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崭
又地震了,为伤亡数字不断刷新而悲伤的我们,也被各种术语晃花了眼,震级、烈度、本地区设防烈度……这都是什么?当然,平凡如我们,更关心的是,我家到底能抗住几级地震,安全吗?
震级是因,烈度是果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科普书给出的数字会让你出一身冷汗,但更可怕的还在后面,“主要对人类产生影响的地震,是震源深度在60公里范围内的浅源地震,占地震总数的72.5%,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总释放能量的85%。”
换句话说,除非你能搬到国际空间站常住,否则,地震和你不见不散。
不过,万幸的是,据统计,每年发生的大部分地震在5级以下,而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每年约发生1000次,震级在7级以上、震中烈度在9度以上的大地震每年大约发生10次——多数发生在海洋里。
每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代表地球能量释放了多少,而体现地震威力的,是烈度。如果说,震级描述的是因,那么烈度讲的就是果。受距离等因素影响,同一场地震在不同地区烈度不同。
根据1980年重新编订的《中国地震烈度表》,烈度1度,人体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4度,室内大多数人有感,悬挂物比如灯会有摆动;7度,房屋轻微损坏,地表会出现裂缝;9度,也就是雅安地震震中估计烈度,会造成房屋大面积损坏,铁轨弯曲;11度,汶川地震和唐山地震震中烈度,会造成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而烈度最高级12度,造成的后果是,山川易景——大部分山脉就是在这样的地震中形成的。
石家庄地震风险最高?
作为中国人,你对地震的记忆或许更加深刻。
中国的陆地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5,但陆地地震却占到了全球陆地地震的1/3。20世纪的100年里,全球共发生3次8.6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其中两次发生在中国;全球发生的两次导致20万人死亡的强烈地震也都发生在中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造成23万多人死亡;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而在5年前的汶川地震中,遇难和失踪人数超过8.7万人。
中国多地震,于是有专家做出了《中国城市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价》,根据城市的地质环境、人口、GDP、抗震能力等,给全国30个省级市一次地震风险度指数排名。其中,石家庄令人意外地以0.35排名第一(最高值为1),合肥、海口名列二三。
这份排名受到了极大质疑,比如石家庄排名首位,而排在后6位的广州、武汉、天津、北京、重庆、上海,都是“核心城市”。
“最起码这是一种提醒,”但你心中还是有些嘀咕,“我家住着安全不?”
抗震从房子抓起
中国对建筑物抗震标准最直观的数据规定是抗震设防烈度,即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大部分城市抗震设防烈度都在6度以上。
比如,北京设防等级为8度,意味着当地震烈度为8度时,房屋不会出现损坏;烈度为9度时,房屋可出现损坏,但可修复;烈度超过9度时,尽量保证房屋不倒塌或不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概括起来说就是,能够实现“小震不坏,中震能修,大震不倒”。此外,建筑物抗震标准还会随着实际情况不断提高——2010年,包括雅安在内,四川、陕西和甘肃的70个城镇调高了抗震设防等级。
更直接的抗震决定因素,是建筑结构形式。大多数中国老房子采用的是砖混结构,而高层建筑则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灌组成骨架,再用轻质板材作隔墙,分户装配而成框架结构。相比日本抗震房采用的钢结構,这两种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让人有些心神不宁。
日本同样是多地震的国家,所以日本人在建筑物设计上极尽心思。房屋倒塌少,才能减少人员死伤。
日本的建筑物首先是选材讲究。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证明砖结构房屋不抗震,从那以后,砖结构建筑在日本几乎不再被使用。现在日本房屋流行钢结构,由于钢材料的匀质性和韧性好,可有较大变形,能很好地承受动力荷载,具有很好的抗震能力。
设计上日本也有独到之处。普通民宅采用箱体设计——地震发生时,房屋整体翻滚,不至于损毁。同时,屋顶多采用铁板材料,使得建筑物质量比使用瓦片屋顶要轻许多。此外,房间门、窗开口的幅度较小,增加了房间抗震性。专业技术人员还会定期对民房进行抗震加固等级评定,政府会酌情给予居民适当的补贴鼓励。
为了抵御地震的破坏,日本的高层建筑还普遍采用了一种地基地震隔绝技术,在建筑的底部安装弹性橡胶垫,或者摩擦滑动承重座缓冲装置来抵抗地震。6级以上的地震发生时,这种保护装置能使建筑物的受力减少一半。
“这才是抗震房啊。”你是不是在心里不无羡慕地这样想?
(摘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