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丽 (青岛大学 山东青岛 266000)
相同的起点,不同的现状,这便是如今城乡五音戏剧团在传承发展方面呈现出的景象。城市剧团有政府与国家的扶持,具有规模的演员阵容,伴奏团队,管理创作团队,发展前景较平坦光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剧院抓住了给予编创了一系列新剧,让五音戏在传统小戏的梨园中重新焕发光彩。
淄博市五音戏剧院1956年建团,1976年恢复建制,1992年国家文化部正式颁予“天下第一团”,1992年起属差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淄博市文化局管辖。作为五音戏唯一的城市专业剧团,2006年又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淄博市五音人自建团便积极传承,寻求出路,为剧院创造机遇。如1:
1.20世纪50—70年代末:为了发展文艺事业,检阅全省文艺队伍1954年,山东省举办戏曲观摩大会,淄博市五音剧社参演了《彩楼记》《王小赶脚》和现代戏《夏收之夜》,邓洪山获一等奖,明鸿钧获二等奖。省文艺会演后,剧社留济加工剧目,再赴上海参加华东地区观摩演出。1978年12月,山东省民族民间唱法独唱二重唱会演(东片)在淄博举行,我团派胡考诚、柴玲华等参演,演出剧目新编《拐磨子》。1979年3月29日,市文化局举行专业剧团艺术比武会演,剧团参演剧目《王小赶脚》《亲家婆顶嘴》《三岔口》。
2.20世纪80年代:1981年,在淄博剧院举行市专业剧团中青年艺术比武会演,市五音剧团参赛剧目《彩楼记》《屠夫状元》《杨三姐告状》《王二姐思夫》《吴家花园》等,众多演员获奖。1983年4月8日,省电视台在淄博剧院拍摄了现代戏《豆花飘香》,主演霍俊萍等。1986年,市五音剧团参加了山东省第三届戏剧月,演出神话讽刺喜剧《换魂记》和现代戏《石臼泉》。1987年8月25日,市文化局举办淄博市专业剧团中青年演员艺术比武会演,市五音剧团参赛剧目有《半把剪刀》兄妹相逢一场,《拐磨子》《换魂记》冥判一场,《夜审》和《杀路》等,荣获舞美设计奖、乐队集体伴奏奖。其中霍俊萍获一等奖。1988年7月20日,在淄博剧院由省电视台对《亲家婆顶嘴》和《八哥戏柳》录像,参加古贝春杯山东八大名丑电视大奖赛,名列前茅。1988年4月,第五届《中国戏剧》(原戏剧报)梅花奖评比4月1日再京揭晓,淄博市五音剧团霍俊萍榜上有名。她是我省第一个获得此奖的戏曲演员。1988年10月2日,在淄博青年剧院参加市第二届柳泉文化艺术节,参赛剧目《八哥戏柳》《春打六九头》,荣获柳泉杯、组织奖杯。《春打六九头》剧获剧本奖。1989年9月25日——28日,由市文化局王承典带队赴济南在历下剧院,参加山东省第二届艺术节,演出现代戏《春打六九头》。
3.20世纪90年代:1991年12月12日,初赛后评委决定王荣花在济南历山剧院举行的山东省地方戏中青年演员艺术比赛。1993年7月20日,在淄博青年剧院向省四届艺术节剧目评委汇报演出参赛剧目《续黄粱》。1995年7月2日,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在淄博举行。1995年,现代戏《腊八姐》参加山东省第五届艺术节,获优秀剧本奖、优秀导演、优秀演员等多项大奖。
由此观来,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在每个时期,皆能抓住时代发展机遇,华丽转身,先后被授予众多荣誉,如:1995年剧院被淄博市委、市政府评为“文化工作先进单位”; 2006年入选国务院、文化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008年剧院被山东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2009年剧院被淄博市政府评为“全市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同时被评为“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先进单位”等。剧院多年来一直奉行“传承在乡村,发展在都市”,为培养专业的五音戏演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的理念迎合了时代特质,在众多传统戏曲濒临消失的境况中顽强的存活扎根在了齐鲁大地。
青野村五音戏剧团作为一支半职业化民间剧团机构,缺乏地方政府及其组织的支持,虽在乡村演出具有良好的口碑,被当地村民称其唱腔“原汁原味”,但处在现代乡村的环境中,该如何生存与发展问题上仍面临诸多困难,但其存在有其合理性,更有其必要性,相较于城市专业剧团,它以其最真实、质朴的状态呈现在大众面前,体现了民间传统戏曲的综合价值,对五音戏的继承和发展同样也起到巨大的推动、传播作用。青野村五音戏剧团传承至第四代,理应到了招收下一批学员的时期了,但是迫于经济压力,一直未能进行培训,所以一直没有后继的传承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越来越不被年轻人所接受,主动学戏的人微乎其微。加之学戏过程非常艰苦,鲜有孩子可以吃苦坚持学戏。虽然现今剧团经营维系的不错,但将面临演员断层、剧团解散的结局。据马团长2透露,考虑到学戏条件太苦、工作不稳定、收入微薄等因素,都不考虑让自己的孩子学五音戏,所以要让乡村剧团如何传承延续,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综上所述,传承是民间传统艺术的最关键因素,任何艺术形式的延续和发展都离不开传承。五音戏城乡剧团作为不同的传承载体在相同的时代却形成不同的时代命运,剖析缘由便可发现:不同的生存空间导致了不同时代命运,不论哪个传承载体皆为五音戏的传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注释:
1.资料来源于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内部资料《五音大事记》 孙能俨整理2.马团长,女,青野村五音戏剧团团长。
[1]王静怡.《中国传统音乐在海外的传播与变迁——以马来西亚为例》[M].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2]周艺、李善昌,《五音戏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