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浒
一碗爱心面
早上6点,熊丽君准时起床,如果不起床,当天的生意就耽搁了。自从2005年和丈夫廖琦在将军街14号开了一家小面馆,这个面馆就成为家中全部的生活来源,面馆一天不营业,就等于少了百八十块钱的收入。
6点40分,熊丽君准时从家里出发,骑上电瓶车前往面馆。入冬之后,她会在骑车时反穿一件外衣,用来阻挡日益凛冽的寒风。
平常这个时候,她会在心里给当天要做的事情安排一个顺序,但自从2012年10月31日她的小面馆见报之后,每天的生活已经被热心的人们改变,除了卖面和照顾儿子廖春磊之外,她也不是很清楚每天会发生些什么事情。但有一点她很肯定,所有的这些改变,都意味着儿子活下去的希望越来越大了。
现在熊丽君的面馆被媒体称作励志面馆或者爱心面馆,虽然面馆外依然没有任何招牌。面馆的一角放置了某网站赠送的留言板,上面贴满了爱心人士留下的祝福。一家全国连锁的超市承诺,在一个月内,熊丽君的面馆需要多少面,他们就免费提供多少面。
10月31日那天,营业额翻了一番;11月1日,总共收到2000元捐款和面钱;11月2日,涨到6000元;11月3日,11000元……连续10多天,人们都以吃面付费的方式进行捐助,而每天收到的面钱从来都没有少于5000元。
熊丽君把每天所得的钱,都打入了儿子医院的账户,这样,至少儿子一两个疗程的医疗费用有保障了。
不幸的家庭
将军街距离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不到1公里,熊丽君就出生在这里,高中毕业后进入成都蜀锦厂工作,后与在五冶机电厂工作的工人廖琦结婚。儿子出生后,她放弃了工作。1990年,廖琦也被单位以2万元买断工龄。
这之后,夫妻俩再也没有找到固定的工作。直到2005年,他们盘下将军街14号的两间铺面房,开了一家面馆。儿子也在这里帮忙。面馆一天的收入不到300元,除去成本、房租和水电费,利润不足百元,熊丽君一家3口就靠这点儿微薄的收入生活。
虽然清苦,但一家人很和睦。2008年底,夫妻倆将房子抵押给银行,贷款10万元给儿子廖春磊做点儿小生意。然而,贷款刚拿到手,廖琦却被诊断出患有扁桃体鳞癌, 10万元在癌症面前显得万分无力,2010年9月,钱花光了,丈夫也去世了。
剩下熊丽君和儿子相依为命,还要归还银行的贷款。家人无力帮助这对母子,只有他们自己相互安慰和鼓励,还有一个面馆,至少也是一个希望。然而厄运总是不肯放过这个可怜的家庭,2012年正月刚过,廖春磊又被诊断出患有恶性口腔骨肉瘤。
4月3日,用东拼西凑来的3万元钱,廖春磊动了手术,下颌骨的一部分被取了下来。手术结束后,廖春磊自己感觉非常良好,医生也说,只要两三年内不复发就没事。但不到半年,廖春磊病情复发,而且更加严重。
对于熊丽君,最痛苦的不是有可能会失去这个儿子,而是明明有更好的医疗条件,却无法让儿子用上。廖春磊的病情复发后,熊丽君没有将儿子送到他第一次手术的华西医院,而是送到了离家较近的四川红十字肿瘤医院。因为同样的治疗,在华西医院一个疗程需要10万元,而在红十字肿瘤医院只需3万。
被放大的面馆
面馆的工作很辛苦,但熊丽君已经舍不得让儿子做任何事情。每天烧肉、炒菜、煮面、跑堂、收钱,她都是一个人做完,在逼仄的桌椅间,体胖的她走路时已经需要用手扶一下腰了。亲朋的接济已经告罄,在熊丽君几乎陷入绝境时,廖春磊的同学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10月22日凌晨,廖春磊的同学蒋瑜把他的不幸遭遇发到微博上,并“@”了不少好友。她在微博上留下熊丽君的电话,希望有爱心人士能帮帮这对母子。紧接着,另一位同学找到网站的朋友,帮着在网上发布消息。从10月22日到30日,他们母子的遭遇在微博上迅速传播,并引起成都媒体的注意,最终变成一次温暖与爱心的救助行动。
从下午4点到晚上7点,熊丽君的面馆一直人来人往,捐款多的人会把钱放在信封里,并附上信或小纸条。其他来吃面的人,一般都在碗下压上50元或100元。有的父母会带子女来,吃完后,多给一倍的面钱,让孩子交给熊丽君,并祝福她的儿子早日康复。也有电视媒体邀请熊丽君上节目,好让她在节目上接受大家的慰问和捐助。熊丽君在所有场合都不断重复感谢,感谢所有为她和儿子献爱心的人。她给正在输液的儿子发了一条短信,说:“儿子,你的命现在不属于你自己了,属于所有帮助你的人,你一定要对得起他们。”
晚上7点,熊丽君拦住还要往里走的客人,轻声对大家说:“我必须关门了,要回家照顾儿子。”
照顾儿子睡着后,熊丽君才能安心洗漱上床,关灯时基本已是凌晨。夜里她会被儿子因疼痛而发出的轻声呻吟惊醒,但能听到声音她反而会觉得踏实,因为儿子还在,希望还在。
(摘自《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