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满忠 (兰州大学戏剧研究所 甘肃兰州 730000)
“可可西里,中国最后一片原始生态荒原,平均海拔4700米。1985年后,由于欧美市场对于藏羚羊皮和绒的大量需求,生活在这里的藏羚羊数量由一百万只锐减到不足一万只”。这是电影《可可西里》开场时候对可可西里的描述。这部由陆川导演拍摄,2004年发行的电影——《可可西里》,以“真实的”生死带给我们许多思考。同样,对影片的误读时有看到。笔者试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这部影片,同时消除一些人的对它的误读。
影片中死亡的场景有好几处,这里我做下大概的归类以方便对长达90分钟的电影的梳理。由此,我的分析也不再遵循时间顺序,人为地分解出三种死亡寓意。
可可西里气候严酷,自然条件恶劣,人类无法长期居住,被誉为“生命的禁区”。就是在如此严酷的荒原上,奔波着一群讨生活的“马占林”和为保护这荒原生态环境而拼性命的“日泰”。
日泰和他的队员在没有编制的情况下组成巡山队,为保护日渐稀少的藏羚羊流血牺牲。队员一年多发不出工资却无怨无悔,在整个社会日渐向钱看的时候,他们保护藏羚羊并不为图财。图名就更加不可能了,吃人的黄沙一点点地吞噬掉一个硬骨头的汉子刘栋时候,寂静的荒原悄无声息……
当记者问到马占林是做什么的时候,马占林说出了他的苦衷。他们本来以放牧为生。后来土地严重沙化,牛羊、骆驼都没法继续牧养。杀的杀,买的买了。然后呢,他们靠着什么生活?他只好领着三个儿子来给盗猎分子剥羊皮。为了生活,为了剥一张皮子挣到五块钱,上了岁数的马占林还是不无自豪地说,自己是格尔木一片剥皮子最快的人……是生活,准确来说是自己所处的严酷的生存环境逼迫他练就了这样的一门“好手艺”。这是自然环境对于人的严酷,(在自然保护主义看来某种意义上也是人自身造成了环境的恶化,仅供另一思考,不做赘述)在中国广大的西部,多山少水,沙漠纵横;十年九旱,沙尘肆虐。如此严酷的自然环境成为西部人性格养成的重要因素。
面对残酷的自然环境,人们只能靠着团结、互助才能够求得生存。对于西部人而言,活着的价值和成本都是单薄的,因而作为活着一切承载者的生命就显得无足轻重。“重情不重命”成为这一性格的优良品性。然而也就是这样的价值观导致了西部人法律意识、守法意识淡薄。一群不看重生命的人,对死亡是不存恐惧。小到生活中的闯红灯,大道违法乱纪。……都抱定大不了一死而已的态度。活着都不显什么价值,死本身也就不再可怕。片中的盗猎分子,冒着被流沙吞噬、被风雪冻死、被巡山队打死的风险,依然固我地捕杀藏羚羊。
自然对于人的严酷,在片中集中表现在刘栋被流沙吞噬的场景中。人类总是过高地估价自己,以主人翁的姿态凌驾于自然之上。无数自然灾难证明了人类自身的渺小和无力。人一旦有意地忽略自己是自然物这一事实,其可悲不在于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误解,而是对人自身认识的错误。
既然自然对于人而言是如此的残酷,人又该持有怎么样的信念来生存?这里要澄清有些人的一个误解,即日泰和巡山队的牺牲是不值得的。这里涉及到一个严肃的民族信仰问题。藏族,主要居住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这里空气稀薄,植被稀少,自然环境十分脆弱。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生存下来,藏族首要的意识就是将自己彻底的融入自然、将自然彻底的人化。这又集中反映在藏传佛教中,“一花一天堂”,每一座山都有名字,每一条河都有来历。万物生灵在藏族眼中是一样的平等。他们世世代代努力保护着这脆弱的生态环境,他们世世代代因这生态环境而得以繁衍。保护自然,保护动植物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他们的意识,成为他们对于宗教虔诚的一部分。在片中,不求财、不图名,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护藏羚羊的精神正是藏族无私而伟大的宗教信仰彰显。信仰,成为藏族战胜严酷环境,得以繁衍生息的无穷力量。这样的信仰是否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是自然给予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而人类作为有自我意识的高等动物还给自然的是什么呢?人对于自然环境、自然物的残忍,实则是对自身(未来)的残忍。
消费主义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而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消费主义掀起西方追捧藏羚羊绒编织的围巾,这种奢侈品在他们眼里显得那么的顺理成章,于是贩卖藏羚羊绒也显得顺理成章。盗猎藏羚羊也就有了价值和市场。是可怕的消费主义造成了遥远的可可西里的大屠杀。是远在几千万里外的发达国家、富人的享受直接地导致了藏羚羊的死亡。
这里存在着一个朴素的道理,穿棉花,布匹也能取暖却非要羊绒。要羊绒也就罢了,还非要藏羚羊绒。落实到个人身上,就是一种虚荣的追求,而也是这种虚荣的追求只会苦了自己。房子要越大越好、车子要越长越好……佛曰;一切烦恼源于执着。这里的执着不是说对于真理的不懈追求而是说那些对于不必要的东西的追求。能否“诗意”地活着,朱光潜先生说过要“无所为而为”。要有一颗真正“美”的心,首先就要去“功利”、舍“快感”。以己度人,进而推己及物,才能使自己全身心地融入自然、发现自我。
由个人而推及整个社会,这样的“主义”是可怕的。这样的“主义”在追求物质上的奢华享受的同时往往带给社会过度的“娱乐氛围”。娱乐时代,全民娱乐,否定一切信仰,娱乐至死……这就成就了娱乐类节目和报道扑天盖地的“喜人形势”。如果说一个地方如此娱乐问题还不大,一代人如此娱乐也还说得过去——当一个国家全民娱乐,一个民族三代人都娱乐过来,剩下的将会是什么?为什么缺乏信仰,到底该有怎么样的信仰?当下普遍的信仰就是一个字“钱”。追求基本的和较为高的现实生活是应该的,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根据近几年的发展形势来看,再过十年,就算二十年,甚至耗上一代人。当我们大家都有钱了,然后,然后我们又该追求什么?就当下社会有钱人的生活来看,追求海吃山喝,娱乐至死者比比皆是,于是就有了一批冷漠高傲,丧失人而为人的道德观的“富二代”。“信仰建设”,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亟需加强。
影片19分50秒,盗猎分子留下遍野的羚羊尸骨而去。这个镜头里既展示了盗猎分子对于自然物——羚羊的残忍,同时也没有忘记让我们看到巡山队员出于终极价值的生命关怀。他们集中尸骨,焚烧掩埋,并为这些可怜的生灵念经超度。这是一种人对于自然的人文关怀,不是狂热的征服战胜,也不是冷漠的冷眼观望。藏族将宗教融入生活,又将生活神圣化的特质在这里得到诠释。
这里不是亚马逊雨林,也没有硝烟弥漫的宏大战争场面。在严酷的可可西里,那片人迹罕至的荒原上。纯粹的善恶分辨已经显得无力而难以圆说,这里遵守的是你生我死的“丛林法则”,因而对于巡山队的合法性的质疑显然是不必要的。倘若有人执迷于此类质疑,那就是对于艺术的过高的“功利”诉求。艺术,不论小说,诗歌,电影……本身该是一个自足的世界。完全地拿着世俗功利的眼光来看,一切艺术都显得不值一文,同样也会使你无法真正地理解作者的苦心。
影片以强巴的被枪杀展开叙事。这是影片中的第一个死亡场景,殴打巡山队员的镜头和冲锋枪枪杀无助奔跑的藏羚羊的对照;强烈的汽车大灯下一只羚羊被杀后剥皮子的镜头与孤立无援的强巴被枪杀的并列,都使我们感受到了盗猎分子对于动物以及对于同类的残忍。面对一望无际,风沙肆虐的荒原,强巴的死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在盗猎分子而言,杀死一个巡山队员和杀死了一只藏羚羊一样的简单容易。面对死亡既不热切也不冷漠,只是静静旁观的态度发人深省。
枪杀同类的背后既有对于生命的漠视也有物欲蒙心的可悲。穷人为吃顿饭四处奔波,富人追求享受纸醉金迷。南方沿海地区一家一年的收入是西部有些地方全村一年收入的总和。穷人看轻自己的性命进而看轻一切性命;富人看重自己的性命而看轻其他人的性命。最终就是盗猎分子为了钱毫无顾忌的枪杀巡山队员。
然而在巡山队员抓捕马占林时(影片中27分30秒),面对这些“仇人”一样的盗猎分子,大家是否注意到一个细节。当刘栋端起机枪扫射时,队长日泰阻止了这一行为的继续。当盗猎分子马锐死亡时,日泰为他合上了眼睛并念诵六字真言为其超度。
这样的对照中我们不得不发问,我们的巡山队员到底图希什么,他们用自己鲜活的生命去保护那些没有情感的羚羊是不是值得?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出现在影片最后的高潮,也就是日泰被枪杀的场景。
当日泰终于追到盗猎分子的老板,面对十几杆对着自己的枪,面无惧色。面对盗猎分子的金钱诱惑,不为所动。他知道他没法以一人之力制伏眼前的盗猎分子,知道自己已经走近死亡,可他毅然地做最后的拼斗。是什么支持他这样去做?是信仰。物欲和道德、残忍和大爱、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在这里集中爆发。日泰代表了一种形而上理想,这种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的失败似乎正是我们整个人生体验到的“酒神精神”。真是这种对于信仰的坚持,让我们始终有勇气面对严酷的自然,面对日渐沦丧的道德而相信人心向善。也是这种对于信仰坚持的最终悲剧升华了电影的思想,使影片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岁月无法磨灭的深深印象。
影片《可可西里》的主旨不是环保呼吁,不是宗教表达,而是人在类似“可可西里”这样严酷的自然环境下的真实生存状态。而生存在这里的“巡山队”保有的超越现实生存的信仰显得那样的可贵和动人。却也是这样可贵和动人的信仰被很多观众所“误读”。
西方“消费主义”刺激下,藏羚羊皮毛热销导致中国不法分子冒着生命危险偷猎生活在荒原中的藏羚羊。于是就有了自发成立的“巡山队”。影片一开头强巴被枪杀,于是就有了猎奇性的天葬场面,而后巡山队焚烧藏羚羊尸骨时的超度,再有日泰被杀后喇嘛诵经等仪式都是极富藏族文化的仪式。做深层的思考就会发现这些场景只是一种“猎奇”,并无更深的哲学思考,甚至在影片的叙事上也是显得可有可无。恰恰是这些极富藏族化的场景加重了观众对于影片的误读。
支撑着巡山队的信念被模糊化,进而增加了观众理解影片主旨的难度。只是简单地说出巡山队崇高,马占林们无奈等等。无法深入了解影片对于严酷生存下的个体所抱有的对于环境、生命、同类的矛盾。
对于影片的误读并不影响它的传播和接受,观众在里面依然能够清晰地认出“藏族”和藏族独有的风俗习惯,也能够感受到藏族那种天人合一的传统环保观念,进而结合藏族独有的生存环境对他们做出更深层次上的体认。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既要努力的保有本民族的特征又要做到能够被“外民族”认同,实属不易。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方面任重而道远。
电影作为一种跨文化的媒介,极容易被接受和传播。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影视表达有着一定的优越性,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发展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稳定。同时,发展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也是丰富整个中国电影文化和文化市场的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