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群 (哈尔滨广厦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目前中国高校艺术教育还停留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因袭式”教育模式,即教师、教材、课堂三个中心,这种教育模式呈现出最大的不足就是与社会应用脱节的实践能力。当今社会对设计者有着更高的要求,那么设计教育的责任就显得更加重大。平面艺术设计教学应在拓展专业面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注重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项目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用技术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创新实用型人才。
高校平面艺术设计专业应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实践教学。首先以创新和能力培养为主线修订专业实践培养方案,尊重学生个性,科学合理的设置艺术实践课程及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加大实践课的比重并提高其质量,为艺术生的成才选择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其次是加强各项教学管理保障建设,为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质量创造更好条件;第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设置创新激励措施;最后是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为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平面艺术设计专业应以“实践项目教学”作为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新人才的重要措施。每门课程都引入实践项目,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先进技术的把握。平面设计专业在学习设计课程中可介入学校的设计项目,如教学楼大厅的装饰设计,校园展板设计等。组织学生参与校外实战项目活动,参与社会性海报设计大赛,详细的阐述平面设计在实战中的应用,并将学生课堂设计与老师分析总结相结合,给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
在高等艺术教育扩大化的时代,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在艺术实践活动中的创新能力更是千差万向。因此,平面艺术设计教育应确立以个性化培养为前提,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多元质量观,在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前提下,用一种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主创意学习,在组织学生参加外出写生训练、参与校外行业展览、参观行业实训基地等实践中,开拓学生视野,注重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我们可借鉴欧美高校游戏专业教学体系的经验,在初期通识教育的基础之上,融合与实践创新相关的多学科知识理论体系,根据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和学生的兴趣、特长,在文学、心理学、计算机、音乐等相关交叉学科中发展有侧重的特色专业,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延展提供养分。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应同时具有人文、哲学、社会学等修养,对创新能力的提高达到有力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高校艺术教育应摆脱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因袭式”教育模式,打破教师、教材、课堂三个中心。作为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平面艺术设计专业的实习、实训室承担了很大的支撑任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扩大校外实训基地,增加企业和实体单位合作,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开展社会文化活动的综合性实战体系,“以赛促学”等教学模式的实行,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理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创新实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我们可进行以下实践:一、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突出地域特色。依托哈尔滨丰富的文化资源特点,整合学校资源,建立“平面艺术设计实训中心”,参与大学生冬季雪雕、冰雕大赛,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形象设计等,形成地域艺术创作的精神理念和艺术实践教学特色,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凸显传统文化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宗旨。二、建立平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承、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体系,建立“课题式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作业与艺术创作大赛相结合;模拟演练与实战项目相结合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多时空全方位进行艺术实践,提高学生综合实战能力。
高校平面艺术设计教育要获得社会、专家与学生家长的认同,必须重新调整和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复合型、两栖、多栖艺术应用型和实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创办有特色的艺术类专业教育模式,真正做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方向,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这样才能在教育变革的大潮之中长久生存。
[1]靳埭强.韩然.广东省高校艺术与设计教育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
[2]曾繁仁.现代中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9
[3]马振龙.张跃起.杨秀玲.中美两国高校平面设计教育交流实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6
[4]王旭晓.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M].东方出版中心,2012.10
[5]黄强苓.艺术实践与就业导航[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