企业的统计,2000年集体资产总额达到l万多亿元;仅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就达1 600多万人。
从农业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双层经营的集体、合作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我国农业主体,起着主导作用。1997年与1978年相比,粮食产量增加0.6倍,棉花产量增加1.1倍,糖产量增加2.9倍,牛羊猪肉产量增加4.6倍,奶产量增加6.1倍,水产品产量增加6.7倍。这些产品的总产量均名列世界第一。乡镇企业产值和出口值的70%由集体企业创造,名列前1 000家乡镇集体企业年产值2.9万亿元,占全国的30%。2001年农民人均收入2 300余元,比1978年增加5倍多。出现了像江苏华西村、河南南街村、天津大邱庄、浙江航民村等一批现代化农村集体经济典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集体经济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和持续收缩的演化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是其总量扩张最为迅速的时期。如1978年,全国工业产值中国企比重高达78%,集体企业比重仅为22%。而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集体工业总产值已开始超过国有工业,并逐渐占据各种经济类型的首位。如1994年集体工业总产值为3.1 万亿,超过了国有工业2.6 万亿的总产值水平,占到同期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0.9%,成为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二大主力。这个时期我国涌现出像春兰、科龙、海尔等一大批优秀城镇集体企业。另外,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9》提供的数据,1990—2008年集体经济吸纳就业人员从1.03亿人增加到1.61亿人,平均每年就业人员为1.5亿人,吸纳就业人员占全国比重年均为21%,是我国吸纳就业和安置待业人员的重要途径;1978—1999年集体企业占全国企业比重年均为72.45%,而2000—2008年急剧下降为9.7%;1978—1999年集体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年均为32.1%,但2000—2008年急剧下降为6%。
随着改革深入与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十五大第一次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并在理论和政策上明确提出了股份合作制也是公有制实现形式后,“红帽子企业”开始摘帽。便出现了城镇集体企业在国有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下降。据2005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公报,到2004年底全国集体企业共34.3万户,占全国比重仅为10.5%。而根据2005年《中国乡镇企业年鉴》提供的数据进行估算,全国城镇集体企业约有10.2万个,加上城镇股份合作企业约1万个,与1996年全国城镇集体企业49.5万户相比,到2004年底全国城镇集体企业在数量上至少减少了近80%。据2009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公报,2008年底全国集体企业共19.2万户,占全国比重仅为3.9%;股份合作制企业共6.4万户,占全国比重仅为1.3%;集体联营企业共0.4万户,占全国比重仅为0.1%。
十六大明确了集体经济改革创新的任务和目标并提出“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继续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发展,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因此随着集体企业公司制与股份合作制等改革的完成,集体经济一定会重现20世纪90年代的辉煌,进一步发挥它在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鼓励、支持与引导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就业方式灵活,是解决我国就业的很重要途径。目前,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城镇75%以上的就业岗位。大多数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在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了再就业,大约2.42亿农民工中有很大一部分也是在非公有制企业务工,特别是最近几年,非公有制企业已开始成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和复转军人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从表1 可看到2008 年底,全国个体从业人员为5 776万人,比2007年增加279万人,增长5.1%;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为7 904万人,比2007年增加651万人,增长9%;外资企业从业人员为1 548万人,比2007年增加41万人,增长2.8%。由表1可看出,除2000年因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导致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减少外,但外资企业从业人员总额一直在增加,1993—2008年,个体私营外资企业实现就业的人员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个体私营外资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增长率在逐年下降。如2008年增幅仅为6.8%,比2007年增幅再次回落2.1%。
表1 个体、私营、外资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变化情况及增长率 单位:万人,%
从表2与表3可以看到1992—2008年全国个体私营经济的人数、户数和注册资金从总量上总体均在增加(注意:2000年对个体从业人员的统计口径出现变化),其增长率波动比较大,但注册资金增长率呈上升趋势。
到2008年底,全国个体工商户2 917.3万户,比2007年底增长6.4%;注册资金总额为9 000亿元,比2007年增长22.5%;个体工商户人数为5 776.4万人,比 2007年增长 5.1%。2008年底,个体工商户户数排在前五名的省为:广东302.52万户、江苏 227.96 万户、浙江 189.97 万户、四川186.59万户、山东186.31万户。其他年份个体经济情况见表2与表3。
到2008年底,全国私营企业657.4万户,比2007年底增长19.2%;注册资金总额为11.7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178.5%;私营企业人数为1 507.4万人,比2007年增长7.9%。2008年底,私营企业户数增长速度较快的省区为:黑龙江28.19%、内蒙古 21.53%、吉林 19.02%、四川14.96%、海南14.71%。其他年份私营经济情况见表2与表3。
表2 1992—2008年全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情况
表3 1992—2008年全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情况
由表4、表5可看到,1998—2008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数量快速增长,1998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为1.07万户,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6.5%,而到2008年分别变为24.59万户,57.7%;1998—2008年私营工业企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1998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资产规模达到0.1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值的1.4%,而到2008年分别变为7.59万亿元,17.6%。其他年份情况见表4、表5。
表4 1998—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 单位:万个
由表4 和表5 看到,1998—2008 年外商及港澳台地区工业企业数量快速增长,1998年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地区工业企业为2.64万户,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16%,而到2008年分别变为 7.78万户,18.3%,比 2007年下降 1.7%;1998—2008年外商及港澳台地区工业企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1998 年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地区工业企业资产规模达2.1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值的19.6%,而到2008年分别变为11.2万亿元,26%,比2007年下降1.3%。其他年份情况见表4和5。
表5 1998—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 单位:万亿元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源。由表6可看到2008年底,全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7.28万亿元,同比增加3.5万亿元,增长26%。其中国企完成4.87万亿元,同比增加1万亿元,增长26%;外企完成1.53万亿元,同比增加1964亿元,增长15%;而民企完成10.88万亿元,同比增加2.35万亿元,增长28%,较国企和外企增幅分别高出2%和13%。对表6数据计算可看到2000—2008年民企投资增幅始终快于国企投资增幅,外企投资增幅总体变动不大,国企投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民企投资比重则呈逐年上升。
表6 2000—2008年全国分经济类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变化情况
从表7可以看到,2008年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4.8万亿元,同比增长26.1%。其中国有企业完成5.1万亿元,同比增长24.6%;个体私营企业完成2.8万亿元,同比增长32.4%;民营企业完成9.8万亿元,同比增长26.9%。个体私营企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较全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分别高出6.3、7.8和5.5个百分点。
表7 2006-2008年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单位:亿元,%
从表8提供数据可计算出1998—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为21.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私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4.8%、51.8%和24.4%。到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工业增加值为3.2万亿元,同比增长20.4%,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2.6%上升到2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增加值为4.4万亿元,同比增长9.1%,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57%下降到3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外商与港澳台增加值为3.5万亿元,同比增长9.9%,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20.9%上升到26.7%。目前,除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以外的广义民营经济已经占GDP的67%左右,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已经占40%左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增量部分,70%-80%来源于民营经济。
表8 规模以上各类工业企业增加值及比重 单位:万亿元,%
从表9与表10可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进出口总额飞速增长。据我国海关统计,2008年底,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比重比2007年增加1.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比重比2007年增加2.5%;尽管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增长率比全国高出13.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增长率比全国高出14.5%,但从纵向看,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增长率比2007年下降11.4%,其中出口总额下降13.3%,降幅远高于全国平均降幅,说明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民营经济受到了更大冲击。表9表10中的数据都显示了同样趋势。2008年,国企、外企、民企进出口总额分别为0.6万亿美元、1.4万亿美元、0.5万亿美元,出口总额分别为0.26万亿美元、0.79 万亿美元、0.38 万亿美元。
表9 1995—2008年各类企业进出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
从表9可看到1995—2008年,国企进出口总额逐年增加与增长率增幅不大,但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其抗风险能力很强,危机期间国企进出口不降反而增,而外企与民企进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1995—2008年,私企与民企进出口总额高速增长,特别是民企2003年进出口增长率达到85%,分别高出同期国企、外企66.8与42个百分点。从表10可以看到我国加入WTO以来各类企业出口走势,2001—2008年,国企出口总额、增长率缓慢增长,而国企出口占全国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由2001年的42.5%下降到2008年的18%;外企出口总额、增长率快速增长,而外企出口占全国出口比重比较平稳,由2001年的50.1%略微上升到2008年的55.3%;而民企无论是出口总额、增长率,还是出口占全国出口比重都飞速发展,民企出口占全国出口比重由2001年的7.4%快速上升到2008年的26.7%。
表10 加入WTO以来各类企业出口走势比较 单位:亿美元,%
从表11可以看出,到2008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各类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1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私营工业利润总额为0.83万亿元,同比增长64.3%,高出全国51.8%;而同期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了16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地区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0.82万亿元,同比增长9.5%,低于全国3个百分点;内资民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1.33万亿元,同比增长50.1%,高出全国37.6个百分点。从表11可看出,2000年以来,在全部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创造的利润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而私营工业和内资民营工业企业利润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
表11 规模以上各类工业企业利润及比重变化情况 单位:亿元,%
从表12可以看到,2000—2008年以来,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收增长较快,但纵向明显回落。到2008年底,个体经济上缴税收总额0.2万亿元,同比增长34%,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在全部税收中的比重为3.4%,比2007年提高0.4%;国企上缴税收总额1万亿元,同比增长5.1%,低于全国11.9个百分点,在全部税收中的比重为17.3%,比2007年下降1.9%;内资民营上缴税收总额3.4万亿元,同比增长12.5%,低于全国4.5个百分点,在全部税收中的比重为12.5%,比2007年下降2.3%;私营企业上缴税收总额0.6万亿元,同比增长23.1%,高于全国6.1个百分点,在全部税收中的比重为10.2%,比2007年提高0.6%;外资企业上缴税收总额1.2万亿元,同比增长20.7%,高于全国3.7个百分点,在全部税收中的比重为20.7%,比 2007 年提高 0.7%。
非公有制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到2004—2007年,在大中型私营工业企业中,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04年11%增长到2006年15.5%,2007年为 11.8%,比2006年略微下降,说明私营工业企业比过去更重视专利成果。从表13和表14可以看出,从开展自主创新活动企业数量看,私营企业数量持续增加,比重逐年上升;从科技企业经济类型构成及变化看,个体私营企业也呈现数量持续增加和比重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充分说明非公有制企业越来越重视自主创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研发。从表14可以看出到2007年底我国科技企业已达16.2万家,在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中,非公有制科技企业占70%以上,取得的科技成果占高新技术开发区的70%以上。
表12 各种经济成分税收总额及比重变化情况 单位:亿元,%
表13 2004—2007年全国大中型私营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企业分布情况
2008年底,全国私营有限责任公司达到535万户,比2007年增加98.99万户,增长10.4%,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比例为81.4%;注册资本为10.7万亿元,比2007年增加1.95万亿元,增长22.4%,占私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的比重为91%。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资者人数迅速增加,注册资本迅猛增加。到2008年底,私营股份有限公司达1.1万户,投资者人数11.3万;注册资本0.3万亿元,同比增长1.9倍,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比例为0.17%;2008年,私营独资企业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比例为16.5%;私营合伙企业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比例为 1.9%[7]。
表14 2005—2007年科技企业经济类型构成及变化情况 单位:家,%
表15 1990—2008年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变化 单位:家
从表15可以看到1990—2008年全国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变化,2008年民营上市公司数量为562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比重为35%。其中,虽然2008年比2007年少增16家,但仍然有57家民营企业成功上市。
由于多种原因综合所致,目前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差距比较大,改变落后地区贫困状况,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促进地区相对平衡发展,是全社会和谐发展的必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实践表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改变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一个很重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江浙等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山东等地 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依靠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才得以迅速赶上并超过全国增长水平的。近年来,西藏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就业人数和投入资金等增长速度远高于全国平均速度,促进了西藏经济快速发展。据统计,2008年西藏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收超过10亿元,增长45.1%,占西藏全区总税收的59.2%。2008年底,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社会经济总量的比例已超过50%。目前,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都已认识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是解决经济落后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是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全国30个省级工商联组织对非公有制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6月底,已有17.2万个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其中实行与村结对帮扶的企业有6.8万个,结队村数达到5.97万个。这些企业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在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增效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村容村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李荣融.宏大的工程,宝贵的经验——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30 年[J].求是,2008,(16).
[2]张德霖.中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年鉴[Z].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50-52.
[3]张德霖.中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年鉴(1998—2009)[Z].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4]张德霖.中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年鉴[Z].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5]李荣融.营造环境支持企业跨国并购[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14).
[6]关于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主要数据的公报[EB/OL].http://www.tieliu.com.cn/tjxx2/ShowArticle.asp?ArticleID=169858
[7]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6(2008—2009)[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