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丽 (山东轻工业学院艺术学院2010级研究生 山东济南 250353)
什么是美?
千百年来,各个时代、领域、行业的人们围绕这个话题唇枪舌战,争论不休,给了“美”各种各样的答案。黑格尔说,美是客观的;康德说,美是主观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李泽厚说,主题的实践是美……展示设计作为一门融美学、传播学、建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更要端正正确的美学观。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给人的印象往往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科技、方便快捷的城市交通等,但是,在2010年的中国上海,“城市”却被赋予了另外一种含义——“自然之城”。
早在19世纪的英国,著名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就已经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我国著名学者李泽厚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独特的阐述。从此,“有意味的形式”被广泛的应用于平面设计、服装设计、装饰设计等各个行业中。展示设计是以艺术的表现形式为手段,科技的实现为前提,创造出精神与物质并重的空间环境载体,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达。
那么,“有意味的形式”在展示设计中的含义是什么呢?2010上海世博会给我们的答案是——自然的“意味”。展示设计为信息传播与交流创造了空间,形成特殊的“意味”,这特定的“意味”传达着信息,实现着商品等交流行为的发生。空间形态是展示表现的主要形式,设计师通过空间形式表现展示风格和气氛,也就是“意味”。创造有“意味”的展示空间,引起受众关注,有效传达展示内容,是展览综合水平的体现,也是展示主题成功表达的关键。2010上海世博会对展示“意味”的定义是自然的“意味”。
远远望去的英国馆像一颗巨大的蒲公英种子在蓝天下静静等待春风的到来。这颗“种子”被安置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带着一股清新的自然之风来到世博园。简单的外形却承载成千颗种子的力量,以人化的表现手法营造着一种自然的意味。相比之下德国馆给了我们另外一种感动。与它超现实的外形结构不同的是,德国馆的空间形态在展陈本国高端科技文化的同时,也不忘自然之美。欣赏过应接不暇的“德国制造”商品,穿过一条狭长的“时光隧道”,映入人们眼帘的是高达三层楼的海港空间。斑驳的影子,安静的蓝色,以及悬在空间中的似乎可以触摸到的闪闪灯光,都像是在为人们演奏一曲浪漫的交响乐。公园空间更是人为的把草地的绿色搬到了顶部,再次警示我们:人类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不要忘记自然之美。波兰馆的主题是“人类创造城市”,透过有趣的剪纸制造,波兰人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城市概念。在鸟语森林的自然空间里,波兰人在微笑着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透过层层的剪纸空间,绚烂的灯光设计把人们带回到了原始的自然空间。这些美丽的自然空间为展示设计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有“意味”的空间形态。此外,世博园里到处可见这些“有意味”的空间形态。以似“花朵”为外形的俄罗斯馆、以“沙丘”为创作原型的阿联酋馆、以兔子为创意的台湾馆、以冰雪世界为源泉的黑龙江馆等。
空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人类不存在时,空间已经存在。营造怎样的空间形态才能紧跟迅速发展的生活步伐,怎样的空间形态能够被受众接受是设计师们不断思索的问题。2010年的上海为整个展示界指出了一种新的趋势——自然为美。
材料是人类对自然的不断发现和利用。材料是展示设计的物质媒介,是表达设计思想的物质基础。材料本身所具有的肌理,通过设计加工而加以利用,能充分显示其优美的特点。自然材料的美源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设计过程的每一个决策都要充分考虑环境效益,尽量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展示设计材料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巡环或重新利用。
上海世博会从主题演绎到场馆建设,始终体现着可持续发展观,同时不断向社会进行生态文明理念的辐射、宣传与渗透,引领着展示设计的发展趋势。如万科馆采用了农作物剩余麦秸板材作为外墙材料,这种板材是一种新型的环保低碳材料。展馆中庭的地板则使用了以竹子为原料创造的板材。不仅是万科馆,利用竹材料进行展示设计已经成为上海世博会的一大亮点。竹子作为一种禾本科植物,生长快,再生能力强,又低碳环保,因此被各国设计师广泛使用。走进印度馆,各种各样的竹元素扑面而来。竹制的屋顶、楼梯、休息椅,穹顶外覆盖各种本草植物,楠竹网络与钢筋混凝土配以铜质生命之树,名副其实的吹来一股清新的低碳之风。挪威馆由来自挪威木材和中国竹子构成的大树组成,当游客置身于这充满自然材料气息的场馆中进行参观,品味独特的北欧风情时,更可以深刻感受到生活与绿色自然的完美融合。
创意主题演绎自然文化特色将成为未来展示设计的趋势。主题创意是展示设计的灵魂。展示主题是展示内容的核心,是展览者所要传达的理念、思想、精神的凝结,是所有展示信息共同表达的中心思想。展示主题应当是展示活动对受众最直接、清晰,印象最深刻的感受。创意是一种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是一种文化底蕴的闪光,是一种破旧立新的创造与毁灭的循环。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定位下,展示着不同国家、地区、机构的历史文明。虽然各国文明不同,演绎的“分主题”也不同,但是在这些“不同”中,还是很明显的看到“自然”的创意表达。中国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红外观、斗拱造型的中国国家馆,雄浑有力,犹如华冠高耸,以特有的姿态和气势展示着中国文化和气质。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直接明了,中国文化含蓄而内敛,更注重用书画的方式来写意生活。“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的人生精神,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中国馆的屋顶花园设计体现了这一点,取名为“新九洲清晏”。九洲清晏原为圆明园的景观设计,设计人员将其“移植”到国家馆周围,成为国家馆的景观。经过重新设计后,“新九洲清晏”——田、泽、渔、脊、林、甸、壑、漠呈半月形围在“东方之冠”(雍)的周围,将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共同融在一起,非常值得游赏。另外,中国馆夜晚的灯光设计也是别具特色,不但采用了中国古代园林漏窗借景的形式来烘托东方之冠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还融入了东方绘画中云雾缭绕、人间仙境般的空中楼阁样式,夜幕来临后,在建筑物的一定高度喷射烟雾,以营造出“东方之冠”独有的精神气质。综上所述,中国馆的设计从各个角度都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自然观。在展示主题创意上,摈弃了以往膜拜尖端科技的虚假繁荣,转而追求人类最真诚、最朴实的自然情感。
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落下帷幕。有形的展馆消散,无形的思想却可以永存。人类发展之初,总是想尽办法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就在人类文明的辉煌不断显现的时候,各种生存问题也逐渐被关注,人们开始意识到自然之美。因此,本届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其实是在赋予未来城市一种新的含义:用一切科学技术去回归自然、建造自然化的未来城市。作为全球性的展览展示盛会,世博会对展示设计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自然为美的设计观也必将成为未来展示设计的发展趋势。
[1]李泽厚,美的历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2]大卫·德尼、韩薇,英国高级展示设计教程[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