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有奎
摘 要:融安县国有西山林场富有地质地貌、生物、景观和水资源等多种资源,为森林旅游提供优越环境和物质条件。挖掘利用这些特色自然资源,发展森林旅游,构建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考、教育文化、度假休闲基地。改变过去单一木材生产经营模式,是拓宽林场经济发展途径的正确科学举措。
关键词:旅游资源;抓手;经济;结构
在市场经济环境,国有林场改变以木材为中心的经营模式,才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融安县国有西山林场丰富、珍稀的自然资源,为森林旅游、科考文化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和优雅环境。以观光旅游为抓手,发展林场经济,有效保护资源。
1 国有西山林场地理位置与面临的形势
西山林场土地总面积4210.5hm2,其中林地面积4122.5 hm2。63%的林地位于融安、融水两县中间地带,分别设西山、西隅2个林站。36.7%(1594.8 hm2)的林地位于融安县30余km的大将、板榄两镇边界,为泗门山林站管辖。现有森林面积3773.2 hm2,其中杉、松1866.4 hm2,竹林183.4 hm2,天然阔叶林1635.3 hm2,阔叶林占45.6%。主要经济林为杉木用材林,资源采伐量逐年增加。阔叶林被社会和各方面盗砍滥伐严重。与县内外同样,自然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由于杉木周期长,其他生产项目少、规模小,全场经济收益压力大。“十一五”期内,总收入5592.3万元,木材销售收入4768万元;活立木收入161万元;两项计4929万元,占总收入88.1%。目前以木材为中心的生产模式已不适应社会需求,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扩展视野,利用资源,突出特色,适应需求,才能创出发展产业、保护资源并重新路子。
2 丰富的特色资源赏析
2.1 景观旅游资源
2.1.1 特 、奇、雄地貌。红茶沟、大溪沟一带原为海水所漫,350~950m冰渍层与碎屑岩形成混合地层。相对高度500~800m,低于地平面低谷多见。悬崖峭壁,尖峰突兀,鬼斧神雕。最高点圣山岭,与融水境内元宝山遥遥相望。圣山岭海拔945.6m,居群山之上,视野开阔,极目俯瞰远景山色奇景。清晨观日出,日落看晚霞。每当夕阳西下,落日的日晖犹如抹上一片绚丽的金色。“圣山晚照”被誉为“西山胜景”之一。
2.1.2 密布的溪涧水体。“V”形峡谷纵横,大小溪涧密布。山因水活,水随山转。“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百余处大小不同的瀑布和高低各异的跌水、叠水,在旷绿深邃的密林中,似一面面悬挂的银帘格外醒目。溪水中鱼虾清晰可见。
2.1.3 色彩斑斓的植物景观。植物器官具有各种不同颜色是其生物学特征和生态性能的体现。一些植物鲜艳颜色为招来鸟、虫传播花粉、果实种子。观花、观果、观叶、观干(形)植物,种类繁多。古树名木、奇花异草,粗大的攀藤,古老的树蕨、桫椤,密林深处,沟谷腹地可见它们的身影。红豆树、红豆杉、福建柏、三角枫、樱花、香港四照花、褐毛四照花,深山含笑、珊瑚树、阔瓣含笑、山茶花、杜鹃花、玉簪、多种兰花以及观赏竹类,异彩纷呈,斑斓夺目,季相鲜明。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天气,赋予游客迥然不同的视觉美感享受。
2.1.4 环境空间资源。声响、气味、气温、湿度、空气,以及周围水体、建筑、林木等物体,构成不同的环境空间。“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波景浮春砌, 山光扑画肩”[1]。透过声响、倒影和景物(景点、景区)命名,发人深省,浮想联翩。红茶沟、大溪沟、小溪沟,溪水潺潺,瀑布哗哗,鸟语花香,山雀飞翔,昆虫嬉戏,鱼儿漫游。清新的空气,温和的阳光,营造了林区美妙、优雅的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环境。
2.2 水源涵养资源
西山林场3773.2 hm2森林,其中1635.2 hm2是一个功能大、连片集中水源林区,尤以天然阔叶林涵养水源功能显著,虽经多次零星偷砍盗伐,依然保存较完好的次生林面貌,树种繁多,是广西亚热带天然林保存较好的林区之一。具有任何人工林所不及的高度优化结构和高度生产力系统,因而具有高度水文效应机制和功能。天然阔叶林林冠层截留雨量为每次降雨的10%~30%。枯枝落叶层可贮存每次降水量的10%。1hm2枯枝落叶层吸水多达240t。落到林地的地表水,透水性能较佳的森林土壤把它们渗入土壤中,变成地下水,分别形成土壤径流(2m以上土层)和地下径流(2m以下土层)。据日本调查报告,该国森林土壤贮水量每年约2000亿t,相当于该国琵琶湖满水时贮水量的8倍[2]。
2.3 多样性生物资源
西山、西隅林区和泗门山林区,地形地貌奇特、复杂。西山、西隅为向南开口的喇叭地形,如同港湾。南来的暖湿气流易进难出,形成南方的暖湿小气候。水热充足,水源丰富,溪涧常流。植物、动物、昆虫得以栖息、繁衍,种群丰富。共有植物85科188属289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9属12种,被子植物73科168属265种,蕨类7科11属12种。国家一级保护活化石树蕨出现在本林区。起源于古生代的植物有石松类、马尾石杉。沟谷林下分布有里白。裸子植物起源于中生代的残存种类:福建柏、三尖杉等。中药植物如:十大功劳、半枫荷、羊踯躅、五味子、华南落新妇、西仙桃。观赏乔灌木、花草藤本繁多。据查资料,野生动物19目52科142种。其中爬行动物33种,两栖类动物24种,哺乳类24种。鸟类60种。蟒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二级保护的有虎头蛙、娃娃鱼、山瑞鳖等17种。成为亚热带阔叶林野生动植物重要繁育、保护基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库。
3 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多项产业同步发展
3.1 创建森林公园,促特色资源利用中得以保护
西山、西隅林区,繁多的古树名木、奇花异草、鲜艳斑斓的植物景观,是自然与人类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佐证。奇特、年代久远的地形地貌和溪涧网络,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地理系统进化的表征,所有这些,都具有独特、极高的人文、景观价值。多少年来,人们对植物、地貌的欣赏常以个体美、群体美及人格化含义为主,融会了独特的思想情趣与哲理,赋予一定的品质与内容。比如兰之品逸,红豆相思,“梅以韵胜以格高”。 红茶沟、大溪沟腹地、沟沿、山梁,春夏山茶花、杜鹃花红、紫、橙、兰,色彩斑斓;山腰峭壁,枫香、槭树等如火如荼,浓淡交织,与常绿青翠挺拔的松、柏、杉交相辉映,彰显色彩缤纷。深秋,枫树红叶流丹,风舞彩蹈,呈现“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景象。花文化的精神内涵极为丰富。山、水、路、花、果、药,为人们提供愉悦、高雅的乐趣,营造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的优雅环境。人们尽情观赏自然的多种资源,从中注重自然,保护自然资源。
3.2 界定生态公益林,实施严格管理保护
自然生态环境面临威胁,一些地区已十分脆弱。生态公益林的界定、保护,是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桂北地区如西山林场两大片天然阔叶林(面积)已屈指可数,珍贵树种为数甚少。两大片天然阔叶林都地处主要支流上游水源区,下游有上万亩农田和众多村屯。广袤的阔叶林既保护种类繁多森林植物的生存与发展,也为多类群野生动物、鸟类、昆虫栖息、繁衍提供场所与蔽护。林区是一个生物多样性宝贵园囿。同时,调节气候,减少自然灾害,不仅对林区,且对周边地区也产生积极、有效作用。生态公益林的界定突出两大主要功能:一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二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全场已界定生态公益林(地)837.7hm2,其中西山、西隅林区776.0 hm2,泗门山林区61.7 hm2。国家规定,成片的天然常绿落叶阔叶林基本划为保护、禁伐对象。西山、西隅林区规划森林旅游区1473.9 hm2,以公园形式实施阔叶林保护。泗门山林区61.7 hm2生态公益林目前规划、界定面积占阔叶林6.4%,还有增加的潜力和必要。国家已经实行有偿扶持生态公益林经营保护政策。经营保护单位和个人得到减少木材采伐补偿受益。
3.3 适应需求,创建特色科考文教基地
西山林场两大片天然阔叶林和地质久远、地貌奇特的自然地理资源,有极珍贵历史、文化娱乐价值。红茶沟、大溪沟、小溪沟发生于上元古代丹洲期的地质地层,经历海洋、冰川、陆地的变迁,形成雄、奇、险地貌景观。地势高差悬殊,沟谷密布而深邃。华南地理研究所专家曾深入考察,肯定该地区地质地层考察研讨有较高价值。两大片次生阔叶林蕴藏发生发育年代跨度极大的乔、灌和草本藤本植物,从活化石树蕨到古生代石松类、马尾石杉,中生代三选纪的里白。裸子植物起源于中生代的福建柏、三尖杉、穗花杉、南方红豆杉。中生代下白晋纪发生发展起来的木兰科、樟科植物,凸显该地区植物区系的古老渊源。让游客和科考工作者“穿越历史,感受国宝,共享文明”。林区独特的环境孕育丰富的植物、动物种群,构建充满活力、生机,生产力极高的生态系统,既蕴藏丰厚的花木文化,也是多学科考察、调查、探讨的自然资源宝库。
3.4 优质、高效发展种养业、加工业
该林场具备特色产品基础。部、省联营的杉木种子园、采穗圃经营多年初具规模,种子、穗条供不应求。种子园种子培育的杉木用材林年生长量比普通种子增长20%~25%。“十一五”期间自身培育良种杉苗520万株, 已获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期营造速丰杉木林399.4 hm2,速生桉60 hm2。八角林80 hm2已积累多年经验,产量高、品质优,市场价格不稳定。“十二五”期间力求扩大八角林面积和良种杉苗培育面积,形成更大规模。减少周期长的杉、松经营面积比例。红茶山泉水厂位于大溪沟口,水质优良洁爽,经营数年来,产品供不应求。今后一是保护和扩展水源区,增加水量,保证水质;二是禁止外来人员到水厂上游水源区游玩,保证水源安全;三是扩大水厂经营规模,满足县内外单位、住户需求。积极、稳妥开展自身林产品资源加工、销售,建立特色品种种植、繁育基地,扩大门路,开辟多条经营收入渠道。
(收稿:2013-06-04)
参考文献:
[1]王徽.古代园林——中国国粹艺术读本[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38-140
[2]陈庆发.水源涵养林是山地丘陵区生态平衡的主体.广西柳州地区林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J]. 柳州(内部刊物),1989:1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