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杰,李 琛,徐 昕
(1.陕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2.陕西师范大学 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
开展阳光体育特色早操活动对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作用
——以陕西师范大学文科基础部新生早操为例
吴晓杰1,李 琛2,徐 昕2
(1.陕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2.陕西师范大学 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
早操是一项增强学生体质,加强组织纪律性,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有利措施,更是新生入学军训教育后进行适应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早操也是开展“阳光体育”的一种形式.本文针对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在大一新生中开展“阳光体育特色早操”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索对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的有效形式.
阳光体育;早操;新生适应性
早操是一项增强学生体质,加强学生组织纪律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重要的活动,也是新生入学军训教育后进行适应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对军训成果巩固的重要手段.目前,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设有开展早操这项内容,有的学校则采取强制的形式,每次出早操点名,并且将学生的出操率与辅导员年终考核以及班级、个人评优挂钩,大多流于形式,有的学校放任自流,采取自愿的形式,并不要求学生出早操[1];这不仅不利于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而且无法起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因此,积极探索开展早操的有效形式,为新生适应大学生生活提供有利平台,全面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央第七号文件”(以下简称中央七号文件)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1.1 早操形式单一
据相关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高校开展早操的形式主要是采取传统的跑步或者广播体操,较少学校开展形式新颖的早操活动.这对以大一新生来说,延续了高中的早操形式,对于憧憬大学生活的新生来说无疑是对积极性的打击,没有以兴趣为导向的早操形式很难真正起到锻炼身体以及良好适应大学生活的效果,单纯依靠强制性的管理措施只能让早操流于形式,因此,创新早操内容,提高学生参早操的兴趣,方能使早操发挥应有的作用.
1.2 早操管理欠缺
高等学校开展学生工作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当今更加强调人的独立性和个性的自由发展.科学的学生观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科学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主体又是客体,管理者既要通过制度、规定来规范学生的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也应该通过设计和提供各种事宜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管理当中,形成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有效机制,从而促进管理者和学生在管理活动中的良性互动.目前多数高校早操的管理形式是以学生辅导员以及学生干部点名为主,并且将早操出勤与考试成绩、评优评干挂钩[1],学生迫于对管理制度的服从机械式的参与早操活动,这样的管理模式无法为长期开展早操提供制度保障.
1.3 学生自身原因
新生在进入大学前大多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进入了大学学习后,置身于相对比较轻松的环境,部分学生开始逐渐变得懒散,思想主观锻炼意识欠缺,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2],早操的时间相对较早,随着新学期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生主观不愿意出早操.
2.1 较强的习惯可塑性
大一新生从紧张忙碌的高中生活向大学生活过度中基本上能够较好的延续高中时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刚进入大学校门是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最佳时段,适时地开展早操活动可以让新生养成早睡、早起、早操、早读、早餐的“五早”新气象,有效遏制了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懒散”习气,这利于新生更快更好的适应学习生活,而且也利于学校对新生的管理.
2.2 较强的纪律可塑性
新生在刚进入大学,相对于严格的中学时期严格的管理制度.高校的管理相对更加强调自由与人性化.有效利用新生在中学时期养成的遵守纪律,听从教师安排,对于开展早操这样的集体性活动是比较有利的因素.新生在参与早操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组织纪律观念,也从而养成良好的遵守纪律的观念.
2.3 较高的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新生进入大学生活后对学校举办的活动抱有较高的热情,而且也希望在集体活动中寻找表现的平台,展示才华的机会.开展早操活动,创新早操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充分感受集体活动的魅力,使得新生在较短时间内融入集体生活有积极的意义,也为开展其他迎新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3.1 阳光体育特色早操
我校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与2012年10月在大一1315名学生中利用每天早晨6:30—7:30一个小时的时间开展了“阳光体育特色早操”活动,特色早操开展的内容主要以学生人人会做的基本素质项目和复杂的球类比赛技术中分解出来的简单技术动作,作为擂台赛比赛项目.如:俯卧撑、仰卧起坐、双臂屈伸、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定点投篮、往返运球、足球踢远、呼啦圈等作为比赛项目.比赛每天设擂主,每周设周冠军,每月设月冠军,每学期设总冠军,比赛可以在班级与班级之间开展,优胜者可以再继续以辅导员所带的学生为单位之间继续比赛,最后进行表彰.
3.2 阳光体育特色早操有效改善了传统早操的形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早操”活动,使早操内容更加符合新生锻炼的要求,极大的吸引了新生的兴趣.把人人会做的基本素质项目作为比赛项目来开展,简单易行,而且有效的促进了更多的学生参与,用擂台赛的形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展示自我的热情,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的平台.还有集体项目如:袋鼠跳、抱球跑接力等项目不仅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而且在比赛中有效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3 阳光体育加强了班级之间、学生之间联系
“阳光体育早操”活动通过竞赛的形式以班级为单位展开,这种群体性体育活动更加有利于提高新生的班级归属感,让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班级建设添砖加瓦[3].新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帮助,在心与心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阳光体育早操”活动让整个年级的学生在操场上进行集体活动,让班级与班级之间进行竞争,同时也加强了不同班级之间的交流,让新生有了更广阔的交际范围,突破了新生人际交往的局限,可以有效规避新生因难以适应大学生活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3.4 阳光体育特色早操创新了管理模式
“阳光体育特色早操”活动由学生会组织,各班体育委员协助,学校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不再是早操的管理者和督促者,强化了学校管理“以生为本,服务为主”的理念.学生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教育,不再因为整队、点名等环节浪费时间,做到了组织有序、活动有效.新生做自己活动的主人,不再是被管理者,这样更有利于新生在刚刚开始的大学生活中自我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强调了我校“在约束与开放之间,强化开放;在社会化与个性化之间,强调个性化”的管理理念.
“阳光体育早操”活动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比赛每天设擂主,每周设周冠军,每月设月冠军,每学期设总冠军,比赛可以在班级与班级之间开展,优胜者可以再继续以辅导员所带的学生为单位之间继续比赛,最后进行表彰.这样的激励机制极大激发了新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望,可以让新生更好的融入到活动中,融入到班级中.
3.5 阳光体育特色早操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在进入大学之前,每位同学都是班中的佼佼者,但是进入大学后,面对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难免有的人会产生自卑心理,同时新生要离开父母自己独立生活,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4].但是在“阳光体育特色”早操活动中,为每位同学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阳光体育特色”早操活动以学生人人会做的基本素质项目和复杂的球类比赛技术中分解出来的简单技术动作为擂台比赛项目,让每个新生都能参与其中,尽可能的为每位学生提供可以展示的舞台.在竞赛的中,让新生更好的建立自信心,让每位新生都能够在“阳光体育特色早操”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天性,从而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3.6 阳光体育特色早操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
“阳光体育早操”活动可以让新生养成积极参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也能够在班级中营造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阳光体育早操”不仅是体育锻炼活动,更是让新生学习体育知识、了解体育文化的实践性活动,非常有利于班级打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新生将体育精神带到平时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做到竞争与合作[5].同时,“阳光体育特色早操”活动有效贯彻落实了中央七号文件,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达到了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让更多的学生走到阳光下,新生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了体质,更好的适应了学校所在地的自然环境[6].
3.7 阳光体育特色操场让学生建立积极竞争的意识
简单易行的体育项目的竞赛形式,增强了新生的竞争意识,让新生明白了进入了大学不等于进入保温箱,还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创造更好的未来,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精彩.新生在活动竞争中,有可能遇到了失败,但是正是这些失败让他们迅速的成长,也让新生更好的认识自己,给自己正确客观的定位.新生每一次的大的进步与完善是在不断克服挫折的过程中获得的[6].
在开展“阳光体育特色”早操活动5周后后,我们选取了150名新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如下表:
实验结果调查
通过对上表进行分析表明,开展阳光体育特色早操活动在我校文科部新生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新生通过阳光体育特色早操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为更好的融入到集体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也为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1〕李钊,张新民.高校学生早操管理的调查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J].调查研究,2010,105(2): 105-106.
〔2〕张玉昌.阳光体育运动对高校体育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185):92-93.
〔3〕吴晓涓,张文军,高月宏.大学生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对参与者行为影响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5):119-120.
〔4〕黄兆信,李远煦.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研究——从高中与大学衔接的视角 [J].中国高教研究, 2010,5(30):84-85.
〔5〕周毅仁.角色的转换——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5,3(1):4-7.
〔6〕杜玉春.大一新生入学适应相关问题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2009,175(2):177-180.
G642
A
:1673-260X(2013)01-01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