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美蹉的舞蹈特征及现状调查

2013-07-12 23:25:53张珏璇云南曲靖师范学院云南曲靖650000
大众文艺 2013年4期
关键词:纳西纳西族歌舞

张珏璇 (云南曲靖师范学院 云南曲靖 650000)

张珏珺 (云南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丽江 600000)

纳西族属藏缅语族一支,流迁至云南西北部,依雪山而居。纳西族人民能歌善舞,目前仍保存着许多具有原始风格的舞蹈形式,古朴而意味深长。以热美蹉为例,如今这种歌舞仍保存着联袂踏歌,和声伴奏的形式,常出现在纳西族人的盛大节日和葬礼中。

“热美蹉”亦称“哦热热”,是源自于氏族社会时期的原始舞蹈音乐,在纳西族民间流传甚广,是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形式。它的音乐素材直接来源于自然,特点是边唱边舞,无乐器伴奏,无音阶也无音列法则,是民间音乐舞蹈的最朴素体现——无器乐人声伴奏,用和声旋律带动舞蹈节奏。男声由“左罗巴”领唱,女声由“热勒美”领唱,多声部之间刚柔并济,形成富有原始艺术美感的不协和音程。“热美蹉”至今还存在于丽江大东、鸣音、大具、宝山等纳西族地区以及宁蒗金沙江畔纳西族村落的丧葬礼仪之中。是一种任何乐谱都难以记录只有靠世代口传心授传承的歌舞,被誉为“活着的音乐化石”,对于研究原始音乐舞蹈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热美蹉的舞蹈特征

(一)舞蹈功能

根据纳西族史记载,“热美蹉”又称“哦热热”是原始先民驱赶野兽,围捕猎物时发出的声音。在与自然界斗争时,正是通过这种集体呐喊起到一个团结凝聚和振奋人心的心理作用,才能在与动物争夺食物中生存下来;正是这样一种质朴的声音让原始纳西族人度过了艰难的洪荒岁月。因此纳西族先民把这种生产劳动习惯渐渐融入到了生活中,形成了“哦热热”这样一种歌舞形式。我们发现“热美蹉”是原始先民的生活习惯承载体,保留了纳西族先民的原始生活风貌和心理特征,积极的证明了“热美蹉”它首先是一种文化图腾现象,其次再是一种娱人的艺术形式。这种舞蹈功能决定了热美蹉“活着的化石”的历史地位。

又根据著名纳西族学者宣科深入研究发现,“热美”是一种纳西传说中的精灵,专门吮吸死者灵魂,为保护亡灵,人们在守灵时边唱边跳,以吓唬和驱赶“热美”。宣科发现,证明“热美蹉”在经过原始人的创造产生后,有了它新的社会作用——祝福亡灵。这种“挽歌”具有娱人娱神的舞蹈功能,也正是这种功能性促使 “热美蹉”流传至今,并仍活跃在丽江的各个乡镇和自然村当中。

(二)动作特征

“热美蹉”动作是重心放在下身,上身跟随膝部起伏而摆动,重拍向下。动作结束在单拍子,旋律短句停止动作也截然而止,随着人声的休息而动作的停顿,形成了“热美蹉”最具舞蹈特征的形式美感——气涌韵随。“热美蹉”节奏型是单数拍,常见的是5、7、9拍结束,在跳“热美蹉”时节奏的长短往往取决于演唱者所在的村镇风格和演唱者表演习惯。

大东乡热水村、文明村的“热美蹉”以动作轻盈见长,常伴有动作幅度较大的跳跃与跺脚,节奏有快有慢,整体风格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宝山乡长松村因为地理位置更为偏远,他们的“热美蹉”大部分保存了原始挽歌的风格,曲调淳朴、曲意直白,手部连接没有变化,动作的特点集中在膝部,舞者迈步颤膝,通过膝部节奏的运用营造出宝山“热美蹉”顿挫有力的表现风格;太安花音的“热美蹉”与其他自然村的风格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他们以踮脚为特点,以踮脚结束,且节奏单一。

二、现状调查

(一)传承形式

1.随着“热美蹉”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功,越来越多的部门和个人投身到这种古朴的艺术保护传承中来。丽江市古城区文化部门成立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科研项目为契机,整理“热美蹉”资料、视频、乐谱和现代舞谱,目前他们正在筹备出版关于“热美蹉”的著作与电子书,以丽江国际旅游城市的品牌为平台推广这个文化品牌。

2.除政府机构的投入外,还有大量的民间团体存在于各自然乡镇,典型的有于1990年初组建的大东乡热美蹉艺术团,成立“大东乡热美蹉协会”,是丽江几个乡镇中组建时间最长的民间艺术团;太安乡于2009年组建的花音纳西文化传习队,其14人的位队员脱颖而出,他们常常定期与不定期组织队员学习排练,工作主要是立足当地传说和习俗,整理民歌、研究礼仪风俗、对外交流民族文化。

3.当地政府根据丽江当地的传统节日“三多节”期间,举办“热美蹉”艺术节,通过竞技赛事的形式,促进民间团体的交流和切磋,也让更多民众参与到“热美蹉”艺术活动中,使其在现代文化冲击之下也无法从根本上撼动纳西人千年的文化传统和审美取向,引导民间组织培养新一代热美蹉继承人。

4.当地的民间艺人和艺术学者也通过个人的力量投身到文化传承的工作中,如:原玉龙县歌舞团团长和民达老师、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教师张珏珺等个人,正着力整理和收集“热美蹉”的相关资料,并汇总成为文字。值得一提的是和民达老师,他扎根本土文化,把四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与自己的文化修养结合,全心整理民间文化资源,无偿的投身于“热美蹉”的整理和推广。正是这些个人的付出,“热美蹉”才能更快的成为科研项目,使其通过科学序列化的手段,文字图片保存于后世。

(二)传承面临的困境

目前,“热美蹉”传承除了文化部门,其他民间团体和个人大多还停留在自给自足阶段,甚至是自掏腰包搞研究。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自然村落传习队的维持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困难集中在两个方面:维持经费和传承人员培养。传习队经费有限,每年的经费来源单一,包含了乡上宣传部门与县市文化部门提供的少数象征性维持费,以及偶尔外出表演的演出费,日常的学习和排练仅仅依靠村民的爱好和兴趣维持;对外交流也常处于被动状态,本身是没有任何经济实力可以主动外出展演。经费短缺造成的不仅是打击了传承者的工作积极性,也使文化传播的困难增加,因为年轻人渐渐发现这种紧靠歌舞满足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与物质生产脱节,他们普遍选择外出务工,这样传承人员的培养也走进了死胡同。

外来文化已经影响到了纳西传统文化的传播。丽江古城区是一个国际性旅游城市,每年接纳的世界各地游客达到几百万,这种冲击,迅速的刺激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导向,以纳西本土市民为受众体的文化事业逐渐在收缩,以旅游经济为依托的旅游歌舞冲刺着丽江纳西族地区,慢慢延伸到各个村落。艺术工作者要找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形式,必须到与外界交流较少的大山深处去挖掘。这何尝不是纳西人精神的退步,其他民族文化的浸染?

“热美蹉”的传播并没有纳西族其他歌舞那样广泛,从动作本质上探窥,是因为“热美蹉”形式过于单一和重复,不如“阿哩哩”热情洋溢,不比摩梭打跳奔放,这还需要艺术工作者长期的工作,做好“艺术提炼”。把热美蹉这种舞蹈形式从民间自娱自乐形式提升到与舞台审美功能融合,才能成为剧场的“宠儿”。

历史何其艰险,被誉为“活着的音乐化石”的“热美蹉”能够流传下来,又是经历了多么艰难困苦。民族歌舞是一个民族繁衍栖息的重要精神需要之一,是任何政治手段都无法比拟的身存需要。纳西古人靠世代口传心授的“热美蹉”要流传下去,还需要多方努力!作为纳西族人的文化需求,丽江政府不仅要重视文化部门的保护,也需要把民间团体和个人纳入传承体系中,正所谓“集腋成裘”,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伟大而不可忽视的。“热美蹉”对于研究原始音乐舞蹈具有重要的价值,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继续这项文化事业的传播,以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北京: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17

[2]杨德鋆、和发源、和彩云.纳西族古代舞蹈和舞谱[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120

[3]朴永光.舞蹈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122-131.

猜你喜欢
纳西纳西族歌舞
英国女子与两只猫结婚10年:称猫比男人好
奇闻怪事(2020年12期)2020-12-21 03:57:51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民族音乐(2019年2期)2019-12-10 13:14:55
歌舞欢庆“三月三”
歌舞爷爷
学生天地(2018年27期)2018-10-12 00:59:18
一起歌舞吧
黄河之声(2017年16期)2017-11-13 13:03:19
纳西鲁丁的微笑
读者(2017年2期)2016-12-26 10:15:36
纳西族民间乐器
——纳西琵琶
民族音乐(2016年2期)2016-07-05 11:36:32
新生代纳西族音乐人的传统痕迹和自我构建
民族音乐(2016年3期)2016-06-05 11:33:44
纳西族情歌“时本授”探析
民族音乐(2016年3期)2016-06-05 11:33:42
舌尖上的乐器——纳西口弦
民族音乐(2016年3期)2016-06-05 11: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