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疗效分析

2013-07-08 02:17挺余涛杨正飞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17期
关键词:心肺降温全身

邓 挺余 涛杨正飞

(1 广州钢铁企业集团医院,广东 广州 510380;2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疗效分析

邓 挺1余 涛2杨正飞2

(1 广州钢铁企业集团医院,广东 广州 510380;2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目的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30例心肺复苏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5例,观察组采用药物亚低温以及用冰毯和冰帽全身降温治疗方法,对照组则选用头部戴冰帽进行局部降温,然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概率。结果复苏后5d观察采用全身亚低温治疗的患者GCS评分显著高于采用冰帽局部降温的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病症,取得临床疗效良好。

心肺脑复苏;亚低温;治疗效果

临床认为心跳骤停患者苏醒成功并不仅是循环以及自主呼吸的恢复,还应达到脑复苏这一最终目的,因此应将重点放在脑复苏,尽早防治脑水肿和脑缺氧,加强患者脑复苏,帮助促进患者大脑神经元的恢复。近年来,亚低温对脑部的保护作用已得到了公认[1]。全身亚低温治疗相对于局部低温治疗疗效如何,仍是目前研究的问题之一。我院近年来应用全身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患者,取得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肺复苏后患者,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均在15~60岁。致伤原因分析:高处坠落致伤6例,车祸致伤者20例,中毒致伤3例,电击伤3例,其余8例均为药物过敏以及电解质发生紊乱所致。病例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表现为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后需要在危重病的监护与治疗(ICU)作进一步治疗及监护。排除标准:发病前期出现严重脑损伤,严重基础疾病,因特殊原因中途退出治疗者。

1.2 方法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15例,两组患者在复苏后同时进行气管插管,给予呼吸仪器辅助呼吸。观察组给予药物和物理方法进行全身亚低温治疗。具体做法:采用50mg异丙嗪、50mg杜冷丁以及100mg氯丙嗪,加入生理盐水稀释至50mL,选用微量注射泵以5mL/h的速度从患者静脉滴入,待患者逐渐进入冬眠状态时,将冰毯放置在患者身体下,水循环温度调节维持在4~10℃,头部佩戴冰帽并以2~3h降低肛温1℃方式为宜,最终达到将肛温维持在33~35℃,同时冬眠药物的注入速度应改变为0.5~2mL/h持续静脉滴入。通常亚低温治疗保持时间在3~7d,其中最长可达到9d,最短只能维持2d,平时能持续5d左右。复停止亚低温治疗,恢复患者体温的方法:选用以平均每4~6h恢复1℃体温作为标准,并在12~20h之内将患者体温恢复达到36.5~37.0℃后继续保持。仪器选用,北京大维同创DWK-Ⅱ控温仪器以及德国Drager呼吸仪器。对照组给予头部戴冰帽局部降温。评价以及监测方法:所有病例在进行治疗的第1、3、5以及10天都进行GCS评分,患者体温测量应选择直肠体温作为标准,并同时监测患者心电表现情况。

2 结 果

患者复苏之后的第1和第3天两组患者进行GCS评分发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第5、7和第10天采用观察组GCS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其中两组死亡构成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选用亚低温以及头部局部降温治疗组中发现1例患者出现肢体抽搐,而仅采用头部局部降温一组则有5例患者发生肢体抽搐,两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对比差异无明显差异;加强患者呼吸道护理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也无显著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检测结果显示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GCS评分对比结果[(χ—±s),分]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 论

3.1 亚低温治疗方法分析

亚低温治疗方法的基本生理学是降低全身代谢功能,当机体体温调节功能被完全抑制时,机体耗氧量也会随着体温的下降而降低,一般每降低1℃,血流量与脑部耗氧量就下降6.7%[2]。本组研究表明采用全身亚低温以及头部局部降温起到的降温效果明显优于仅采用头部局部降温,并且两组病死率是具有差异的,出现心律失常者病情均是症状比较轻,可见亚低温治疗能减少因患者脑部缺血时间较长而造成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心跳骤停脑复苏患者的成功概率,在脑复苏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同时应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保持呼吸通畅,防止肺部出现激发感染以及局部冻伤。

3.2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亚低温疗法是利用中枢神经系统能起到抑制效果的镇静药物,促进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帮助降低患者新陈代谢循环以及组织器官的耗氧量,改善患者血管通透性并减轻肺水肿以及脑水肿现象,提高血液中的氧含量,从而改善心肺功能,促进有氧代谢。在低温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变慢以及心率缓慢,因此对患者心率、呼吸情况以及血压进行监测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发现患者心率减慢应通知医师并遵医嘱给予减少氯丙嗪药量,并做好详细记录。在亚低温治疗时期,体温低于33℃时会使大脑功能受到抑制,低于30℃可能会导致传导阻滞以及房颤,此时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同时应全过程观察患者有无寒颤情况,若出现抽搐或寒颤时可交替使用解痉剂和镇静剂[3]。因此要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情况,并做到及时调节温毯温度。因采用亚低温治疗方法的患者大部分是昏迷者,而亚低温治疗以及昏迷患者对刺激反应缓慢、低下,容易出现窒息,因此应确保患者呼吸通道顺畅,并定时帮助患者吸痰。

综上所述,亚低温治疗方法多用于心肺复苏后、重型颅脑及颅脑损伤手术后、高热惊厥、低温麻醉或中毒性休克、超高热及颅内感染等病例,对恢复脑部功能具有非常重要作用。我院采用全身亚低温联合头部局部降温方式治疗心肺复苏后取得临床疗效良好,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概率较小。其能起到降温速度快,提高心跳骤停脑复苏病例抢救的成功率,对脑复苏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1] 汪明明,戴爱萍.心肺复苏后患者亚低温脑复苏治疗的观察与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8):30-31.

[2] 张玉梅,李俊,郭昌星.心肺复苏后亚低温脑保护治疗的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09,8(10):637-639.

[3] 闵金凤.重型颅脑损伤配合使用亚低温治疗效果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9) :56-57.

R605.97

B

1671-8194(2013)17-0152-02

猜你喜欢
心肺降温全身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石榴全身都是宝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动物降温有妙招
《心肺血管病杂志》
全身总动员——写话其实很简单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小恐龙全身都是伤,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
一起来消消暑 盛夏降温美妆品清单
小老鼠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