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小纳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十年前,《新闻调查》里的柴静抹去的不仅是双城孩子的眼泪,更引来应以冷静客观为职业特点的记者该不该去体察新闻当事人、是否涉嫌“表演性主持”的争议。对于此,钱钢(现为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上海大学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表示:“……这么做对吗?不,先别回答,你要像苏联作家说的那样‘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盐水里滚滚’,十年后咱们再讨论。”如今十年已过,虽然对错无定论,但其意义是让出镜记者占据什么角色逐渐明晰。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合理定位的前提是明白出镜记者究竟是什么。笔者将追本溯源,从出镜记者产生的时代背景来探起。
历史上,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出镜记者出现在1963年11月22日下午,是在肯尼迪遇刺现场进行了17分钟现场报道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主持人丹·拉瑟;尽管这一震惊世界的爆炸性新闻是由纸媒(和众国际社)最先发布,但相比之下,丹·拉瑟声情并茂的现场报道显然能以更加生动的形式打动观众,反而是电视新闻记者受到了青睐,造成更为深刻的印象和更加深远的影响。“出镜记者”一词是典型的舶来品,英文原文为:“On—camera correspondent and reporter”,直译过来就是:上镜的通讯员和现场记者。从字面上能看到两层意思:一是出镜记者的工作性质离不开摄像机;二是出镜记者的工作环境不能与新闻现场相分离,尤其是突发性新闻事件。
由此可见,“出镜记者”的出现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电视传播技术自发明以来,到20世纪三十年代的逐渐成熟的过程中,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大众对新闻事件的接受由平面转向立体的要求;二是为增加报道的深度和生动性,要求新闻工作者走进现场,特别是对于现场突发性新闻事件(如肯尼迪遇刺)的报道,这些要求推动了出镜记者的诞生;三是一些口头表达能力优秀,兼有一定新闻业务能力的主持人本身借助科技和突发性新闻现场所提供的平台,以出镜记者这一新的形象再次走进大众视野。所以,“出镜记者”的职业身份需满足以下三个标准:1.工作环境是在新闻事件现场;2.以面对镜头及时报道新闻事件为目的;3.用有声语言和形体语言传播信息。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出镜记者最初就是由主持人脱胎而来,从表面上看,一样要求形象,一样要求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只存在把工作环境从演播室转变为新闻现场的区别。所以在在当时很长一段时间,各大电视台只把出镜记者当做“新闻现场的主播”来培养,记者出境很大程度上像是在进行现场的导语式播报,其“记者”身份淡化的非常明显。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张泉灵2011年北京大学的毕业演讲中可以找到答案:“……我1996年毕业……通过中央电视台史无前例的社会招聘进入央视的……其实在十年前,大多数的主持人是不愿去当现场记者的,因为这显得不够大牌,座演播室里多大牌啊,到现场去不就是个普通记者吗……”这种思想观念的作祟,再加上当时只有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体“三足鼎立”,使新闻现场长时间不受重视,为这种观念提供了温床。可是,十年之后,科技的发展更加迅猛,电脑和手机以其功能齐全化和价格亲民化迅速推广为平民大众化,当网络媒体以其快速便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使用的时候,传播方式俨然进入“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成为“记者”。数据化时代,从传播速度来看,传统媒体显然处于劣势,扬长避短,传统媒体只有在其职业化和报道团队成熟化的基础上,发挥其在新闻事件深度挖掘上的优势,才能与在自由媒体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至此,新闻现场的重要性被新闻工作者们逐渐意识到,而为使新闻现场挖掘的更加充分,对出镜记者的要求也更高:不仅要求外表和声音,更对新闻业务素养,对充满变化的新闻现场敏锐的把握能力,包括逻辑分析能力都有高一层次的要求。所以不管是从心理素质上,对情绪的控制力的要求上,出镜记者的工作性质虽然仍属于主持人范畴,但已经于演播室里的主持人产生很大区别。
2013年1月 22日,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发表博文《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其中有“如果只是关注人而不去寻求这个人的遭遇背后的原因……这样做会很安全,也很讨巧,但是最终受益的,是媒体人本身,却不是公众……”此类的表达。因其发文时间恰逢央视著名记者柴静新书《看见》热销之际,闾丘露薇的这篇博文被转载千万次并被问及文中所说是否是在映射柴静;随后,节目主持人、媒体评论人董路也发表博文,文中直言“……柴静的唯一出路只有演……”言语犀利地对柴静做新闻的方式提出质疑;但是这些言论很快遭到“微博女王”姚晨的反击,称“枪打出头鸟,历来就是这样……”“劈柴派”和“护柴派”的争论也是笔者着手分析“出镜记者应该如何合理定位”的由头。对此笔者主张理性看待,因为全盘否定是“棒杀”,过度推崇是“捧杀”,两种极端带来同样的结果,那就是扼杀,不符合应给与从事电视新闻行业的人员长远的发展空间的理念,所以,“柴静热”的适时降温,把聚焦点从个人的角度移开,转向冷静的对新闻理念的探讨,在当下是非常具有价值和意义的。
分析矛盾聚焦点,在于“对于出镜记者,人文关怀的度究竟该如何把握才不至于沦为‘演’”。对此,我们需要明晰的是,新闻事件是由人构成,出镜记者报道新闻现场态势、面对镜头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一定是离不开对人的关注的,不能把替孩子擦去眼泪、给痛苦的新闻当事人一个拥抱这些富有“人情味”的举动给一刀切地划入“表演”的范畴,要承认这也是“人文关怀”的一种,只是出镜记者若止步于这些,而对眼泪背后的原因挖掘的很浅,那么这也就止步于仅仅是让人感动地“小关怀”;只有不止于眼泪和感动,像剥洋葱般对“新闻背后的新闻”进行层层剖析,看似冷静的近似残酷,可目的是从个案上升到群体,探明出现问题的根源,这样才能推动社会良性发展,实现出镜记者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
结合上述对出镜记者的争议点,笔者认为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出镜记者对自身身份认识的错乱;一些电视新闻栏目的定位不明晰导致其出镜记者定位不明;出镜记者偏重于镜头表现,新闻业务素养亟待加强。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提出对出镜记者合理定位的方法。
电视新闻行业是一个合作的系统,保证系统的正常和高效运转,合理的定位与分工尤为重要。而出镜记者因其工作性质的双重属性导致其本身定位的复杂性,更要求出镜记者对自己是谁和自己要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合理定位,才能以合适的状态面对镜头。再次回顾张泉灵在北大的演讲,这更是一位从事媒体行业十余年并有积累了丰富的现场报道经验的央视著名记者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回顾和总结。在她的心目中,做新闻是有排位的,这个排位就是“我首先是一个新闻人,其次是电视人,最后才是主持人”。这个排位对出镜记者的合理定位极具参考价值,它突出了“出镜记者”的职业角色里“新闻性”的第一属性。
先说出镜记者首先是新闻人。新闻现场分为两种,一种是突发性新闻事件现场,比如5·12汶川大地震之类的自然灾害,其特点是影响力巨大,时间紧迫,所产生后果一般比较严重;还有一种是调查性新闻现场,比如对环境污染的调查等,这类新闻现场的特点是事件产生原因错综复杂,时间周期较长,对社会影响是长期性的。针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现场,出镜记者的新闻人素质体现在反应的灵敏性,面对镜头有条有理、及时地反应现场的情况,,情绪控制力要强。在汶川大地震的采访现场,我们看到的是张泉灵在滑坡的山体前平静的报道灾害的程度,她过硬的心里素质获得一致好评。而对于调查性新闻现场,需要出镜记者展示深邃的洞察力,这是其新闻性的重要体现,对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提问要切中要害,找到问题关键,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在镜头之外加强自身新闻素质修养,增加自己的业务素质能力,这比只注重镜头前形象更有意义。
然后来看出镜记者的第二重属性——电视人。关于这一点张泉灵的感受是这样的:“……在直播的现场,你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你意想不到的变化,有时候你也许,必须得自己卖一个破绽,让观众意识到你有这样一个破绽而保住了一个系统的安全,在这个时候,我会选择行内认可大于观众认可,因为我知道我是一个电视人,这比做一个完美的主持人来的更加重要……”的确,在一个合作系统当中,定位的分明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保证电视新闻系统运转正常的重要前提,出镜记者更是要清楚所在的新闻现场是什么,和自己所处的团队所做的新闻是什么,要做到的不仅是“形”在现场,更重要的是“神”在现场,充分理解合作系统里从编导到摄像所要表达的意图,让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的“接力赛”中做好最后一棒的冲刺。
最后,才是出镜记者面对镜头是的表现,也就是主持人属性。就像“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作家,但一个好作家一定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主持人不一定能担当出镜记者的工作,但一位优秀的出镜记者一定具备主持人的能力,白岩松能从前方记者成长为央视优秀的主持人就是最好的证明。因为毕竟是面对镜头工作,良好的上镜表现和语音面貌依然是硬性标准,这里不再赘述。但是要注意,出镜记者的职业色彩中还是倚重“记者”二字,以服务于新闻现场为己任,所以在现场出现变化之时,主持人身份只是最末的排位,保证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和严肃性,比维护完美的主持人形象更加重要。
出镜记者因其本身的高曝光率和身份的多重性,导致其定位相对复杂,拥有“因时制宜”和脑中清醒的“新闻人,电视人,主持人”的排位意识,才能在新闻现场表现合宜甚至上佳。对于出镜记者,若不把自身的职业特点和身份定位搞清楚,仅仅是为应付一两个现场直播去杂耍技巧,可能会造成一时的轰动,但长远来看是本末倒置的。合理定位,才能使平庸者优秀,优秀者卓越,卓越者长青。
[1]闾丘露薇 《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 共识网2013年01月22日10:58
[2]新华网《闾丘露薇再次发文谈“批评柴静” 阐述新闻理念》 2013年01月24日08:42:55
[3]整理张泉灵“2011年北京大学毕业典礼”演讲视频资料
[4]董路博客《柴静,你能看见自己吗?》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e815bb0102e9u7.html?tj=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