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茜 (河南师范大学2011级硕士 河南新乡 453000)
众所周知,“中庸”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中重要观点之一。“中庸”,郑玄训为“中用”,大致的意思是折中,用中,无过,也无不及。现在,油画成为艺术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学习、吸收、发展逐渐成熟。中国的本土画家要纵观世界的艺术潮流,不能一味地追逐,要在中国的国情发展下来进行艺术创作。这就要求了折中中西艺术思想,再加上在进行创作的画家们总会受到自己生长的环境、背景,所学的知识,当地的宗教、文化影响的制约。终上所述,画家的生活氛围、创作思维必然赋予了时代的特征。中国和西方在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上有着很大的区别,这样就意味着中国的画家们不能一味的模仿西方的现代艺术,应立足于自己的精神需求创作出属于本民族的作品。
中国油画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早期,意大利天主教士来华传教,把欧洲油画作品带进中国。看到这前所未有的绘画风格,绚丽的色彩给中国画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给于西方绘画很高的艺术评价,但那时没有中国画家竞相模仿这种画法。至清朝,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其中擅长油画的传教士在宫中就职。这里面有我们所熟知的意大利的朗世宁、法国的王致诚等人。这样的第一批外籍画师,给中国宫廷绘制过多幅肖像油画。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大门被迫被打开,更多的西方绘画进入中国,这就使得中国画家受西方绘画影响日益显著。到19世纪末,中国画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始掌握西方绘画技法,科举制度废除后,开始兴办学堂,南京、保定两地设油画课和图画手工科,聘请外籍教师上课。油画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有更多的人接触。至此,中西美术教育拉开了序幕。很多爱好油画的学画者,从临摹油画印刷品开始入手。他们加入了中国的很多元素,其中当然包括儒家的中庸思想渗入其中。直到出洋学画的青年陆续回国,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得到出国机会的中国留学生极为珍惜在西欧的学习时光,如徐悲鸿在巴黎学画,他学习学院派的绘画风格,有着深厚的素描造型基础和油画技巧。林风眠,在法国美术学校既有学院派的造型基础,也受到了印象主义和野兽主义的影响。林风眠认为,中国艺术的优点正是西方艺术所没有的,而西方艺术的长处是中国艺术所需要的,中西艺术要相互各取所长,使中国艺术的快速发展。林风眠给中国艺术带来沟通中西艺术的新道路。20年代成立了一些艺术专科学校,陆续开设油画课程,中国油画迅速发展。中国油画注重个性及情感的表达,寻求中西绘画的融合。恰恰体现了“中庸之道”。他不仅对他本国的艺术有重大的影响,他还将他新的艺术风格介绍给世界,改变了国际上对中国画的看法。他在绘画创作上,反对形式主义,坚持写实作风,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继承我国绘画优秀传统,吸取西画之长,创造自己独特风格。长于国画、油画、尤擅素描。造诣极深,善于传神。但在艺术创作和教学活动中具有兼容并包的气度。中国的油画正是在这样的民主文化的融合下蓬勃发展起来。“中庸”的“中”有中间、中等的意思,如“执两用中”的“中”,儒家通常反对走极端,在对立的两极这间寻求比较适中的解决方案,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既不要太“进”也不要太“退”,既要“尊贤”又要“容众”,既要“致广大”又要“极精微”,可以“乐”但不能“淫”,可以“哀”但不能“伤”,可以“怨”但不能“怒”,这些都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和折中调和、中间道路,就是在西画和中国画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
在油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写实油画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西方油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及其他艺术流派中写实油画仍是画家们所钟爱得题材。是西方油画主要的核心和表达形式。油画与中国画山水、中国画人物、雕塑、版画等其他形式相比,油画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画面色彩冲击力强、注重空间感和体积感、表现力强。能真实的描绘客观对象,可以以写实的形式描绘景象,追求真实性,是油画的优势所在。中西艺术的确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其审美思想和表现手法都有着较大的差异,但作为人类艺术精神的表现,它们又有着共同之处,完全可以互为借鉴,共同创新协调发展。
罗中立的著名作品《父亲》,陈丹青创作的《西藏组画》,在创作思想上说明一个油画新时代开始了,可以尽情的进行创作在这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上。一批批的青年艺术家,以全新的眼光体会生活和观察艺术。肖像画只要像,不存在任何学术与社会问题上的风险,也很易被普通(或者说“中庸”)大众欢迎和“看懂”。而这种被大家看懂的往往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艺术家们吸收西方的绘画观念和绘画技巧,大胆地进行艺术创作,丰富了中国油画的单调面貌,使之趋向多元化。油画的发展,能将中国人的精神和感情表现出来,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再结合中国自己的文化底蕴渗入到画面当中又能为中国人所充分理解的中国艺术了,更是“中庸”中的恰到好处。
1.《走进大师》刘剑虹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中庸之道》[美]鲁·马利诺夫著王少国王兴华译当代中国出版社《精神与品格 — 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研究展》广西美术出版社
3.《外国美术简史(修订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4. 《中国油画史》刘淳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