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塞蒂诗歌中的矛盾性

2013-07-12 23:25:53马海波合肥电子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0
大众文艺 2013年4期
关键词:罗塞蒂伍尔矛盾性

马海波 (合肥电子工程学院 安徽合肥 230000)

克里斯蒂娜·乔治娜·罗塞蒂(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1830—1894)是英国“拉斐尔前派”杰出女诗人,她的抒情诗明净清丽,音韵和谐,感情细腻,哀婉动人,并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诗集《妖怪集市和其他诗》(1862)和《王子的历程及其他诗》(1866)收录了她绝大多数最好的作品,确立了她在当代诗人中的地位。但在罗塞蒂哀婉动人的诗风后蕴藏着诗人在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不协调与冲突,对生命真谛的探索与对生活的感悟。她的诗作精妙之处就在于其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但其作品中也随处可见她自己本性中的虔诚克制与诗歌澎湃洋溢的激情两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性。

罗塞蒂的诗歌作品包括幻想诗、儿童诗、歌谣、爱情诗、十四行诗、宗教诗。她的诗朴实率真、优美纤巧、明净清丽、哀婉动人,带有神秘色彩和宗教气息。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少女时代。诗人一生身体羸弱,爱情生活也多有挫折,她常常在诵经祈祷时受到某种感悟,似乎在那颇为神秘的世界里,有某种灵感一直引导着她飞向艺术王国。罗塞蒂最擅长的就是平静地述说思念的忧伤,将所有爱的痛楚和磨难化解在一片纯净柔和之美中。

罗塞蒂优雅圣洁的歌声,使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士为之倾倒不已。阿尔加侬·查尔斯·斯温伯恩在读到她的诗时,惊呼“再没有比这更辉煌的诗作了”,赞叹她的诗里回响着“天堂的明澈而嘹亮的潮声”;弗吉尼亚·伍尔芙形象地称赞“她的歌唱得好像知更鸟,有时又像夜莺”,并且毫不犹豫地把她列在英国女诗人的首位。知更鸟清脆悠扬的鸣声与夜莺的暗夜悲鸣正是罗塞蒂诗歌中矛盾性的生动体现。

要理解罗塞蒂的诗歌中的矛盾性,就要先了解诗人的一生。独特的生活及经历给了她不一样的忧郁细腻的性格,可以说诗人诗歌作品蕴藏的深刻矛盾性是其性格、生活以及社会的折射。

1.家庭造成的矛盾性。童年的欢声笑语,家庭的热诚活泼,曼妙美丽的快乐时光被父亲的大病,家庭的衰败,亲人的离去所取代,从此她变得越来越阴郁、内向、矜持、缄默,宛如一枝清寒的百合,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

2.宗教的深刻影响。母亲与姐姐对宗教的虔诚使成长中的罗塞蒂的性格发生了巨变,生活中的不幸又使她依赖于宗教,宗教渐渐成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正如弗吉尼亚·伍尔芙所说,宗教是罗塞蒂生命中的核瘤,是她一生不幸的根源,她的宗教信仰制约着她生活中最小的细节,干预着她内心深处最重大的问题,比如她的爱情。克里斯蒂娜有过两次恋爱,因为宗教信仰原因,她拒绝了第一位宗教信仰游移的求婚人。第二位求婚人是一位学者,深得罗塞蒂的挚爱,但终不能结为连理,而约为终身之友。这些在她的诗中都留下了悲哀的印记。

3.身心的影响。在遭受着种种精神折磨的同时,罗塞蒂一生还常常被疾病所困扰,尤其在生命的最后10年中,身体越来越衰弱,总是处在被死亡萦绕的状态中。

4.先拉斐尔派的影响。她的诗融入了先拉斐尔派唯美、忧郁、细腻的艺术风格。但她又是哥哥创立的先拉斐尔兄弟会中若即若离的一员。有着自己的纯真和自制。

5.社会的影响。罗塞蒂处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维多利亚时代要求女性深居浅出,恪守妇道,对社会生活保持沉默和单纯的态度。罗塞蒂一方面摆脱不了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另一方面又用她赢弱的身躯竭力反抗,她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包括爱情及信仰。

上面种种因素的影响,使罗塞蒂养成了淑婉娴静的性情,尤其喜欢离群索居,独自陷入遐想。在其生命后期,疾病几乎夺去她的生命,并且毁坏了她的美丽,使她几乎退出所有的社交活动。但她能以勇气和豁达面对疾病,用女性特有的视角去体验生与死的考验,现实与幻想的矛盾。她的诗歌显示出一种双重的、自相矛盾的感情,一方面它们表达了感官上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又含有神秘而圣洁的宗教信仰。它们有时在语调上非常多愁善感,但在形式和遣词造句方面却又十分严谨。她的不少诗歌很有幽默感,这使得她的多愁善感适可而止,并使矛盾趋于平衡。

在罗塞蒂的作品中,种种冲突与矛盾通过诗歌丰富的意象呈现出来,蕴含了丰富的张力,加强了诗歌的力度与深度。美国新批评派学者阿伦·泰特说:“诗的意义,全在于诗的张力;诗的张力就是我们在诗中所能找到的一切外延力和内涵力的完整的有机体。”张力是评判优秀诗歌的重要标志之一。

诗歌的张力美,首先表现在诗歌内部要有相互对立的冲突因素,诗歌的内涵与外延在矛盾冲突中达到的一种平衡状态,这种动态的平衡为诗意的挥发与升华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也凸显了张力对诗歌的的重要价值。罗塞蒂的抒情诗平易、纤巧,语言朴实无华,看似平淡,宛如一条涓涓细流,但在这平淡的外表背后却洋溢着激情澎湃,好似奔涌的波涛,这是对于诗歌张力的极好体现。这样的诗歌才能蕴含深刻、回味无穷,因为只有这样的诗歌才不是静止的,而是“寓动于静”的。比如在罗塞蒂的经典诗歌《歌》Song中,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在淡淡的忧伤中体现出作者对那份逝去感情的难以割舍。整个诗篇中尽管没有出现一个“情”字,但结尾反复出现的“remember”和“forget”却表现出作者对恋人欲忘难忘的矛盾心理,失去爱情的哀伤和一种摆脱不了的死亡纠缠在一起。而“remember”和“forget”本身也是相互矛盾的动作,正是在这种对立统一中诗人的情感得到了宣泄,宛如平静表面下的波涛汹涌的暗流,百转千回最终喷涌而出。而这首诗正是由此达到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完整与统一,从而使其有着非凡的魅力。

罗塞蒂在其诗歌中用多种形式创造和显现诗的情境或意境,从而使其诗歌具有一种生长性,它不受时空限制而终止,而是不断地在读者心目中发展,它的生长性不会因时光流逝而变弱。我们今天读罗塞蒂的优秀诗篇,仍会产生新的感性认知,这也正是其作品的魅力所在。

[1]Kent, David A., The Achievement of Christina Rossetti, 1987.

[2]Rossetti. Christina Georgina. The complete poems of Christina Rossetti, 1979.

[3]弗吉尼亚·伍尔芙.伍尔芙随笔全集[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猜你喜欢
罗塞蒂伍尔矛盾性
微言大义
检察风云(2022年14期)2022-07-17 12:41:29
Who Has Seen the Wind? 谁曾见过风?
《大大方方的输家》:一部先锋性与矛盾性并存的小说
自尊在网络成瘾与矛盾性的家庭环境中的中介作用
谁曾见过风
英美法系对价原则的矛盾性及其解读
《黑暗的心》中康拉德生态意识的矛盾性解读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的成长主题解读
短篇小说(2014年12期)2014-02-27 08:33:01
空间构建视野下弗吉尼亚·伍尔芙作品解读
短篇小说(2014年11期)2014-02-27 08:32:42
名画家罗塞蒂与一位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