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懿 ( 南开大学商学院 天津 300000)
芭蕾是一门高雅艺术,也是一门“舶来”艺术,其表演形式与中国传统审美确实存在很大距离,但进入中国后,一批批中国选手登上国际赛场的领奖台,许许多多中国舞蹈家成为世界各地芭蕾舞团的中坚,一个又一个中国芭蕾舞作品问世,《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都是中国耳熟能详的经典芭蕾舞剧。
芭蕾在我国早年承担着一定的外交功能,73年中美关系开始解冻的时候,《红色娘子军》就为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到了今天,芭蕾的生存状态可以说进入困境,如资金不足,票房压力巨大,疲于奔命,艺术创作上受局限。本论文试从中国芭蕾现状出发,揭示中国芭蕾现存的问题,以求归纳、整理出有助于中国芭蕾未来发展的解决对策。
首先是资金和管理问题。中国芭蕾名分很高,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属于被保护的艺术,理论上受到保护支持,可各个团的实际生存状况还是十分艰难的,目前各演出团体所面临的基本问题都是经济问题。为了基本的生存只能拼命演出、四处寻求赞助,而中国又不同于欧洲,社会赞助比较少,没有一家大公司肯对芭蕾舞团保持长期的资助热情。大型演出场地的场租要价高,导致运营成本高,如果上座率不足八成,多数演出只能亏本。而国际一流芭蕾舞团往往拥有自己的剧场资源,如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依托着巴黎歌剧院,基洛夫芭蕾舞团有马琳斯基剧场为后盾。中国各专业芭蕾院团没有自己的剧场,高雅芭蕾要和娱乐性极强的商业演出竞争剧场资源,处于一种极不公平的状态。演出团体的经营费和管理费所占比例也大大超过付给演员的报酬,这种状况使得最后用于艺术的费用大为减少。与此同时,芭蕾的经营人才也几近于无,这也制约了芭蕾的发展。
其次是人才外流现象非常严重。艺术是靠积累的过程,国际上,一个演员可能到三、四十岁艺术才会丰满,艺术表现力才能非常到位。目前我们中国年轻芭蕾演员,技艺是非常突出的,我们的演员到国外的芭蕾舞团都起码是独领舞以上的。中国芭蕾团体在增加,观众也很热情,但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外来的压力,从改革开放初直至现在,人才外流始终困扰着国内院团,导致后继乏人。不是中国的学校培育不出人才,现在中国的芭蕾舞教育水平和编舞水平在世界都是先进的,学生的身体条件、技术水准和相貌远远超过了以前的几代。只是有了人才就外流,不仅是比赛后,其实有的尖子早在学习期间就已经找好了国外的出路。
第三是市场问题。尽管芭蕾是雅俗可以共赏的,但芭蕾在全世界都属于小众艺术,更何况在中国。由于新媒体新艺术的突飞猛进,芭蕾演出更受到冲击,欣赏古典芭蕾的观众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同时,现代芭蕾在中国也没市场。2008年北京成立了一家当代芭蕾舞团,政府对他们的支持主要是项目拨款,而演出市场基本在国外,每次出国巡演还能赚钱,属于“墙内开花墙外红”。在我国芭蕾缺乏市场的同时,“洋芭蕾”却抢占市场,外来舞团和西洋剧目大举“入侵”我国舞台。
第四,编导人才奇缺,缺乏原创,中国还没有一部经典作品能够被世界认可,因此中国的芭蕾艺术距离世界顶尖芭蕾舞水平还有很远的路程。在我国,几年才有一部芭蕾新作问世,且还未必有市场,像《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样有市场效益的作品少之又少。所以各团都喜欢演经典,即使经典也必须是人们熟知的作品,稍微生疏一些的都卖不出票。缺少原创还在于编导人才奇缺,数来数去就那么几个。
面对上述中国芭蕾的现状,要使中国的芭蕾走出困境,必须深入研究当代芭蕾创作中的新经验,进一步解决从理论到实践中的一系列新课题,然后选择好突破口,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尽快完成转型,形成中国芭蕾的盛世局面。
首先要有创新。“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在经典剧目上,中国芭蕾抵不过“洋芭蕾”的竞争,只有真正的“中国制造”才有竞争力。剧目创新是舞团的生命线。中国芭蕾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创作中国特色的芭蕾经典的作品,要做出自己的品牌,把中国的传统在脚尖上展现,解决舞蹈语言的民族特征问题。虽然芭蕾作为西方的艺术不应该中国化,但中国的芭蕾艺术应该而且可以具有中华民族的特征,这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才能打向世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具体操作时,把中国舞的一些动作或造型有机地运用到芭蕾中去,使他们经过一定的变形和改造获得新的生命,使中国的芭蕾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保持传统的芭蕾风格。只有这样才能扩大中国的市场,之后可以进一步把它拍成电影、电视,扩大市场形象,同时又可以通过广告,解决演员的收入问题。
第二,加强同西方国家的合作,学习西方管理模式。闭关自守,人为地树立某种单一的艺术模式是有害无益的,更何况在西方确有不少真才实学艺术造诣很高的舞剧编导。2006年创排的《花样年华》是个典范,它是一部中法两国优秀艺术家共同打造的大型现代芭蕾舞剧,赢得“穿旗袍跳芭蕾,很中国很惊艳”的赞誉。另一方面也要学习、借鉴西方的营销模式,及时调整人员结构,建立一支真正专门从事营销的团队。一个芭蕾舞团应该由三部分人组成,经理、主创人员和演员,其中经理负责市场,把握演出方向,寻求资金来源。要想增强舞团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在突破创作机制、提高营销能力等方面跳出一串漂亮的“组合花步”。
第三,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培育市场,使中国的观众了解芭蕾,使企业家支持芭蕾。要寻求市场方向,前提是培养一批爱好者来支持芭蕾舞事业,艺术普及是培育市场的重要出路。目前的情况是,中国的观众只了解一些如《天鹅湖》、《红色娘子军》等传统剧目,而对其余一些剧目如《吉赛尔》、《堂吉诃德》等不买账,导致一些精彩的剧目常常遇到“叫好不叫座”的困境,投入高产出低,这说明我们的普及工作还不到位。随着世界技术革命和现代生活各种信息的大量涌入,观众的审美观、欣赏水平、文化修养和理解能力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从社会效益还是从经济效益出发,在宣传和创作上都必须顾及到这一重要因素。观众既是“上帝”又是审判官,他们的情趣和要求对文艺的发展方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四,争取政府支持。演出和观众人数毕竟有限,要想完全依赖市场生存根本不可能。作为国家应该保护的艺术,芭蕾舞应主要靠政府支持,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是如此。最理想的方式是,政府对芭蕾舞团给予基本且充足的支持,包括演职员的薪酬、运营经费、创作新剧目的资金。
第五,尝试多元合作,结合社会融资、共同促进芭蕾事业发展。在世界各国,高雅艺术都不可能靠票房支撑,票房收入是很低的,一定要靠基金会、大的企业家来支撑。在宣传到位时,芭蕾得到企业支持,通过这样有目的地增加资金,解决新剧目创作和引进问题,同时也能在人员待遇方面解决演员的后顾之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芭蕾舞业,以利未来的发展。近两年实施的“城市中国与芭蕾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通过这项计划,市民们得以欣赏到高雅艺术,提升城市文化素质,同时又为中国的芭蕾舞事业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化运营模式,解决一直困扰中芭的创作、培养人才的资金难题。
第六,把明星推向前台,多方努力留住人才。面对人才外流严重的现状,应寻求多种方式得住他们。一个是提高他们的待遇和收入,让演员们能跳舞的时候跳够,也让他挣够。然而以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他们有后顾之忧,担心不跳舞了之后能干什么,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支持。第二是通过引进和创作艺术精品,创造条件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把明星推向前台。最后也要靠情感留人。
坚信年轻的中国芭蕾事业一定会在不断克服自身矛盾和困难中得到发展并涌现出一批无愧于我们伟大时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