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媒体艺术研究综述

2013-07-12 23:25:53刘世文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大众文艺 2013年4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美学理论

刘世文 (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安徽阜阳 236041)

新媒体艺术是当代艺术的新主流之一,它占据各种艺术展览的重要位置,成为艺术世界“新大陆”。在当代欧美国家,新媒体艺术挟技术之威,以强劲势头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技术手段和创作体系。在当代中国,作为方兴未艾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正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成为当代艺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成为艺术世界中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领域。

一、国外新媒体艺术研究及成果

对于新媒体艺术的产生、发展与现状研究,国内外研究者多从艺术与技术的双重视角,就艺术思维、艺术语言、艺术观念、艺术类型、技术与艺术关系、媒体范畴、传播方式和美学特征等不同层次进行初步论述与研究,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呈逐年增长趋势。罗伊·阿斯科特指出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你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以及你的意识产生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网络与数字科技最主要特点就是为促使观众(使用者)和作品进行互动并介入参与作品转化与演变……共通点是——使用者经由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1]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小说《神经浪游者》(Neuromancer,1984)较早提出与后来的网络艺术息息相关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概念,并尝试性地描述“虚拟现实”(VR)的数字化特征和在“赛博空间”中所体验到的沉浸感,它对于艺术家们构筑后来的新艺术图景有着重要哲学启示作用。[2]迈克尔·拉什(Michael Rush)的《20 世纪晚期艺术中的新媒体》[3]论述电影、录像、表演、偶发、装置、数字摄影和虚拟现实等新媒体艺术类型,以及关于时间及其持续性的概念对于艺术叙事性的恢复和确,并介绍当代新媒体艺术中的代表人物,从马塞尔·杜尚、爱德华·曼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到罗伯特·劳申伯格、比尔·维奥拉和皮皮洛蒂·里斯特等几代新媒体艺术家以及他们的艺术实践对当代艺术版图的影响,重点阐释数字新媒体艺术的特征及美学意味,勾勒20世纪新媒体艺术的总体趋势和特征,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一种谱系学的参照,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由露西·金贝尔(Lucy Kimbell)主编《新媒体艺术:英国 1994-2004 年的艺术实践与语境》[4]主要介绍英国十年新媒体艺术的实践和主要成就,对当代新媒体现状的研究亦达到一定深度。当代新媒体理论家列维·曼诺维奇(Lev Manovich)在《新媒体语言》中阐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新媒体对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性,认为计算机网络媒体的变革影响所有的媒体和艺术类型,还将新媒体特征概括为数值化、模块化、自动化、流体化和编码化,以此建立他对于新媒体艺术语言的前瞻性设想。此外还有尼葛罗庞蒂的《数字化生存》等一些著作。

二、国内新媒体艺术研究成果

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实践起步较晚,这导致新媒体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和西方相比较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中国新媒体艺术实践和研究加快前进步伐,并取得不错成绩。我国最早关于新媒体艺术的文章是1996年吴美纯在《江苏画刊》上发表的翻译介绍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及其作品的文章,此后,关于新媒体艺术中录像艺术和其它艺术类型的文章陆续出现在各类期刊上,关于新媒体艺术研究的专著也层出不穷,新媒体艺术研究呈现繁荣景象。

黄鸣奋2000年以来相继出版《电脑艺术学》《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数码戏剧学》《超文本诗学》《数码艺术学》《互联网艺术》等专著,对媒体变革对艺术的发展创新提供独特见解,在其著作中为读者译介大量国外新媒体艺术实践案例和资料,并将古典文艺理论知识和文艺心理学批评方法运用于新媒体艺术以及网络媒体的研究。此外还有王秋凡的《西方当代新媒体艺术》(2002年),邱志杰、吴美纯的《影像与后现代》(2002年),邱志杰《重要的是现场》(2003年),许江、吴美纯《非线性叙事——新媒体艺术与媒体文化》(2003年)张朝晖、徐翎《新媒介艺术》(2004年)。近年来,关于新媒体艺术研究的专著有张燕翔的《新媒体艺术》(2005年),在数字视频、影像、动画、户动多媒体、网络多媒体、虚拟技术方面以大量丰富的实例为新媒体艺术的创作提供技术基础支持;童芳的《新媒体艺术》(2006年),书中附发大量研究资料、图片、网站、艺术家介绍及新媒体艺术策展机构、收藏机构、研究机构和艺术节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关注最前沿的新媒体艺术创作和研究,为国内近年来不可多得的理论研究著作;许鹏等撰著的《新媒体艺术论》(2006年),既可以作为普通高校通用教材,也可视为研究新媒体艺术现象、探索新媒体艺术规律的学术著作,为新媒体艺术的理论和美学研究提供独特参考视角,常能给人以理论启发;陈玲关注国内外新媒体艺术学科史的《新媒体艺术史纲——走向整合的旅程》(2007年);白雪竹、李颜妮《互动艺术创新思维》(2007年),该书对互动概念、互动的起源、互动艺术类型、特征、表现以及人文思考等方面进行探讨,阐述互动艺术创意理论;此外还有马晓翔的《新媒体艺术透视》(2008)等。

国内关于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的成果还包括: 2005 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媒体艺术丛书”,包括朱其的《VIDEO:20 世纪后期的新媒体艺术》、曹恺的《纪录与实验:DV 影像前史》、王波的《FLASH:技术还是艺术》以及邱志杰的《摄影之后的摄影》,对新媒体艺术中的录像、DV 影像、Flash动画以及数字摄影等进行介绍,由于侧重于知识普及,它们都带有史料性质与科普特征,理论性不强;江苏美术出版社组编的“国外后现代艺术丛书”,介绍国外后现代艺术种种类型;顾承峰主编的“中国当代艺术倾向丛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数字艺术系列丛书”(含《数字艺术论(上、下)》《数字化与现代艺术》《三维造型艺术》等);吴美纯、邱志杰主编《非线性叙事:新媒体艺术与新媒体文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3 年),是对 1996 年中国第一届录像艺术展“现象·影像”的理论概括,收录不少理论家和艺术家对于新媒体艺术的论述性文章。此外,2000年以来国内期刊发表大量专题论文,相关数据库收入一些硕士、博士论文,其中东南大学马凌燕的博士学位论文《新媒体艺术的美学研究》,多角度的描述新媒体艺术发展阶段,从影像传播理论入手,借鉴媒介分析理论,归纳影像媒介的形式和内容的新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新媒体艺术实践与美学理论的联系,分析新媒体艺术的时基性和非线性的审美形式特点。借助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阿多诺的美学理论、马尔库塞的“新感性理论”,试图说明美学理论对艺术的重要价值,建立新媒体艺术研究与美学理论的联系,此外,还就录像艺术和实验电影,新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进行比较研究。

国内外还有大量收藏、评介、论述和研究新媒体艺术的展览机构和网站。它们记录和整理了国内外大量新媒体艺术实践、艺术家以及艺术事件、作品。这类艺术网站包括国外的“根茎网”,以及奥地利林茨市的电子艺术中心、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美国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荷兰电子艺术节(DEAF)、欧洲媒体艺术节(EMAF)、荷兰媒体艺术中心(V2)、德国卡塞尔文献展、伦敦双年展、媒体艺术网等新媒体艺术节或艺术展览机构站点。国内比较著名的艺术网站有中国新媒体艺术官方网站、中国新媒体艺术网、世艺网以及国内最大的艺术家网站美术同盟等。

已有的相关著作、学术论文、艺术展览及艺术网站为新媒体艺术研究提供精彩理论阐述和大量作家、作品实例材料,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坚实基础。从已有研究成果看,新媒体艺术研究主要集中于现状描述,作家作品介绍和分析,及概念、起源、发展、类型等基本问题的理解,理论分析视角相对单一,缺少系统的理论分析。马凌燕一针见血指出:“在现有的新媒体艺术研究中……缺乏另一个分析新媒体艺术的视角和观点,从一个狭义角度来说,从美学角度分析新媒体艺术就是目前的研究中所缺失的。”事实上,缺乏从美学和文化研究视角切入新媒体艺术研究并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是当前新媒体艺术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中国新媒体艺术研究实属凤毛麟角,这造成中国新媒体艺术在当代艺术研究中“缺位”的幻觉,这与中国新媒体艺术实践的现实境况严重失调。因此,从美学和文化研究视角切入新媒体艺术研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1]余小惠问罗伊·阿斯科特答,美术同盟http://arts.tom.com/zhuanti/1112.04/index.html,2005-3-29

[2]威廉·吉布森《神经流浪者》,雷丽敏译,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年。

[3]Rush, Michael. New media in Late 20th-Century Art. London:Thames&Hundson,1999.

[4]Lucy, Kimbell .New MediaArt.Practice and context in the UK 1994-2004.London : Arts Council England,2004.

[5]马凌燕《新媒体艺术的美学研究》,东南大学博士论文,第14页。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美学理论
当代艺术看得懂
仝仺美学馆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盘中的意式美学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现代装饰(2017年1期)2018-01-23 03:31:05
纯白美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