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艳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北京 100000)
在2012年末的贺岁档期,中国的各大电影院线上杀出了一匹“黑马”,这就是《人再囧途之泰囧》(以下简称《泰囧》)。这部贺岁喜剧从12月12日第一天上映开始,便不断改写中国电影市场的历史纪录,上映第一周夺得首周的单日票房冠军、周末华语片冠军,全周收获3.1亿元,刷新国产片单周票房纪录,观众数达1175万,超过《泰坦尼克号3D》首周的1050万,创下单周观众总数新高。第二周又以3.744亿刷新自己刚创下的纪录,同时超过《变形金刚3》的3.62亿,成为次周最高票房纪录的保持者。截至2013年1月1日,《泰囧》累计票房已突破10亿,创造出有史以来华语电影的单片最高票房,而《泰囧》仍在热映中,书写新纪录的奇迹还在继续。②
《泰囧》的制作资金仅仅3000万,在现在大手笔、大制作的电影市场,可谓小成本电影。这部电影在短时期内创造出如此的票房神话,不得不让人惊叹,发人深思。其细致的喜剧叙事技巧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
年关岁末,最吸引观众眼球的无疑是喜剧类的“爆米花电影”。好的喜剧电影可以让观众开开心心的来,坐在电影院笑得前仰后合,再欢欢乐乐的离开,一扫一年的辛苦与疲惫。《泰囧》无疑就是这样一部喜剧电影。
《泰囧》讲述的是商业精英徐朗(徐铮饰演)花费五年时间研制成功了“油霸”,一旦拿到公司老板的授权,将会带来几个亿的收益。而他的大学同学也是现在的同事高博(黄渤饰演)对于如何开发“油霸”跟徐朗产生了分歧,他们同时到达泰国都希望尽早找到大老板拿到授权。徐朗在飞机上遇到了“阳光快乐2B青年”王宝(王宝强饰演),王宝在北京卖葱油饼,到泰国是为了实现生病母亲的愿望——和范冰冰度蜜月。这三个人在泰国相遇,展开了一场“囧”态百出的神奇之旅。
“娱乐性”是喜剧的重要特点,观众的“笑”则是评判一部喜剧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几乎所有看过《泰囧》的观众都是从头笑到尾,《泰囧》之所以“可笑”,进而达到娱乐观众的目的,主要是因为建构了好的故事情节和语言文字。
心理学指出,需求是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有机体对客观事物的需要。人们不仅对信息的数量,还对信息的质量提出了特定的要求,其中,对信息质量的要求,既受生活的直接需要的制约,又由受众的心理机制所决定,并受这种机制制约。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心理机制主要有求知、求新、求同、求异、求趣、求美等六种。受众在接受电影信息时也有同样的心理需求。③《泰囧》正是符合了观众的这些心理需求才吸引观众,得到观众的认可。
在《泰囧》中我们看到,研究再生能源的“精英”徐朗遇到了做葱油饼的“草根”王宝。一个到泰国为了拿授权书发财,另一个为了帮生病的母亲实现愿望;一个严肃认真,一个个性十足;一个步步为营,一个天真烂漫……二人的身份地位和人生追求有巨大的不同,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在泰国因为徐朗丢了护照,王宝没带钱包被迫同行。再加上对于“油霸”争夺的第三者——高博的推波助澜,笑料百出。但是《泰囧》是有意味的喜剧,它平实,不脱离现实生活,没有无厘头与恶搞,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再现。这在主创人员对于电影的结构和情境创作中有突出的体现。
黑格尔在《美学》中曾对戏剧情境做出过这样的界定:情境就是指若干个人在一起因为性格、目的、利益的矛盾而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与冲突,并由此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泰囧》中的人物纠葛就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自然而然的展开。作者把三个性格各异的男人放在一起,他们各自有自己的目的和利益,通过一系列的巧合,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在电影中,徐朗想看自己所要寻找的寺庙的照片,王宝却在无意之中制造了一系列麻烦:在飞机上让徐朗关机、把徐朗手机下载的图片删掉、把徐朗的上网卡丢掉、给徐朗的电脑浇水、把地图让高博抢走……这一切的麻烦虽然是作者刻意安排的,但由于故事结构的层层推进,没有让观众感到把生活中的困难夸大之感,恰到好处的保持了电影与生活真实的距离。
语言是人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在喜剧电影中,语言也是最易引起人共鸣的符号。《泰囧》之所以“搞笑”,和幽默风趣的人物语言密不可分。
北大索振羽在谈到新旧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时提出了得体原则,他认为得体原则包括三个准则:礼貌准则,幽默准则和克制准则。其中幽默准则的内容是由语言的各种要素变异使用所创造的幽默。包括不协调性、情趣性、适切性。④《泰囧》的台词语言充分体现了幽默准则。
例如,徐朗和王宝刚上飞机,两人一个坐着、一个站着,分别打电话,而观众听到的却是两人貌似对话的交流:
徐朗:莉莉!
王宝:喂,你好!
徐朗:地图我还没有收到,你打算什么时候发过来?
王宝:你猜!
徐朗:你给我认真听好了,如果我到了泰国,我没有地图,只有清迈附近这四个字,那我成什么了?
王宝:人妖呗!(笑声)你小子还能想什么呢?你放心,我一定给你带一个回来。
徐朗:好的,不说了,赶紧把地图给我发过来。
王宝:我会发的,不说了啊。
电影是声画一体的语言艺术,这种特殊性使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对台词的理解结合画面内容产生不同于台词文本的喜剧效果。这种效果体现了两人在对话交流的不协调性、情趣性和适切性。
再如,徐朗误入了地下文物买卖的窝点,在场的人因为各自的立场不同展开了争执:
高博:老周呢?
在场老周:我就是。
徐朗:他不是老周。
高博:我特么当然知道他不是老周。
在场乙:他就是老周。你是谁?(问高博)
高博:你特么管我是谁,你是谁呀?
在场乙:你不知道我是谁吗?(怒的语气)
高博:我特么管你谁是谁啊?他是谁呀?
在场乙:他就是老周!
徐朗:唉他不是老周!
王宝:哎呀他都说他就是老周!
高博:这不是我找的那个老周!
王宝:那你找哪个老周?
高博:你特么管我找哪个老周啊?!
徐朗:你猪脑子啊,你看不出这有问题吗?
高博:我早看出来有问题了!我告诉你!(怀疑徐朗给他戴绿帽子,说完掐住徐朗脖子)
我们知道,幽默是语言文字在一定场景下的积聚、堆叠,是思想文化言语化的智慧,在这段对话中,作者运用了大量了重复和转移、倒置,把处于当时情景中担惊受怕的徐朗和气急败坏的高博刻画的淋漓尽致。
这些幽默的语言在整部电影中比比皆是,主创人员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诠释了喜剧电影的内核。
喜剧是“笑”的艺术,是美的艺术,它通过引起人们对丑的、滑稽的嘲笑,从而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泰囧》就是这样一部喜剧电影。
回顾整部电影,正能量和人文关怀一直贯穿始终。从王宝发现自己的包里有徐朗的手机打车找徐朗送手机,到徐朗说“人在旅途要相互帮助,就像一对组合”;从徐朗从文物交易地下窝点逃出来之后,返回去救高博,到王宝和徐朗因为误会分开后,王宝又返回去救徐朗;从王宝孝敬母亲,来到泰国实现在母亲的愿望,到徐朗帮王宝完成清单上的所有项目……这些都延续了《人在囧途》中提出的“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泰囧》自编自导自演集一身的徐铮说:“我觉得喜剧应该不仅仅让人笑,我觉得有泪水的喜剧才是一个真正的喜剧。”《泰囧》恰当的做到了这一点。当徐朗和王宝因为误会分开后,徐朗读了王宝的旅行日记,知道了他来泰国是为了实现生病母亲的愿望,他一直拿在手上的生命树,是为了期盼母亲健康,观众们在喜剧中感受到了温情的场面。“《泰囧》让观众真笑了,而且观众感觉到是正面的、传统的一些价值观。所以它的口碑好,口碑好才引起票房好。”⑤
《泰囧》在一片欢声笑语之后,有一个光明的尾巴——徐朗放弃了“油霸”的授权,一家人重归于好;王宝见到了“女神”范冰冰,实现了“蜜月之旅”;就连护照被偷,滞留在泰国的高博也得到了老婆的原谅,喜得贵子。
徐峥表示:“特别想让这几个主人公有一种‘境由心生’的感觉,风景很优美,但是人的状态很囧。但是在整个的旅途过程当中,其实是经历种种悲催的洗礼,心灵一层一层反而得到净化,到最后得到一种回归平和的心态。” 不论是喜剧还是悲剧,中国人都喜欢大团圆结局。这与我国的“中和”思想、“乐天知命”传统相关。鲁迅先生就曾直白的说过:“中国人的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⑥《泰囧》的团圆结局,是“人性向美”和观众追求美的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泰囧》能够成为小制作电影的一匹“黑马”,绝不是偶然的。它通过主创人员的精心制作,笑而不俗,崇尚真善美,是主流喜剧贺岁片的风向标。特别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注释:
①《泰囧》票房已过10亿 首部中国电影创纪录 搜狐网 [引用日期2013-01-2] .
②不恶搞不山寨 《人再囧途之泰囧》创票房奇迹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3-1-4]
③从受众接受信息的心理机制解读《人在囧途》 杨东伟 文化艺术2011.4.
④言语幽默准则在《人在囧途》中的应用 樊莉 电影文学 2012.10.
⑤《泰囧》被质疑抄袭美国影片 徐铮否认:是借鉴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2-12-26]
⑥鲁迅全集第九卷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1]百度百科 《人再囧途之泰囧》 http://baike.baidu.com/view/9213587.htm
[2]艺术学基础知识 王次炤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5.
[3]鲁迅全集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4]语用学教程 索振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5]美学 黑格尔 商务印书馆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