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丰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 上海 200062)
魏晋南北朝实在是一个奇闻纷呈的年代。这个我国历史上政权交替最为频繁、割据战争绵延几百年的动乱时期却也因此糅杂各种思想、民族文化,使得艺术、宗教、哲学等交相渗透。三国归晋,三国的谢幕十六国的序幕,开创了一个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少见其风气的传奇时代。在俯拾皆名士的此间,一个古代顶尖名人团体横空出世,南北朝社会的百科全书《世说新语》把“竹林七贤”解释为最能代表魏晋风度的代名词。
在迄今为止发现的六座有“竹林七贤”形象的古墓中,四座有“竹林七贤”的大型拼镶画像砖都不止有七个人,而这第八个人是早于魏晋的春秋时期的人物荣启期(前571—前474年),字昌伯,春秋时期郕国人。《列子.天瑞》中记载他曾有过会面或许可以以此判断他与孔子出于同一时期,后世多以此为知足自乐之出典。魏晋时期荣启期受到前所未有的推崇,其处世哲学在当时影响了许多文学绘画创作,顾恺之的诗作与画作中都有涉及此人。
荣启期在现今的考据中被大多数学者认为很可能是虚构的传奇人物,历史上并无真实存在过,而在特定时期的尊崇后也趋于沉寂。除了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在编写梁溪荣氏的家族史时把荣启期尊为祖先并且强调是孔子的老师,荣氏后人更以“三乐”为家族的族号。然而为何画像砖上会是此人匹配竹林七贤而非是符合当时时代情绪的老庄、亦或是玄学始祖何平叔呢?
首先,七个人物的布景在对称方面难以平衡,加入一人成为偶数的做法可以填补构图上的虚位。且我国古代一般都喜偶不喜奇。
其次,“竹林七贤”随心所欲放浪形骸的概念也是由于当时流行玄学清谈思潮,以及摈弃礼教、冲击传统儒学等主流主张从而造成的印象。其时时局动荡,社会人口的平均寿命也不长,使民众自然产生避世情绪转而追求“仙界”等飘渺的永恒,加之盛行服食五石散的潮流,这样的条件下,代表良好心态、自喻适志的传奇长寿人物荣启期得到追捧也就不足为奇。
再其次,“竹林七贤”本身也仅仅只是一个图腾,虽说都是不满时政转而避世,但是他们七人间也仅仅是以酒和音乐维系比较多,各自的政治倾向分歧很大。嵇康、刘伶、阮籍等为曹魏臣工,对执掌大权欲取而代之的司马氏集团抱不合作的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曾为晋侍郎但不受司马炎倚重;山涛则是由先前的“隐身自晦”转而投入司马师麾下,成为了司马朝廷的重臣高官。王戎则在晋长期为官,经历晋武帝惠帝两朝,在八王之乱把西晋搅合成一团理都理不清的乱麻时仍然优游闲暇不失其位,也因此被后世评为功名心最盛。竹林七贤以起先的佯狂清高,到最后以分崩离析收场。
并且,“竹林”并非是后世穿凿附会的竹子林地,而是一个地名或该地的别名。这点从七贤与荣启期现有出土的壁画与画像砖周围的草木绘饰可见,竹子并不成林,与其他植物相较并没有突出表现。鉴于七人之间年纪差异非差大且活跃地区也并不相近,因而可以断定此类聚会并不会经常举办。至于安进一个不同时代的荣启期,也不会有“关公战秦琼”的违和感。因为他们都是在东晋被冠以理想中远离权力漩涡的出尘之士。连东晋末代皇帝司马德文都对“竹林七贤”敬重有加,吩咐臣仆在他死后把“竹林七贤”聚会图制成砖像留存墓中。故而南朝初年,王公贵族纷纷在墓中砌“竹林七贤”图,以为时髦。
最后,何晏所宣扬的玄学的内核依然是非常官方的哲学,仍然是为了他所服务的政治集团的意识形态所服务的,同“高逸”的寿者荣启期相比,其不但是先贤更位列六朝多篇《高士传》之中,且更加契合“竹林七贤”在人们理想化世界里的形象。
在六座有竹林七贤题材画像出土的古墓中,墓主人已有不少学者做过考证,其中较无异议的是丹阳胡桥仙鹤坳墓主为齐景帝萧道生,丹阳建山金家村墓主齐废帝东昏侯萧宝卷,丹阳胡桥吴家村墓主为齐和帝萧宝融。山东两座有“竹林七贤”壁画的墓葬,一临朐北齐墓墓主为行台府长史崔芬,另一济南东八里洼墓墓主不详。南京西善桥墓墓主身份的考证则较为困难也破费周折,最初考古报考称墓主人属于东晋末年至刘宋初年期间的士大夫阶层。其后《新中国的考古收获》一书又将其定为东晋墓葬。也有说是465年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墓,或477年后废帝苍梧王刘昱墓。但其中于1960年出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保存最为完整,是隶属我国64件禁止出国展览文物的珍贵国宝,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此套画像砖总体共有200多块组成,不同于早期一砖一画面,而是一边四人整幅画面由各不相同的凸线雕砖像拼图一样镶拼在一起,南壁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北壁为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间杂杏、柳、松、槐、竹等草木,画像砖中的荣启期也在弹琴,也恰恰与长啸的阮籍、演奏新型乐器的阮咸叔侄互相呼应,无论从制作工艺还是美术水准出发,此作品均属上乘。
画像砖自秦汉发端两汉盛行至宋元式微,是古代艺术品中重要的一个种类,在民间活跃了千年,题材也丰富多样,而南京西善桥墓出土的画像砖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竹林七贤”形象画。有艺术与思想史双重的研究价值。在北朝的墓葬中以壁画形式出现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可以看做是由南及北的人口迁徙地域影响。北方大多流行壁画形式,且技术成熟发达,在西北地区墓葬壁画中儒家影响非常弱,其中多为大量表现宴乐歌舞等奢华生活。并且,保存完好的北方壁画也有助于探轶南朝许多至今无法得知的葬制。
而对于七贤与荣启期的题材的定性一直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名士,一种认为是神仙。后一种说法的主要佐证是周围的配画。从发现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画像砖的墓葬中,所有“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的位置都在表现现实生活的仪仗队伍的上方,和“羽人戏龙(虎)”的内容处于同一位置上。因此,也有认为“竹林七贤和荣启期”在当时人的观念中是属于仙人一类的。而前一种说法则趋向于把此题材归类于日常生活。在中国古代墓葬中,现实生活性强的题材进人地下之后,表现形式为车马出巡、宴饮、乐舞、狩猎等。七贤题材与上述题材的差异较大,主要是一群高逸名士形象,而且画面着重表现的是个性。在地下的七贤图中,看不出任何图像性质改变的迹象。不仅地下七贤图没有出现改变性质的痕迹,山东两座七贤壁画还采取了屏风画的形式。屏风是最常见的家具,采用屏风画的形式不但说明七贤图的流行程度,更重要的是说明了世人对七贤的现实态度。南方七贤墓葬壁画的样式与现实生活中七贤图的关系虽不甚明了,但山东地区两座屏风式壁画却是现实生活中七贤图的直接翻版,而山东地区七贤壁画的源头活水却正在南方,崔芬墓壁树下人像侧面还有女侍,是南齐在东昏侯萧宝卷时开始流行的画法。崔芬墓壁画墓主男女出行场面,与传世顾恺之洛神赋中的形象极为神似。这些表明山东北齐壁画的艺术风格正是仿效南朝。南方墓室壁画七贤图与山东地区两座墓葬中的七贤图均导源于南方的现实生活,七贤图在南朝仍然备受重视,山东地区两座墓葬的七贤图忠实地反映了实际生活,南方墓葬中的七贤图不容例外,尽管它与羽人戏龙(虎)图被画在同一水平面上。
其实“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的定位并非要那么泾渭分明,或许就因为这个题材代表的是不生不灭长乐未央的意境,又超脱俗世荣华富贵的羁绊,被人们喜闻乐见,也成为“不俗”的代名词,所以,也可以把七贤与荣启期看做一个逍遥的什么阵营都不属于的群体。
注释
:1.李晶.《竹林七贤图及图外小议》《文物世界》2003年05期.
2.樊荣.《何晏的交往及其与王弼的思想分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李若晴.《是否为南朝葬制起止年代——关于“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的两个问题》《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胡俊.《(南朝)画像砖<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何以无竹?》.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年03期.
5.《六朝画像砖研究》姚义斌,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4
6.韦正.《地下的名士图——轮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墓室壁画的性质》《民族艺术》2005年03期
1.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清谈误国(附“格义”)》.台北云龙出版,1999.
3.杨泓.《南北朝的壁画和拼镶砖画》,《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
4.王明发.《画像砖<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江苏地方志》2001年05期.
5.吕树芝.《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拓片)》.《历史教学》1989年03期.
6.高金玉.《也谈“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艺术探索》2008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