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均 马成战 罗光
摘 要:通过实践和调查,分析了丹江口市白杨坪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栽培历史、生产条件、市场需求及“典型”带动4个层面展示了白杨坪食用菌产业发展前景,进而提出加快发展丹江口市白杨坪食用菌产业的对策。
关键词: 食用菌产业;栽培历史;生产条件;市场需求;对策
1 白杨坪林区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白杨坪林业开发管理区位于丹江口市南部山区,是一个以林业经济为支柱产业的林业开发管理区。 据统计,2012年全区从事食用菌生产的277户,从业人员 700余人。菌特产品为香菇和木耳。除香菇有部分的袋料生产外,其他均为段木栽培。全区木耳生产达268 户,生产量21万根,生产总量10000kg,产值60万元;段木香菇生产达108户,生产量8万根,生产总量10000kg,产值40余万元;袋料香菇生产9 户,生产量3万袋,产值8.5余万元;分析出袋料生产效益优越。
2 白杨坪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生产方式落后,产品初级附加值低 目前白杨坪的菌农仍然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对新品种利用少,对鸟类的侵害防不胜防,菌特的产量和质量不稳。自然生产加工方式陈旧且相对滞后,缺乏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
2.2 品种结构单一 目前主要是段木栽培香菇、黑木耳2个品种,品种单一,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不强;袋料香菇只有少部分农户栽培,一旦遇上行情下滑或者气候影响,亏损面将很大。菇农生产缺乏创新性,没有真正形成“一村一品”,没有将地方特色产品与市场挂钩并进行产品包装和市场定位,缺乏市场竞争力。
2.3 管理水平低,导致产品混杂、等级不分 菇农在生产过程中缺乏整体利益观,有些人为谋取私利,掺杂使假,以次充好,这些行为大大影响了食用菌生产者的信誉。精明的商家常利用这一情况进行压价,导致即使是优质的食用菌产品也卖不上好价钱。
2.4 规模化程度低 据统计,白杨坪食用菌产业从业人员只有 400户,专业人员50人,约占白杨坪农民总数的 2%,比例相对较低。袋料栽培规模发展的村只有珍珠岩村,段木栽培生产产量大幅下降。
2.5 销售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不高 目前,白杨坪食用菌产业仍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经营为主,食用菌合作社组织尚未建立。销售价格由商贩左右,丰产不易丰收,影响到生产者的积极性和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3 白杨坪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1 生产历史悠久 据《均县志》记载:白杨坪生产香菇、黑木耳的历史有500多年。悠久的栽培史积累了丰富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彰显本地栽培食用菌巨大的发展潜力。
3.2 生产条件优越 优越自然环境和适宜气候条件为白杨坪林区发展食用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白杨坪为典型的林业乡镇,森林资源丰富,生产原料充足,并可实现初级资源的深化利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3.3 政策扶持 白杨坪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制定“林特强区”战略,助力于白杨坪发展食用菌产业发展,增强了白杨坪农民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信心。
3.4 市场潜力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关注,食用菌凭借其特有的菌物蛋白和独特的风味、营养、药用保健功效,产业将稳步发展,市场广阔,开发潜力大。
3.5 “典型”带动 成立白杨坪食用菌协会,大力推进食用菌生产专业化协作,积极探索“协会+农户”发展模式,促进食用菌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生产。
4 白杨坪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
4.1 招商引资,扩大生产规模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加强招商引资,扩大生产规模总量,形成新的联合体进行专业合作,做大做强菌特产业。
4.2 创新“公司+协会+农户”生产模式 围绕“生态立区,林特强区,科教兴区,旅游靓区”的战略目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速生菇(耳)林等原材料,实现食用菌生产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增强市场竞争力。以规模发展袋料生产为着眼点,创新“公司+协会+农户”生产模式,建立健全产、供、销一体化体系,抓好产品的加工、包装,力促菌特产业升级,主打旅游绿色产品。
4.3 要加大投入,促进白杨坪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
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食用菌产业尤其是对于生产基地的支持力度,适当加大菇农小额信贷额度;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发展食用菌产业,促成全方位、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于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投入,加快食用菌发展步伐。
(收稿:201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