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宇歌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西安 710128)
妇女作为印度社会被压迫的群体,是普列姆昌德的重要描写对象之一。在普列姆昌德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中,中篇小说《妮摩拉》是非常优秀的一篇。该小说主要描写了印度少女妮摩拉悲惨的一生。女主人公妮摩拉出生于印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名律师。在与妹妹克里希娜的玩闹嬉戏中,妮摩拉度过了一个幸福的童年。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去世后,她的家庭就走向了衰败。原本由父母包办所定下的亲事,也因为没有嫁妆遭到夫家悔婚。最后,妮摩拉不得不嫁给一个年过四十的鳏夫孟西,因为孟西不要嫁妆,而这时妮摩拉才十五岁。结婚以后,妮摩拉一直过着悲惨而艰辛的生活,最终在痛苦和抑郁中死去。
为什么要研究普列姆昌德的中篇小说《妮摩拉》呢?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就作者而言,普列姆昌德在印地语文学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印地语文学开始于10世纪以后”1,但在普列姆昌德创作小说之前,印地语文学的成就主要还在诗歌方面,戏剧、小说等还不成熟,特别是小说方面,还没有成熟的作品问世,题材也不够广泛、多样。普列姆昌德通过自己的实践,采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方法,改变了印地语小说创作的局面,对现代印地语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印度现代进步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选择其作品进行研读,对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印地语小说的发展历程具有学术价值和意义。
第二,就作品而言,中篇小说《妮摩拉》是普列姆昌德同类题材小说中的典型代表。普列姆昌德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创作了许多以描述妇女悲惨命运、批判印度传统婚姻制度为题材的小说。然而,《妮摩拉》是作者唯一一部以女主人公名字命名的小说,可见女性是这部小说最主要的描写对象,女性形象的塑造在这部小说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普列姆昌德在这部小说中细腻而生动地刻画了妮摩拉和其她一些女性形象,通过对她们悲惨生活的描写,有力地抨击了不自主的婚姻制度、嫁妆制度、寡妇制度和种姓制度。
第三,就小说的社会意义而言,《妮摩拉》反映了当时印度女性的生存状况以及印度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作为印度进步文学的代表作家,普列姆昌德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印度人民的生活和印度社会的状况,其笔下的各色人物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正是当时印度社会的缩影。普列姆昌德生活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的时代,当时印度正处在英帝国主义的统治之下,英国人为了巩固自己的殖民统治,不仅对印度进行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还极力保护和扶持腐朽的封建势力和宗教迷信。小说《妮摩拉》中的妮摩拉及其她女性作为当时印度广大妇女的代表,其不幸的遭遇折射出印度妇女在这种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悲惨命运和所受到的种种摧残和毒害,揭露了印度社会的种种弊端。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研读,我们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了解当时的印度社会和认识现代的印度社会。
我国对普列姆昌德的译介开始于1953年。这一年,上海潮锋出版社出版了从俄文转译的《印度短篇小说集》,其中有普列姆昌德的小说《顺从》(后来改名为《辞职》)。1956年和1957年,又分别出版了小说集《变心的人》和《一把小麦》。1957年,《普列姆昌德短篇小说集》出版,这部小说集包括前两部小说集。1958年,长篇小说《戈丹》出版。1959年,《妮摩拉》出版。1980年,《舞台》(《战场》)出版。1982年,出版了小说集《新婚》。1983年,又出版了他的三部作品《仁爱道院》(《博爱新村》)、《一串项链》(《贪污》)、短篇小说集《如意树》。《普列姆昌德短篇小说选》(由刘安武编选多人合译)于1984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包括1957年出版的《普列姆昌德短篇小说集》中的所有作品。1985年,短篇小说选集《割草的女人》出版。1987年,普列姆昌德的论文选集《普列姆昌德论文学》出版。同年,《罗摩的故事》出版。1996年,出版了由刘安武翻译的《普列姆昌德短篇小说选》。以上是我国近半个世纪以来对普列姆昌德作品的译介成果。同时,普列姆昌德的作品还被译成英语、俄语、日语等语言,在许多国家发行出版。
我国对普列姆昌德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1980年由刘安武编选的《印度现代文学研究(印地语文学)》出版,该书将普列姆昌德作为一个研究专题,收录了三位印度学者的六篇文章。1986年,在广州举行了为纪念普列姆昌德逝世50周年的“普列姆昌德和印度现实主义文学研讨会”。1987年,出版了由唐仁虎、刘安武译的《普列姆昌德论文学》,这是普列姆昌德的一个论文选集,收录了一些包含普列姆昌德对文学的看法的文章,涉及的内容很广泛,通过此书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文学观,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他的作品。1989年,由王晓丹、薛克翘翻译的《普列姆昌德传》出版。1992年,刘安武著的《普列姆昌德和他的小说》出版,该书分析了普列姆昌德的作品以及普列姆昌德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1998年出版的由石海峻著的《20世纪印度文学史》也有普列姆昌德的一个专题,对普列姆昌德的一些作品从内容、艺术、主题思想方面做了介绍。1999年,刘安武的专著《普列姆昌德评传》出版,这部作品系统地介绍分析了普列姆昌德的作品,对普列姆昌德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2005年出版的刘安武的《印度文学和中国文学比较研究》中的一篇文章《普列姆昌德和鲁迅的小说创作》,对普列姆昌德和鲁迅进行了比较研究。
中篇小说《妮摩拉》最初于1925年11月至1926年11月在印度的《明月》杂志上连载,单行本于1927年出版。在我国,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由索纳翻译的中篇小说《妮摩拉》。
国内出版的刊物中,刘安武著的《普列姆昌德评传》、《印度印地语文学史》论及了《妮摩拉》,对其反映的社会问题做了简要表述,批判了印度社会的陋习和制度。除此之外,他在《普列姆昌德和他的小说》这一著作中也提到《妮摩拉》,批判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并且进一步阐述了当时普列姆昌德在某种程度上对改良主义已失去信心的观点。由刘安武选编的《印度现代文学研究(印地语文学)》中,有两句话提到了《妮摩拉》这部作品,“是一幅老头子和少女结婚的场景。全家人都因此而遭了殃。这里也有对继母的熟练的心理分析”2。王向远著的《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译介与研究述论》中,有一句话提到《妮摩拉》这部作品,“长篇小说《妮摩拉》描写了印度不合理的婚姻习俗所造成的婚姻与家庭悲剧”3。陶德臻主编的《东方文学名著讲话》收录了一篇金易关于《妮摩拉》的讲话——《她全身的每一个毛孔都在哭泣——读普列姆昌德的〈妮摩拉〉》。该文通过划分妮摩拉生命中的三个阶段,概述了小说的内容,并论述了《妮摩拉》的三个写作特点。黎跃进在论文《封建樊篱囚人死,大师笔下寄深情——〈妮摩拉〉和〈祝福〉的比较》中将妮摩拉与我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鲁迅的《祝福》中的女主人公祥林嫂进行了比较。
在印度,普列姆昌德是被人民所喜爱的作家,作家本人及其作品被广泛讨论和研究,相关书籍与文章不胜枚举。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普列姆昌德的儿子阿姆利特·拉耶(Amrit Rai)的专著《普列姆昌德传》,该书将普列姆昌德的作品和他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为人们日后更深入地研究普列姆昌德的作品和思想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素材。还有拉默·维拉斯·谢尔马的论文《普列姆昌德的一生》和《编辑、思想家、评论家》、伯勒迦谢金德尔·古伯德的论文《普列姆昌德的长篇小说艺术》、《论戈丹》和《短篇小说家普列姆昌德》以及德利罗基·那拉因·蒂契德的论文《普列姆昌德的民族精神》等等。
《妮摩拉》这部小说不仅在普列姆昌德所处的时代被广泛讨论,直到今天,也依然受到大众的欢迎和重视。印度国内有很多关于《妮摩拉》的文章和评论。印度学者普遍认为,《妮摩拉》的意义在于揭露买卖婚姻制度——邪恶的嫁妆制度以及寡妇制度、不自主的婚姻制度、家庭的分裂等等问题。妮摩拉是印度一个传统的懦弱的女性形象,这个文学形象在印度是家喻户晓的。不像《戈丹》等其它作品,文中还存有欢乐、幸福的场景,《妮摩拉》从头到尾都是阴暗的基调,以妮摩拉父亲的死开始,以妮摩拉的死为结局,这也是非常独特、值得注意的一点。《普列姆昌德时代的印地语小说》(Hindi novel in the age of Premchand)通过分析和引用《妮摩拉》原文,解析了妮摩拉这个人物形象,赞扬了敢于反抗、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苏塔。同时,此文也提出了引起人们反思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恶习。
作者通过塑造具有感人力量的典型形象,使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妮摩拉》中,作者不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女主人公妮摩拉,还向读者生动展现了其她几位女性的形象,如:茹克米尼、苏塔、克里西娜、克良里、任吉丽、阿莎等。作者成功地通过对这些女性的喜、怒、哀、乐的描写,将当时印度社会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注释:
1.刘安武:《印度印地语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7年,第9页.
2.刘安武选编:《印度现代文学研究(印地语文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0年,第231页.
3.王向远:《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译介与研究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