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对肠运动的调节:穴位的协同与拮抗作用

2013-07-06 02:33秦庆广王海萍赵玉雪高昕妍
世界中医药 2013年3期
关键词:上巨虚天枢曲池

秦庆广 王海萍 刘 坤 赵玉雪 贲 卉 高昕妍 朱 兵

(1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2 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430065;3 山西中医学院,太原,030024)

穴位是针刺治疗的最小单位,是针刺组穴治疗的基础,目前针刺治疗多以组穴的方式出现[1]。穴位组合只有增效的协同作用才能提高临床的疗效,而无效或减效的拮抗作用,不但影响临床疗效,而且增加患者的痛苦[2]。交感神经兴奋对胃肠运动产生抑制作用,而副交感神经兴奋能加强胃肠的运动[3]。当针刺腹部的穴位时激活了胃肠的交感神经从而发挥对胃肠运动的抑制,而针刺四肢的穴位则通过激活副交感神经产生促进胃肠运动的作用[4-6]。我们提出,腧穴与相同节段神经支配的内脏器官在交感神经控制下组成一个相对紧密联系的功能性结构单元-功能性单元;腧穴与异节段神经支配区域经穴形成一个可能通过副交感神经通路发挥与功能性单元相悖效应的功能性集元;单元经穴和集元经穴共同构建躯体传入信息调整和平衡内脏功能的稳态系统。根据这一理论,观察针刺单元穴和集元穴对肠运动的作用,结合临床上治疗胃肠病常用腧穴,选取大肠经的合穴曲池、大肠经下合穴上巨虚、胃经的募穴天枢、背俞穴大肠俞。生理状态下针刺腧穴的作用可能是病理状态的基础,以空肠和远端结肠的运动为切入点,研究针刺上述腧穴对空肠和远端结肠运动固有的生物学效应,在明确它们作用特性的基础上研究这些穴位的配伍特征,探讨不同穴位配伍存在的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从而得出协同作用的穴位组方,避免拮抗作用穴位组合,为临床组穴的使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1.1.1 实验动物 SD(Sprague-Dawley)大鼠,20只,雄性,体重250~300 g,购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许可证SCXK(军)8107-004,到实验室进行1周适应性饲养。

1.1.2 器材和药品 Powerlab 8/20 数据采集系统(ML870,埃德仪器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Quad Bridge Amp 桥式放大器(ML224,埃德仪器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胃肠运动换能器(WS100,北京新航兴业科贸有限公司);旋转蒸发仪(RE-2000,上海洪旋实验仪器有限公司);动物恒温系统(ALC-HTP,上海奥尔科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恒温干燥箱(HG71-A,北京试验设备厂);华佗牌针灸针(Ф 0.35 mm×13 mm,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安全套天然乳胶光面型(广橡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双一乳胶厂);聚乙烯导管(外径0.94 mm,内径0.51 mm,北京踏锦科技有限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前准备 1)水囊的制作:将安全套套在PE 管上,用线缠绕安全套的下端,制作直径约为0.5 cm、长度约为0.6 cm的水囊,将囊内充满纯净水,排空囊和导管的气体,导管通过医用三通阀与胃肠运动换能器相连。2)仪器的设置:Chart 记录系统参数设置:采样频率为1 kHz,桥式放大通道低通滤波10Hz,数字滤波低通1Hz。实验前将胃肠换能器中充满纯净水,医用三通阀开到通大气状态,设备调零。3)动物麻醉:10%乌拉坦溶液,1~1.2 g/kg,腹腔麻醉。用有齿镊子给下肢疼痛刺激,无疼痛反射,同时角膜反射存在,行针过程中,若出现下肢收缩,适量补充麻醉。实验过程中大鼠的体温维持到39℃左右。

1.2.2 实验过程 1)水囊放置。a.空肠水囊放置:大鼠仰卧,腹正中线切口,在幽门下20 cm的空肠处,做一与血管走向平行的小口,将水囊放到切口上游约1.5 cm 处,将切口用缝合线做荷包缝合,水囊放置完,缝合腹正中线切口。b.远端结肠水囊放置:从肛门插入水囊,深度达到肛门上5~6 cm,用医用胶布将PE管固定到尾巴上。2)压力调节:将约0.1 mL的纯净水注入空肠内的水囊,至水囊内的基础压力为100 cmH2O,结肠内水囊的压力调节同空肠。水囊压力调整后,大鼠休整30~60 min,以肠运动信号平稳为度。3)针刺操作:曲池穴(LI11)定位于桡骨近端肘关节外侧前方的凹陷处,直刺4 mm;天枢穴(ST25)定位于相当于脐中旁开5 mm,直刺5mm[7];上臣虚(ST37)定位于大鼠后肢足三里向下约5 mm 处,直刺5 mm;大肠俞(BL25)定位于在腰部,当第4 腰椎棘突下,旁开5 mm,直刺4 mm[8]。组穴取曲池+上巨虚、天枢+大肠俞、曲池+大肠俞、曲池+天枢、大肠俞+上巨虚、天枢+上巨虚。大鼠取右侧卧位,取左侧的穴位,穴区备毛,用记号笔标记腧穴的位置,将针灸针刺入腧穴内。手动行针,平补平泻捻转行针60 s,频率约2 Hz。组穴采取双手行针。随机选取上述单穴和组穴,当前一次行针刺效应消失肠运动恢复到针前值时,再进行其他穴位或组穴的针刺。

2 数据处理

对肠运动分析的指标为收缩波的频率(次/min)和收缩波的平均波幅(cmH2O);运用Chart7 软件将图形转化为数据。针刺前60 s 肠运动的基础值设为100,将针刺后60s的值与针刺基础值相比,即针后值=(针后数值÷针前数值)×100%。使用SPSS Statistics 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配对t 检验,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

3 实验结果

实验中16只大鼠同步记录到空肠和远端结肠的运动,针刺上述单穴及其组穴的作用结果如下。

3.1 针刺对空肠运动的调节作用

3.1.1 针刺单穴对空肠运动的调节作用 与针刺前的基础值相比,针刺上巨虚使空肠运动的波幅增加到(121.81±6.08)%(P=0.003)。针刺曲池使空肠波幅增加到基础值的(109.66±3.31)%(P=0.011;n=16,如图1所示,下同)。针刺天枢使空肠运动的波幅降低到基础值的(59.34±6.84)%(P=0.000)。针刺大肠俞对空肠运动的波幅(P=0.817)没有明显改变。对于空肠运动的波幅和频率两个指标,针刺曲池、上巨虚、天枢、及大肠俞对空肠运动的影响以波幅改变为主。可见,针刺曲池、上巨虚对空肠运动均有促进作用,针刺天枢抑制了空肠的运动,针刺大肠俞对空肠的运动无明显的影响。

图1 针刺曲池、上巨虚、天枢、大肠俞对空肠运动的作用(n=16)

3.1.2 针刺组穴对空肠运动的作用 与针刺前的基础值相比,针刺曲池+上巨虚使空肠运动的波幅增加到(122.42±7.51)%(P=0.009;n=16,如图2所示,下同)。与针刺曲池的作用相比,针刺曲池+上巨虚使空肠的波幅增加12.75%(P=0.143),与上巨虚的作用相比波幅仅增加0.610%(P=0.944)。针刺曲池+上巨虚对空肠的运动并未出现明显的协同作用。针刺天枢+曲池使空肠运动的波幅降低到基础值的(62.06±5.43)%(P=0.000)。与曲池相比,针刺天枢+曲池使空肠运波幅下降了(47.61±8.66)% (P=0.000);与天枢相比空肠运动的波幅升仅高了2.71%(P=0.754)。针刺天枢+上巨虚,空肠运动的波幅减少到基础值的(64.27±4.04)%(P=0.000)。与上巨虚的作用相比,针刺天枢+上巨虚使空肠运动的波幅降了(57.54±8.66)%(P=0.000);与天枢相比,波幅仅增加了(4.93±8.14)%(P=0.570)。针刺天枢+大肠俞,空肠运动的波幅下降到基础值的(62.35±6.86)%(P=0.000)。与大肠俞相比,针刺天枢+大肠俞使空运动波幅下 降了(36.15±8.665)(P=0.000);与天枢相比,运动波幅仅升高(3.01±8.66)%(P=0.728)。可见,针刺曲池+上巨虚对空肠运动的影响与单穴作用方向一致,但未出现明显的协同作用。具有促进空肠运动效应的曲池、上巨虚与抑制效应的天枢组配,组穴的作用以天枢的抑制效应为主,表现为天枢的优势效应,并未出现明显的拮抗作用。

图2 针刺组穴对空肠运动的作用(n=16)

3.2 针刺曲池、上巨虚、天枢和大肠俞对远端结肠运动的作用

3.2.1 针刺单穴对远端结肠运动的作用 与针刺前基础值相比,针刺曲池使远端结肠运动的波幅增加到(123.51±5.91)%(P=0.002,n=16,见图3,下同)。针刺上巨虚使结肠运动的频率升高到基础值的(149.87±18.77)% (P=0.018),运动波幅增加到(127.45±5.69)%(P=0.000)。针刺天枢,远端结肠的运动频率增加到基础值的(134.10±11.31)%(P=0.009),运动波幅升高到(122.37±9.23)% (P=0.029)。针刺大肠俞,远端结肠的运动频率增加至基础值的(135.78±15.20)%(P=0.038),运动波幅升高到(130.59±7.72)%(P=0.029)。针刺曲池、上巨虚、天枢和大肠俞对远端结肠的运动均有促进作用。

图3 针刺曲池、上巨虚、天枢、大肠俞对远端结肠运动的作用(n=16)

3.2.2 针刺组穴对远端结肠运动的作用 与针刺前的基础值相比,针刺曲池+上巨虚使结肠的运动频率增加到(129.61±29.16)%(P=0.032),运动波幅增加到(166.35±11.54)%(P=0.000,n=16,如图4所示,下同)。与曲池相比,针刺曲池+上巨虚使结肠运动频率上升了(56.99±26.05)%(P=0.030),波幅升高了(42.84±12.96)%(P=0.001);与上巨虚相比,频率升高了(19.73±25.64)%(P=0.443),波幅增加(38.90±12.75)%(P=0.003)。针刺曲池+上巨虚对远端结肠的促进作用大于各单穴的作用,针刺曲池+上巨虚对空肠运动表现为协同作用,但小于单穴的作用之和。与针刺前的基础值相比,针刺曲池+天枢使远端结肠的运动频率增加为(147.44±22.09)%(P=0.050),运动波幅增加至(136.19±8.95)%(P=0.001)。与曲池相比,该组穴使远端结肠的运动频率增加了(34.83±26.05)%(P=0.184),波幅提高了(12.68±12.96)%(P=0.330);与天枢相比,该组穴使远端结肠的运动频率增加了(13.34±26.05)%(P=0.609),波幅增加(13.81±12.96)%(P=0.288)。针刺曲池+天枢对远端结肠的运动有促进作用,但没有出现协同作用。针刺大肠俞+上巨虚使远端结肠运动的波幅提高到基础值的(146.22±11.83)%(P=0.002)。与大肠俞相比,该组穴使远端结肠的运动波幅增加(15.64±13.74)%(P=0.257);与上巨虚相比,该组穴使远端结肠的运动波幅的作用增加了(18.78±12.75)%(P=0.143)。针刺大肠俞+上巨虚促进了远端结肠的运动,配穴没有明显的协同作用。针刺曲池+大肠俞使远端结肠运动的波幅提高到基础值的(134.45±10.68)%(P=0.007)。与曲池的作用相比,针刺该组穴使结肠的运动波幅增大了(10.94±13.45)%(P=0.418);与大肠俞的作用作比。该组穴使远端结肠运动的波幅仅增加(3.86±14.21)%(P=0.786)。针刺曲池+大肠俞的对运动结肠运动表现为促进作用,未出现明显的协同效应。

图4 针刺组合对远端结肠运动的作用(n=16)

针刺天枢+上巨虚、天枢+大肠俞对远端结肠运动的波幅影响不大。针刺大肠俞+天枢、大肠俞+曲池、大肠俞+上巨虚对远端结肠的运动频率影响不大。

4 讨论

针刺疗效受选穴、刺激手法及刺激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选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各个腧穴的作用途径和主治功效各不相同,多个腧穴组合使用产生增效、减效或无效,增效的作用称为“协同作用”,减效的作用称为“拮抗作用”[9-10]

4.1 针刺曲池、上巨虚、天枢、大肠俞及其组穴对空肠运动的作用 支配空肠运动的交感神经元分布在T9~T10,副交感神经元分布在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11],曲池穴区的躯体传入信号投射到C6~C7[12],天枢穴区的躯体传入信号投射到T9~T11[13],大肠俞穴区的躯体传入信号主要投射到L3,上巨虚穴的躯体传入信号多投射到L4~L5[14]。内脏器官与异节段神经支配区域经穴形成一个可能通过副交感神经通路发挥针刺效应,这种集合了异神经节段的调节结构,称为“功能性集元”[15]。实验结果显示,针刺曲池、上巨虚对空肠运动均有兴奋作用,这是因为支配曲池、上巨虚的神经节段与支配空肠的神经节段为异节段,相对于空肠,曲池和上巨虚为集元穴,针刺集元穴的信息通过传入神经通路达到脊髓上中枢,并激活了支配空肠的副交感神经系统,进而促进了空肠的运动[5,6,16]。针刺曲池+上巨虚促进了空肠的运动,但以上巨虚的作用为主,集元穴曲池、上巨虚组合使用对空肠运动未必出现明显的协同作用。腧穴与相同节段神经支配的内脏器官(如天枢和空肠)在交感神经控制组成一个功能相对紧密联系的单元结构,称之为功能性单元[15]。针刺天枢对空肠表现为抑制作用,这是因为天枢穴区躯体信号传入的神经节段与支配空肠的神经节段属于相同节段,针刺天枢激活了交感神经,进而可抑制空肠的运动[5-6,16]。天枢+曲池、天枢+上巨虚、天枢+大肠俞对空肠运动有抑制作用,天枢与上述三穴的组合以天枢的作用为主,并未有明显的拮抗作用,这表明天枢对空肠有优势调节作用。说明单元穴和集元配合使用,对于空肠的运动表现为单元穴的优势调节效应。功能性单元穴(局部取穴)是临床上常用的取穴方法,疼痛常选取局部的阿是穴,周围性神经麻痹的治疗中局部疗效明显优于循经远部取穴,且疗程短[17]。

曲池+大肠俞、上巨虚+大肠俞对空肠无明显的激活作用。说明对空肠运动无作用的大肠俞与有兴奋作用的腧穴配伍,影响了兴奋性腧穴作用的发挥,在此大肠俞对空肠的的无效调节也发挥了优势调节作用。

4.2 曲池、上巨虚、大肠俞、天枢及其组穴对远端结肠运动的作用 支配大鼠远端结肠的运动神经元多数集中在L1-2和S1[18]。曲池、上巨虚、天枢、大肠俞相对于远端结肠为集元穴,从实验的结果来看,针刺曲池、上巨虚、大肠俞、天枢对远端结肠的运动均有促进作用,这是由于针刺这些集元穴的信息通过传入神经通路传达脊髓的骶副交感神经核,激活了支配远端结肠的骶副交感神经,进而促进了远端结肠的运动。曲池+上巨虚对加快了远端结肠运动频率,提高了运动的波幅,与单穴的作用相比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该组穴的作用表现为协同作用,小于单穴的作用之和。针刺大肠俞+上巨虚、大肠俞+曲池增加了远端结肠运动的波幅,但未出现明显的协同作用,对运动的频率没有影响,表明大肠俞与其他穴位的配伍对远端结肠运动频率的兴奋作用被削减。针刺天枢+上巨虚、天枢+大肠俞对远端结肠运动的波幅的没有影响,天枢、上巨虚、大肠俞单穴的作用效果在穴位组合作用被大肠俞削弱。针天枢+上巨虚、天枢+大肠俞、曲池+天枢对远端结肠的运动均未出现协同效应。在生理状态先针刺集元穴组穴多数并未出现明显的协同效应。

综上所述,针刺曲池、上巨虚、天枢、大肠俞对空肠、结肠的调节作用是不一样的,单元穴天枢为抑制效应,集元穴位为促进作用。穴位之间的组合作用不是单穴作用的简单相加,说明穴位组合并非取穴越多越好。对于空肠运动,单元穴和集元穴组合穴位组合使用未出现明显的协同或拮抗作用,在有单元穴的配伍中,其效应存在节段性的优势调节,表现为单元穴的效应。对于远端结肠运动,集元配穴(曲池+上巨虚)有协同作用,与大肠俞有关的配穴对于运动频率调节有拮抗作用,在节段相近的配伍中,与天枢有关的配穴对于运动幅度调节有相互拮抗作用。个别穴位(如大肠俞)单穴效应优于组穴。从本次的实验结果来看,针刺单穴和组穴的作用比较复杂,不是“双向性”可以概括得了的。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单穴的作用特性和组穴的作用规律,选取协同作用的配伍,避免拮抗作用的配伍,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本次实验观察的重点是针刺对肠运动影响的即时效应,这种效应以神经系统的反射性调节为主,由于针刺的作用机制涉及内分泌、免疫等多个途径和作用靶点,单穴的作用及配穴的长效性调节有待进一步研究。

[1]梁繁荣.针刺穴位组学战略目标与政策建议[J].科学中国人,2010(5):52-54.

[2]王灵,彭楚湘.腧穴配伍的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的研究概况[J].中医药导报,2005,11(7):92-94.

[3]柯美,云周吕.神经胃肠病学与动力临床与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43-145.

[4]Noguchi E.Acupuncture regulates gut motility and secretion via nerve reflexes[J].Auton Neurosci,2010,156(1-2):15-18.

[5]Li Y Q,Zhu B,Rong P J,et al.Neural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modulated gastric motility[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7,13(5):709-716.

[6]Li Y Q,Zhu B,Rong P J,et al.Effective regularity in modulation on gastric motility induced by different acupoint stimulation[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6,12(47):7642-7648.

[7]华兴邦,周浩良.大鼠穴位图谱的研制[J].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1991,3(1):1-5.

[8]陈楚淘,严杰,田浩梅,等.电针天枢配大肠俞、天枢配上巨虚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血清NO、MDA 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医药导报,2008,14(12):1-3.

[9]李学惠,高忻洙,胡玲.“内关”“神门”“心俞”间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12):819-821.

[10]王琴玉,高忻洙,胡玲.关于腧穴间作用协同与拮抗的思考[J].中国针灸,2001,21(9):537-539.

[11]朱兵.针灸的科学基础[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380-381.

[12]王金金,李莎莎,蒋培伟,等.十二经脉四肢远端穴位与脊髓神经节段支配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6):1272-1273.

[13]张玉翠,于隽,孟庆玲,等.电针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大鼠胃运动异常模型胃内压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11):65-68.

[14]李瑞午,李翠红,汪智民.足三里穴区不同层次感觉和运动神经元的节段性分布研究[J].中国针灸,2000,20(3):33-35.

[15]朱兵.针刺对功能性肠病的双向调节效应及其机制[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ad13414ef7ec4afe04a1dfdf.html,2011-06-30.

[16]Sato A,Sato Y,Suzuki A,et al.Neural mechanisms of the reflex inhibition and excitation of gastric motility elicited by acupuncture-like stimulation in anesthetized rats[J].Neurosci Res,1993,18(1):53-62.

[17]何希俊,谭吉林,李国辉.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对比研究[J].新中医,2006,38(6):58-59.

[18]B Tarakçi C V.The location of extrinsic afferent and efferent neurons innervating the stomach and colon in rat[J].Turk J Vet Anim Sci,1999,23:158-158.

猜你喜欢
上巨虚天枢曲池
老师没让坐,就一直站着聊天
枳实消痞汤口服联合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针刺治疗胃癌术后胃轻瘫的临床观察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Qi-acupuncture Therapy of TCM on Portal Hypertension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基于《针灸大成》的曲池穴穴位本意及临床应用探微
尊敬
尊 敬
长寿名穴保健康
有“艾”更健康(三十九)
——用艾灸防治便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