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阳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5 )
舞台剧作为与观众近距离接触的特殊艺术形式,其社会与文化功能不可忽视。近年来,多部以城市为故事发展背景的舞台剧吸引观众的注意,其中大量城市符号的添加和运用为戏剧增加了真实感,这些城市符号本身也成为承载戏剧地域文化的载体。
近年来台湾本土舞台剧蓬勃发展,“表演工作坊”堪称其中团体之翘楚,每一部大戏在台湾地区都受到广泛的认可。2009年由丁乃筝编导的《弹琴说爱》是“表坊”对音乐剧的初次尝试,获得极大成功。而《第二十九课树》则讲述了一段老成都二十九棵树地区的小人物故事。两部戏剧中皆有城市符号的大量运用,然而其表现方式以及形成的演出效果则是各有千秋,值得加以探讨。
《弹琴说爱》是一部以音乐为讲述手段的舞台剧,所有表达都透过两架钢琴的音乐语言以及主人公简短幽默的对话得以完成。贯穿全剧的音乐主题“SO LA DO RE DO”是根据《国父纪念歌》音乐主题而来的,也是全剧最鲜明的一个地域符号,这首在二十世纪70年代广泛流传于台湾的歌曲唤起了观众们的台湾记忆,而老歌被重新利用搬上舞台,与美国女星的流行金曲共同演绎,也别有一番趣味。戏剧中另一个听觉符号是盲人钢琴家演奏的《少女的祈祷》,这首著名的钢琴小品亦是台北垃圾车每晚进入社区收垃圾的音乐,旋律响起时屏幕配合台北夜晚一条寻常街道的民众丢垃圾的场面。垃圾车是台湾一个特殊的文化景观,对于台北人来说,《少女的祈祷》是贯穿生活每一天的声音,这一旋律的加入为戏剧增添极大的亲和力,也有助于观众对于戏剧情感的理解。《弹琴说爱》中所探讨的音乐与人生,正是贯穿生活点滴的人生哲理,也正是生活中最平凡的小事背后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与可能性,在看不见的世界里,声音与歌声让人生变成彩色。
《第二十九棵树》是讲述发生在老成都小人物身上历时三十年人生的四幕话剧。戏剧上演的背景是成都,场景以卢老汉的苍蝇馆子“雄鹰餐厅”贯穿始终,人物则是卢老汉,罗小锦,卢天成,郝妈以及启国3 。同一个地点,同样的人物,则在演出过程中场景的变换,人物服饰的转换,推进了四幕话剧情节的发展,城市符号也主要透过视觉符号进行。
狭窄的剧场舞台,有限的道具与装置,要如何体现地域色彩与时代感?《第二十九棵树》可以说是将视觉符号运用得恰到好处。首先,售卖炒菜小吃的苍蝇小馆是成都街头最普遍也最具特色的场所,更是老成都人的集体记忆。早期苍蝇馆规模极小,楼下摆几张小桌,楼上就是店主的住家,三四层楼的红色砖瓦房是老成都最具典型色彩的建筑。在剧幕转换的过程中,“雄鹰餐厅”主建筑进行转向,恰当地体现了老成都小餐馆建筑演变的过程。另外,戏剧中的城市符号还体现在群众演员们的行动上:广场公园里民众跳着舞蹈;30年后郝启国和罗小锦的第二次婚礼上,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纷纷坐在桌边打着麻将,这些属于成都特有的常民文化休闲活动被搬上舞台,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成都市井生活百态。
对白是戏剧艺术中最主要也是意义承载最丰富的部分。在《弹琴说爱》和《第二十九棵树》两部戏剧当中,对白间偶尔穿插出现的方言也是城市符号的语言体现。在《第二十九棵树》演出过程中,几次出现了诸如“龟儿子”,“瓜娃子”等带有四川民间色彩的词汇。这些带有地域色彩的方言对于观众来讲是最为直接的城市符号。
舞台剧相较于电影,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一大显著的艺术特色就是拥有足够与观众直接互动的可能性。在剧场表演中,台上与台下近距离接触,演员可以直接感受台下反响,而观众所领略的舞台表演也有着不可复制不可预期的现场感。笔者在台北松山区“城市舞台”观看《弹琴说爱》时所感受到的观众互动与在成都锦城艺术宫《第二十九棵树》之间所感受到的观众反馈差异也存在有趣的差异。
比对台湾与大陆(尤其是二线城市)我们可以发现,台湾“表坊”的戏剧受众最广泛的是学生群体,青年群体;而四川人艺的话剧所吸引的观众则主要以中老年观众以及随父母前往的儿童。通过观察和采访身边观众对于戏剧城市符号的感受,可以发现台北的青年对于身边事物融入到戏剧当中散发出的台湾味道是十分喜爱的,认为这些符号加入得很是轻松恰当,有助于增加戏剧的幽默度,观众时常随着这些情节会心一笑;四川人艺的《第29棵树》则是将一座城市的故事有效地与历史与时代的重大事件加以结合,麻将,广场舞蹈,苍蝇馆,这些有着年代感的城市符号让观众有一种身在故事当中与主人公共同呼吸共经历的感受,让老一辈观众找到了当年的情怀,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也是认识自己居住城市的一次学习,在观众的泪光中我们也看到了他们内心对于这份城市情怀的认同。
归根结底,城市符号的运用对于本地受众来讲能够增加共鸣,身边熟悉事物在舞台上的再现拉近观众与舞台的距离,增加观众轻松休闲和享受的感觉;然而城市符号的运用存在牵强的现象则会引起观众的反感,泛滥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走观众对戏剧本身的审美注意力,甚至影响观众对于戏剧情感及意旨的解读。
舞台剧表演中加入的城市符号无疑成为戏剧本身一大特色,戏剧符号对于舞台剧发展也有着独特的意义。
首先,视觉城市符号(诸如特色建筑,地标)以及听觉符号极大地推广和弘扬了城市和地区的本土文化,使得地域文化透过舞台传达,对于本地观众是一份情怀的加深,而对于其他文化视角的观众更是一种文化的了解与沟通。另外,城市符号更加拉近舞台与群众的距离,使得高雅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更便于贴近受众。第三,以特殊地域为特色的舞台剧有利于城市和地区打造属于当地的艺术品牌,推动当地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每一座城市,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气味和光芒。剧场里,说故事的人娓娓道来的声音和着一座城市的节奏,舞台上,灯光扫过一座城市的砖瓦,城市与舞台剧的结合,也是艺术与现实的完美相融。
注释
:1.表演工作坊(英语译名:Performance Workshop),简称「表坊」,为台湾一个舞台剧剧团,成立于1984年11月,由赖声川、李立群、李国修三人一同创立,以赖声川担任团长与艺术总监。代表作品有《暗恋桃花源》、以及《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相声系列。
2.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成立于1953年元月,历任院长为朱丹西、刘莲池、粟茂章、傅仁慧、张加力、唐高齐、席旦,现任院长李亭。 剧院成立以来,创作、演出古今中外剧目260余部,演出8820余场,观众超千万人次、巡回演出的足迹遍及华夏大地,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专家好评。
3.《第二十九棵树》中的主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