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轶文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作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兴起的一股影片创作浪潮,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意义。在这次浪潮中,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电影导演,德·西卡就是其中之一。透过德·西卡在不同时期导演的《偷自行车的人》和《温别尔托·D》两部作品,可以窥探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兴起和衰败的原因。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成功摆脱了意大利“白色电话片”只表现纸醉金迷的资产阶级生活的怪异现象,开始展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表现普通人的心理情感。新现实主义为巴赞纪实美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支撑。
该运动具有明确的指定性,编剧柴伐梯尼为这次电影运动定下了九条创作规范,这九条规则为影片的拍摄定下了一个基本的计调。但是并没有哪一种电影的纲领性文件会得到绝对的贯彻执行,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一部新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完全遵守柴伐梯尼的九条原则。纲领性的文件,往往只是奋斗目标和美学期待,很难直接达成。但这不妨碍在九条原则下所创作的影片大多成为经典之作,包括《偷自行车的人》和《温别尔托·D》。
《偷自行车的人》被誉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在电影史上得到很高的评价,这部由德·西卡导演,柴伐梯尼编剧的影片,讲述了失业的男主人翁里奇得到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可是他用于工作的自行车在上班第一天就被盗了。里奇带着儿子布鲁诺寻遍了罗马的大街小巷,也没能找到他赖以活命的自行车,眼见无指望的日子又要降临,里奇决定去盗窃一辆自行车,可是一出手就被抓到,最终带着儿子走进了罗马的人海之中。
影片《温别尔托·D》讲述的是故事发生在50年代初的意大利,没有子女的D退休了。但是微薄的退休金难以维系生活,他去参加情愿运动却被军警驱散。由于无法支付房租,整天遭到房东的冷嘲热讽。只有房东家的小女佣对他的同情使他感到人间尚有温暖。然而现实总是无情的,身无分文的D决定放弃他唯一的陪伴一只小狗,然后去结束自己的生命。最终D因为狗对他的依赖而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可是在两部影片问世之后,《温别尔托·D》的评价却远不如《偷自行车的人》,票房方面甚至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直到安德烈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一书中撰文高度赞誉该片,该片才得到了较为公正的对待。“这部影片无论在意大利电影中,还是在近两年来的欧洲电影,都是最革命和最有胆略的电影之一,是一部纯粹的杰作,电影史必将把它奉为楷模。”两部影片都将目光放在底层人的生活状态上,这一点对之后世界电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台湾的新电影运动,大陆第六代电影导演的崛起,都受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或多或少的启发。
然而作为同一个导演的两部作品,在评论界却得到截然不同的评价,值得深思。通过分析两部影片的异同,或许可以从中看出一些端倪。笔者将影片的相同点总结为4个方面:现实主义属性,社会价值,拍摄方式,影片主人翁处境。不论是影片中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对底层生活者的同情和关系、还是将摄影机搬到大街上的拍摄方式,这些都遵守了柴伐梯尼的创作指导原则的结果。两部影片最大的不同同时也是导致《温别尔托·D》失败的原因在于:叙事性被淡化,日常生活性增强,呈现出生活流的气息。影片《偷自行车的人》围绕着一个工人展开,整个事件有开端,高潮和结局。而影片《温别尔托·D》并不具备这一点,整部影片就像是截取自生活中的一个段落。导演将老人每天的生活展现在银幕之上,不论是参加游行还是被房东催逼房费,都是如此平常的生活的一部分。唯一具有较强烈的戏剧冲突的段落是老人的自杀,但是这种冲突来自老人的内心,在影片中展现出来并没有强烈的二元对立,这一点大大削弱了影片的可看性,这正是该片并未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相比《偷自行车的人》中神学院的学生,虚伪的教廷布施,都充满了对宗教虚伪面目的讽刺,而在《温别尔托·D》将这种对待宗教的讽刺淡化了,教堂成为救助患病者的地方。可以看出德·西卡的影片从一把直刺资本主义虚伪本质的尖刀转而成为对生活不如意者的温暖拥抱,人道主义的关怀明显加强,导演自己也从一个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不公的战士转化为一个更加关心人物自身命运和痛苦的传教士。《温别尔托·D》一片“实际上已逐渐挣脱新现实主义基本原则的羁绊,步入更为广阔的现实主义之路。”《偷自行车的人》对亲情的表现定义为温情中的绝望,主人翁起码是一个有妻子有孩子的人,即使是在丢失自行车而带来的失业痛苦中,仍然有家人的陪伴,可以感受到家的温暖。就如影片结尾,主人翁里奇走入茫茫人海中。生活给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但这时他不是孤单的,儿子陪伴着他。最起码还有一个家等待着他,他就像一条有港湾可以停靠的船,就算风浪再大,也有平息的时候,这足以让观众聊以自慰了。《温别尔托·D》在亲情的表现上突显了深深的绝望,老人一辈子孤苦一人,无依无靠,垂垂暮年之时,更是被房东赶出了房子,他就像一条没有码头可以停靠的破船,只有在风浪中等待着倾覆,始终陪伴着他的只有一条狗。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德·西卡在《温别尔托·D》的创作时表现出的人类孤独感近乎残酷,影片将人生的绝望上升到了一种更加强烈的境地,观众观影时带来的不适感也被加强了,恰恰这部影片由于其生活化的描述方式减弱了可看性,这恐怕是《温别尔托·D》票房失败、评论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客观公正的来看,《温别尔托·D》所取得的美学造诣远超过了《偷自行车的人》。这部影片对后世的电影创作也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如中国影片《卡拉是条狗》就讲述了一个小人物与爱犬的生活,以展现小人物在生活中的痛苦与无助,这显然是受到了《温别尔托·D》的影响。通过对这两部电影进行的分析,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对这两部影片的分析,让我们发现一部影片若想取得成功,必须在阐述自己的理念时,充分照顾广大观众的接受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优秀的票房成绩和较高的艺术评价两者缺一不可,毕竟叫座不叫好和叫好不叫座的电影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都不能算是一部真正的好电影。
注释:
①安德烈·巴赞[法国],电影是什么?[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338页。
②沈义贞,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