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赏析教学评论活动略析

2013-07-12 23:25:53孙继红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锦州121000
大众文艺 2013年4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赏析中国画

孙继红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锦州 121000)

美育本身是一种素质教育,是审美与创造美的教育。引导学生参与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力,促进学生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是美术教育担当的使命。其中,美术作品赏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视觉能力和语言能力,即加强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审美感知能力,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价值。“读者是作品的最后完成者”,学生在对美术作品理解的过程中,渗透着学生的想象与创造思维,而这些,无不需要学生通过有效的言语阐释与美术评论加以表达,只有进行这样的审美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与作品的对话,与作品的交流,从而体现学生的审美发展,学生审美个性的流露以及学生良好的审美情绪的表达。所以,教师如何加强在美术赏析教学过程中一些具体的赏析策略,注重学生的感知能力、描述能力、言语交流与阐释能力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即在赏析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的策略指导,应有针对的满足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对于提高赏析能力的必要知识的需要。本文作者根据大学专科师范教育专业的特点,以及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探究,针对教师在中国画赏析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评论能力即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素质根本发展的学习策略指导的方式方法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

1.在中国画赏析教学过程中,教师辅以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教学,辅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传统美学观念、审美风格,进而提高学生有质量的美术评论能力。

中国画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创造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法,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学观念。作为中国古代绘画审美理论的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是中国美术史中最丰富、最生动、最具有总结性的理论,同时,由于许多画论皆与古代文化思想息息相关,所以,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是融汇了其它文艺理论共同组成的中国古代美学。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说过: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生动形象的中国画名作赏析教学同抽象知识概述的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合理构建,是丰富学生美术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美术素质得到根本发展,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进行有质量的美术评论能力的有效途径。

文辞是传达思想的媒介,思想则通过语言的形式得以表达,而语言又离不开思想。只有了解了运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写出的中国古代画论典籍,才能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精神本质。以中国古代人物画赏析为例,在中国美术史上,由于魏晋南北朝是绘画评论和绘画史著作开始创立的重要时期,所以在中国画赏析课上,教师带领学生首先通过赏析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理解顾恺之建构的“传神写照”的理论思想,以及他提出的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迁想妙得”的艺术主张。再如,这一时期另有南齐画家谢赫的以探讨人物画理论为主的专著《古画品录》,其中提出的“六法论”是此篇著作的最精华之处,成为国画家们的创作指针,评论家们的最高典则。在赏析课堂上,以隋唐五代时期取得辉煌成就的人物画名家名作为赏析视点,教师应先有针对地满足学生在赏析过程中,有关谢赫提出的对于品画的艺术标准归结为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的绘画理论理解,满足学生在赏析中国画时适宜的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理论支撑、应用,即学生在“读”出美术作品视觉表述的前提下,再通过相关绘画理论知识的依托,进行有效的言语阐释与美术评论进而创作出视觉表述,以提高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审美感知能力。

同样,在赏析中国山水画教学过程中,教师辅以王履在《华山图序》画论中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即画家所表达的要用心向大自然学习,要自己有所创造,而不是拘泥于古人、古法具有很强逻辑性的艺术观念,以及有意识建立于物质之上的唯物主义观点,也是学生赏析、了解中国山水画技法、范畴与境界,从而进行美术评论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托。

传统画论与传统文化是一体的,只有适时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才能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即生动形象的中国画名作赏析课同抽象知识概述的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合理构建,是学生了解、学习、评论中国画的有效途径。

2.在中国画赏析教学过程中,以更贴近学生已有的历史、地理、文学知识且注重融入人文色彩,即横向课程的谐调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于美术作品有质量的评论能力。

在美术赏析过程中,学生接触到不同历史年代和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的材料,也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人类复杂感情的材料。在美术赏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注重了美术作品与整个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赏析视野,使他们在赏析名家名作的过程中,运用已具备的其它学科知识,比如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美术评论,这种学习方式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于社会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同时也为学生赏析美术作品,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

如在赏析宋代花鸟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给予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的机会,引导他们认真分析画面上的形式语言,从色、形、构图等艺术手法、艺术角度出发,与学生探讨、分析作品造型的特征与特点。学生们发现宋代花鸟画折枝式构图的视觉形态所传达出的艺术精神与审美趣味显然的表现出了一种“中和之美”,从而折射出了历史上多称的宋代“偃武修文”的社会景观。再如,在赏析中国古代文人画教学活动中,教师辅以学生对于后代的文人画家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倪瓒的“自娱说”的了解,以及“自娱说”在元明清最为流传的社会历史原因等为学习内容的赏析活动,进而让学生更加形象的了解到绘画遗迹无不深沉地映照着画家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印迹,即绘画艺术“指事绘形,可验时代”的认识作用以及历史文化内涵。应用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扩展学生对美术作品赏析的文化底蕴,以此促进赏析教学活动,很好地完成学生对于中国画艺术赏析的审美感知、审美理解阶段。

再如,中国自古品评绘画和品评诗文有着一脉相承的原则,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写道:“古诗之妙,专求意象”,作为以“写意”为特点的中国画与诗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在追求意象美方面的规律是一致的,即皆有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所以,在中国古代文人画名作赏析教学过程中,如果以一些脍炙人口的文人画题画诗为依托,学生通过解读画面、解读诗意,进而阐释、评论文人画的主要美学思想的审美活动,是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画的根本性格、美学观念、美学思想的另一条很好途径。可以说,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评论同文学知识的相互融汇,是学生进行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审美感知活动的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只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学习美术、感悟美术、理解美术的审美活动,才能真正扩大和加深学生对美术的体验、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类社会及文化的体验,让学生领悟到美术文化丰富的内涵。

同时,师范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需要具备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及整个教育质量的高低。在中国画赏析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这种评论活动的平台,给学生创造了“说”——美术评论的机会,是提高师范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实施。

在美术赏析课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师对于学生美术素质根本发展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与美术作品的“读”与“说”,是提高学生视觉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前提。

1.《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赏析中国画
中国画
华夏文化(2021年3期)2021-11-04 04:46:34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艺术品鉴(2020年1期)2020-01-19 06:01:08
《远方》中国画
吐鲁番(2019年3期)2020-01-01 07:42:04
早梅(节选)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海燕(2017年2期)2017-03-18 05:34:09
美术作品
艺术百家(2016年3期)2017-01-18 20:22:19
美术作品
艺术百家(2016年2期)2016-11-02 19:22:10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新东方英语(2014年1期)2014-01-07 19:50:00
美术作品
艺术百家(2009年4期)2009-08-19 09: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