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珊珊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音乐系 广东番禹 511400 )
声乐的学习不仅是一个长期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主体行为,同时它又受控于人的心理活动,所以它也是一个长期的心理过程。声乐学习者除了每天的练习、实践,还需要一个勤于思考,认真琢磨的大脑意识以及各器官的调控能力,因为它是一个心理思维的过程。勤练,这是无须多讲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说明练习的重要性。很多学习声乐者明白这一点,但是整天没有思考的练习也是出不来效果,必须用思维意识去参与声乐学习的整个实践活动,才能树立明确的方向,达到预想的效果。下面从声乐学习心理活动的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在声乐学习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按照人的生理机能,大脑是人的中枢系统,操控着整个人的思想、行为和动作,就像是一台电脑的中心处理器,在整个人的活动中处于一个中心的、控制作用。歌唱发声思维是歌唱者大脑对歌唱发声的实际反映,揭示了歌唱的发声本质与规律。
声乐学习是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也是一个“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记忆有直接记忆和联想记忆,在声乐的学习中,学习者往往是通过联想记忆的方法,因为声音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它不能像符合文字那样直接记忆,只能靠人的联想来记忆是比较容易的。这种联想记忆的能力,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学生学习进展成直线形向前,有的学生则成螺旋形向前,今天感觉有就好,明天感觉没有就不好。所以这就是大脑的记忆作用。成直线形的学生,往往在课下练习时能记住课上的感觉,记住课上老师的要求,而且能分别声音的对于错,状态的好与坏。如呼吸的感觉,共鸣的感觉,音乐情绪的感觉等等。这些感觉在人的大脑中会形成一种定式,但是这种定式是要人不断去回想、练习、加深印象的。成螺旋形上升的学生往往是自己对声音的判断没有定型,大脑不能时刻正确地记忆声音以及共鸣的感觉,所以他们会经常感到迷茫和无助,原因就是大脑没有形成判断和分析的定式,自己不能分辨。正如17世纪意大利人培特罗·托西指出:“没有敏锐听觉的人永远也不应当从事教学工作,自己更不应当演唱……”所以声乐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形象观察的能力、歌曲情景想象能力、音乐形象记忆能力以及对演唱的鉴赏和评定的能力等等,而不是一味地教唱。教师要帮助学生加强这种抽象说法,具体感觉的记忆能力,让学生在没有老师在身边的情况下也能自己判断声音的对与错。
人的身体肌肉、大脑、各个器官都布满了神经,它们像细丝一样,组成遍布身体各器官的联络网。当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发出指令时,传出神经会把信息传给身体的各个肌肉和器官,身体的各个器官就要开始各自工作,工作的效率高不高就要看肌肉调控的能力了。比如在人的口腔肌肉中要求歌唱者上软腭提起,下巴、舌头放松,即“上紧下松”;后咽壁绷紧,口腔前半部松弛,即“前松后紧”。这些动作在歌唱学习的初期,是有意识地区做的,在长期不断的训练中,在到达一定的熟练程度后,这些有意识的动作则会转变为无意动作,即“下意识动作”。就像弹钢琴一样,在手指的练习达到纯熟后演奏者会挥洒自如,如行云流水般。演唱也是一样,各个环节的动作,如:呼吸、咬字、发声、表演,经过纯熟的练习后,会得来应手,就像说话一样,不用考虑唇、齿、舌该如何动作,也会吐字真切,不用考虑如何发声,声音也会流畅自如。这个过程就是从有意识到无意识的一个过程,是需要长期的磨练和不断思考琢磨的过程。举例来说,我们通常会要求学生练习张大嘴,很多学生在练习时,通常会通过动下巴颌来做打开口腔的动作,但实际上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尽量保持下巴颌处于一个相对不动的状态,通过抬上软腭,同时保持下巴颌舌头处于放松状态,从而达到打开牙关和口腔的状态。但是这个动作一定是要慢慢地边思考边做的动作,要有意念,不能头脑空白的做,也不能图快,否则就会很容易变成只动下巴颌的动作了。这个器官的动作则完全要靠演唱者的控制能力,也是心理的控制能力,要全神贯注地去体会、去思考、去把握,是需要持久的专注力的。
心理是记忆、思维、情感、感觉、知觉、意志、性格、气质等心理现象的总称。其中情感是歌唱的灵魂,歌唱的技术技巧最终都是为歌曲的情感、意境服务的,但往往许多声乐学习者往往忽视歌曲情感的表达,只是一味地追求歌唱技法,卖弄声音,这样的结果往往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取不到良好的效果。心理的主要品质则是情感,它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内部感受和心情的反应。特别是声乐艺术,是歌唱家运用声音把情感转变为人们能感知感觉的东西。正如《乐记》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从心理活动来说,歌曲演唱者要想很好地表现歌曲的情境,必须要正确、深刻地理解歌曲,如歌曲的歌词、旋律、乐句、乐段,从而深刻地全面地理解歌曲内容。声乐教学者应该注重学生歌唱的心理活动中“情感”的培养,要把自己想作是曲中人、曲中事。如演唱《为艺术、为爱情》时,自己就是托斯卡,当演唱《人们叫我咪咪》时,自己就是咪咪。马努艾尔·加尔西亚指出:“为了找到歌曲情感的音调、音色、速度、咬字,学生应当仔细地研究歌词,并且还应该朗诵歌词。朗诵时要朴实自然,就像表达本人的情感一样。只有在这个基础上,音的明与暗、轻与重,感情才能谈得上表现,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具有说服力。这就是说,对于学生来说,自然的、本能的、情感活动的模仿应当是一门学习的科目。”所以,声乐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头脑、用心去歌唱,学会思考,而不只是一味地练技法,这样声乐教学才能达到真正的教书育人的目的。学生学习声乐也要注重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味地追求技能技法只会陷入学习的误区,偏离学习声乐的本质越来越远。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思维意识,因为人的一切演唱的动作都受控于心理活动以及思维活动的操作,所以声乐教学者一定要把握和调动好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思维意识,引导他们进入正确的声乐学习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