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绍火棘主要虫害的种类、为害性状、生活史及习性,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火棘;害虫;防治
观赏植物火棘是木犀科女贞属小灌木。因其具有树形优美,夏有繁花,秋有红果,果实存留枝头甚久等诸多优点,在咸阳市的园林、街道、道路两侧等地普遍种植,已成为咸阳市重要绿化美化树种之一。火棘原本虫害较少,但由于苗木来源较为复杂,城市中建筑物多,通风差,土壤瘠薄,气、水、土等环境污染较严重等原因,近年来虫害逐渐多了起来,危害程度日趋加重。经实地普查,危害火棘最为严重的是黑刺粉虱、日本龟蜡蚧、蚜虫、大蓑蛾等。现将这些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作简要的阐述。
1 黑刺粉虱
1.1 为害状 以成、若虫群集在叶片背面吸食汁液,被害叶出现失绿黄白斑点,随被害的加重斑点扩展成片,进而叶片发黄提早脱落,其排泄物能诱发煤污病,使叶片发黑,导致枝枯叶落,生长势减弱,抽梢量减少。
1.2 生活史及习性 1年发生4代左右。以若虫、伪蛹或卵在叶背面越冬。翌年3月在原处化蛹,4月左右成虫羽化。成虫白天活动,群集于枝叶上交尾产卵。卵多产于叶背,老叶上为多。成虫有孤雌生殖,其后代发育不雄虫。若虫孵化后不久,便吸汁为害。每年6~9月份为发生危害高峰期。
1.3 防治措施 ①重视植物检疫工作。在引进苗木时注意检查叶背有无粉虱类虫体,以杜绝此类害虫的侵入。②合理修剪。受害严重时要彻底清除残枝虫叶,剪除虫害枝、衰弱枝、徒长枝等,以改善林地通风透光条件,恢复树势生长。③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粉虱类天敌,如瓢虫、草蛉、斯氏节蚜小蜂和黄色蚜小蜂等寄生蜂,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调控作用。④药剂防治。黑刺粉虱的防治指标为平均每张叶片有虫2头,即应防治。当1龄幼虫占 80%、2龄幼虫占20%时即为防治适期。可选用5%天王星乳油1500~2000倍液、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25%扑虱灵乳油1000倍液、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30000倍液或25%阿克泰5000~10000倍液等。如遇世代重叠时,需要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喷3~4次。
2 日本龟蜡蚧
2.1 为害状 若虫和雌成虫在枝条和叶背中脉处,刺吸汁液危害,泄蜜露常诱致煤污病,影响光合作用,使树势衰退,引起大量落叶,严重时可致枝条乃至全树枯死。
2.2 生活史及习性 1年发生1代,以受精后的雌成虫在枝条上越冬。翌年3~4月开始取食,4~5月陆续产卵。每雌产卵量约为300~3100粒,产卵期较长,长达15~30天。初孵若虫多寄生在叶子上。很少寄生于叶柄、嫩枝、树干上。在叶子上固定数小时后开始分泌蜡质,至半个月左右形成星芒状蜡被,约40天左右雌雄若虫被开始分化,雄性呈星芒状,雌性呈龟甲状。7月中下旬雌雄若虫外形开始分化。8~9月为蛹期,8月下旬~10月上旬羽化为成虫,同时期雌成虫移至枝条上固定危害。在植株中,虫体主要分布在树冠外围,尤以树冠下部、徒长枝、内膛枝上最多,而树冠内层较少。
2.3 防治措施 ①做好苗木检疫。异地购苗时,一定要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手续,防止害虫人为传播。②人工防治。在幼虫期或蜡蚧数量较少时剪除虫枝或刷除虫体。合理修剪,使其通风透光,改变介类生存环境,削弱其繁殖力,减少危害。③药剂防治。刚落叶或发芽前喷含油量10%的柴油乳剂;虫口密度不高时,可用软刷蘸少量敌敌畏加水(1:50至100倍液)抹杀。若虫盛发期,可用25%亚胺硫磷乳剂8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4000倍液、2.5%嗅氰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50%杀螟松乳剂或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10天左右喷药1次,连喷3次。④保护寄生蜂等天敌。
3 蚜虫
3.1 为害状 在火棘上主要以棉蚜为主,其成虫、若虫群集在寄主的嫩叶、嫩芽、嫩茎上,刺吸汁液,使植株叶片变色、皱缩,甚至脱落,同时又可诱发煤污病。
3.2 生活史及习性 棉蚜每年可繁殖20~30代,以卵在火棘、石榴、、花椒、木槿等芽腋间越冬。到3~4月间越冬卵孵化为干母,全为无翅孤雌蚜,干母胎生下的第一代为干雌。少数有翅。干雌生下一代叫迁移蚜,多有翅。迁飞蚜迁飞到花木上危害,可连续孤雌胎生20多代,其中多数世代无翅。在繁殖最快的季节,每5天即可完成一个世代。秋后气温下降,日照缩短后发生性母世代,再飞回到火棘、石榴、木槿等植物上孤雌胎生出能产卵的雌蚜,与从它处飞来的雄蚜交配后,即产卵越冬。
3.3 防治措施 ①人工防治。早春结合修剪将蚜虫栖居或虫卵潜伏过的受害枝条彻底剪除,集中烧毁,消灭越冬卵。②保护和利用天敌 。蚜虫的天敌很多,最常见的有瓢虫、草蛉、食蚜蝇、蚜茧蜂、蚜小蜂、蚜霉菌等,应注意保护和利用。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开展人工助迁、人工繁殖,田间释放。③药剂防治。可用10%吡虫啉乳油4000~6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乳油2000倍液、40.7%毒死蜱或3%的啶虫脒或20%杀灭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等喷雾,都较为有效。
4 大蓑蛾
4.1 为害状 幼虫藏匿于护囊内,取食时头和胸足外露。低龄幼虫啮食叶片成孔洞或缺刻,仅留主脉。4~5龄幼虫食量大增,严重时将整株叶片食光。
4.2 生活史及习性 每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枝梢上的护囊内越冬。越冬幼虫于4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雌成虫羽化后藏在护囊内。雄成虫羽化后,飞至护囊同雌成虫交配,产卵于囊内,每雌产卵3000~10000粒。幼虫于6月上、中旬孵化。初孵幼虫从护囊的排泄孔蜂拥而出,吐丝下垂,随风迁移,2小时后吐丝粘附枝皮叶屑做护囊,幼虫藏匿于护囊内。幼虫自6月上旬开始危害,至9月下旬陆续停止取食,吐丝将护囊上端缠绕到树枝上,开始越冬。
4.3 防治措施 ①冬季整枝修剪时,摘除虫囊,消灭越冬幼虫。②利用成虫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③在幼虫孵化危害初期,选择Bt乳剂(19含孢子100亿以上的苏云金杆菌)15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④保护和利用寄生蝇、大袋蛾黑瘤姬峰、费氏大腿蜂等天敌。
(收稿:2013-06-04)
参考文献:
[1]丁梦然,王昕,邓其胜.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徐公天.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
[3]张连合. 大蓑蛾的为害及防治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17)
作者简介:王晓娥(1963-)女,副教授,主要从事植物保护学的教学和科研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