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角下网络文学的特征及意义浅析

2013-07-12 23:25:53时凤玲菏泽学院山东菏泽274000
大众文艺 2013年4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纸质主体

时凤玲 (菏泽学院 山东菏泽 274000)

自1995年起,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中国网络文学已存在了几十年,但是人们对网络文学的评价一直不是很高。笔者曾在某高校的文艺学课堂上看到一位同学因对网络文学持肯定与褒扬的态度,遭到同学们的一致批评。至今理论界的主流观点仍认为网络文学的艺术价值普遍低于纸质文学。然而,网络文学与纸质文学相比,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它的艺术价值并不必然的低于传统纸质文学。而且,随着网络对人们传统生活交往方式的改变以及网络文学自身的发展,网络文学的意义将更加凸显出来。本文将在主体间性理论的视角下浅谈网络文学的特征与意义。

一、 网络文学的界定

广义的说,凡是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写作、阅读和传播的文学现象都可以看作网络文学。有人曾把网络文学分为三类:“第一种是经过电子化处理过的传统媒体的文学作品,第二种是网络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制作的作品,最后一种,就是以传统创作手法而只为网络创作的作品。”1这种划分方法大致包括了所有在网络上传播的文学作品,但体现不出网络文学的独有特征。本文所讨论的网络文学大致限定于那些以网络为载体进行写作、阅读和传播的具有互动性的文学现象,不包括那些纸质文学经过载体转换而在网络上传播的文学作品。以电子小说的形式在网络上传播但不具有交互性的文学作品不论是否以网络发表为目的也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之内。

二、 主体间性理论

法国当代哲学家德里达以其“去中心”的解构主义理论反对西方哲学史上自柏拉图以来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高举反权威的大旗。在这种哲学理念影响下,人们不再满足于把文学看做是文本、作者或读者之中任何孤立的一方。那么今天的文学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着呢?我们又应该以怎样的理论视角来看待今天的文学呢?西方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选择。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又译作“交互主体性”)这一概念产生于现象学家胡塞尔。《简明哲学百科辞典》对“主体间性”的解释是:“表征自我与他我关系的现象学概念。”2胡塞尔在其著作《笛卡尔式的沉思》和《交互主体性的现象学》中都提到了这一术语,讨论了“自我”和“他我”之间沟通交流的可能性和普遍有效性。解释学者伽达默尔把解释活动看作是不同主体间的对话和“视域融合”。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认为言语交往是主体之间最有效的沟通交流。基于此,本文所理解的主体间性在某一方面就是作为主体的“自我”和“他我”之间的交往对话关系。

在主体间性理论视角下,我们可以把文学理解为一种不同主体之间的交互对话关系。这种对话交往关系的表现之一就是作者、文本与读者的交往与对话。在传统纸质媒介时代,作者、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交往与对话常常是历时性的和不对等的。在网络媒介时代,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往对话则可以是即时的和平等的。这使网络文学拥有了与传统纸质文学不同的表现特征和意义。

三、 多主体间的对话

在传统纸质媒介时代,作者的主体与中心地位是明显的和不可回避的。虽然罗兰巴特宣称“作者死了”,但无论批评家和理论家们承认与否,作家都是独自完成他的作品。读者看到的也是一个完整的文本结构,只能根据作者的创造在自己的想象中形成“第二文本”。在这种状况下,作者和读者的对话和交流只能是不对等的,作者或许不需要读者的批评或许要在完全完成文本一段时间之后才能看到读者的批评。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对话是以作者为中心的。文学对于作者来说,其意义常常是自我的表现,而对于读者来说,其意义也常常是在作者和文本规定下的欣赏和评论。

在网络文学中,作者不再是唯一的中心与主体,读者可以通过网络的即时互动与作者进行平等的交流和互动,作者和读者都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例如2012年3月12日建贴于天涯杂谈的网络小说《我们,曾执行过的那些特殊任务》曾获得了九百三十多万的点击量,得到众多读者的认可。这一方面是因为作品写的确实不错,另一方面也要归功于帖子中作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和交流。作者和读者之间、读者和读者之间因为同一部文学作品形成平等交流的对话关系,人们不但从作品本身获得审美上的、精神上的享受,还从这种对话和交流中获得快乐和温暖。如读者“江山改”在2012年5月7日回复说:“……通过对作品和楼主回复的拜读,可以看出楼主是一个练太极的好手,……说我溜须拍马也好,说我套近楼主也罢。看了一个好帖,触动了感情的开关,不发泄出来会憋屈死。……”。这样的读者不只是在评论作品,更是在表现自己。 作者“只负如来不负卿”随即回帖到:“……我想一个作者也好,写手也好,最开心的事莫过于自己写出的东西得到认可,而比这更令人兴奋的,就是有人读懂了你想解构的内核。……就像我想用这篇文和大家对话,却失败了。后来,很多朋友看出来我到底是想写什么,通过各种形势和我讨论这篇文的实质。那,是我最兴奋的时候。……”不但读者从这种对话和交流中获得快乐,作者也在这种平等交流和对话中得到快乐。更有甚者,在网络接龙故事和联手小说中,每个参与者都可以既是作者又是读者。在这种情况中,更不存在以某一方为中心的问题。网络文学成为每一个参与者平等交流的所在。

四、多文本间的对话

在传统纸质媒介中,故事的文本是唯一的。但是在网络文学中,同一个故事的文本是变化的和多重的。网络中故事的文本,常常有“查看全部”“只看楼主” “只看此人”“脱水版”等多种模式。 “脱水版”顾名思义就是去掉了所有与故事情节无关的文字,这种模式有些类似电子小说。“脱水版”与传统纸质媒介文学没有太大区别。在“只看楼主”模式下,我们在阅读中不但能看到作者所叙述的故事,还可以看到作者通过文字所塑造的自己的形象。“只看此人”模式则可以看到某一读者的形象。这也是纸质文学无法达到的。在“查看全部” 模式下,故事、作者、读者自己、其他读者都在文本之内,都是文本所塑造的形象。而且,在网络之中,这四者可以随时进行对话交流。作者也是读者,读者也可以成为作者。一切都在对话交流中。不同的文本传达出不同的声音,形成文本间的对话与交流。

在网络文学中,作者所创造的故事本身还可以有多个文本。如《我们,曾执行过的那些特殊任务》作者有时会突然写一段和故事情节的发展相关但风格相异文字,然后写上“【本章节纯属灌水,与前后无任何关联,可忽略】”。作者就在文本中对自己故事中的人物进行调侃,或者表达自己无法用故事表达的情绪。有时读者自己也会按自己的构思,顺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写上一段。这些文字读与不读,怎样去读,要不要也发表自己的意见,一切都靠读者自己去选择。这与传统纸质媒介的故事文本大不相同。网络文学的交流性和对话性大大增强。

当然,由于网络文学还处于发展阶段,也存在不少缺点,如快速消费性、经典性作品较少等,但网络文学带给人们的这种平等交流和大众参与性是进步的,是值得肯定的。

注释:

1.周迎.《浅谈主体间性在网络文学中的表征》.《文教·新闻》2005年第6期

2.《简明哲学百科辞典》编写组,《简明哲学百科辞典》北京,现代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纸质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26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24
揭秘网络文学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16
网络文学的诞生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纸质书与《北京是个好地方》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24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Coco薇(2016年1期)2016-01-11 03:00:59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