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庆伟 王 坤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导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纲领性文件的出台,对高等职业院校进一步加快推进校企合作步伐,创新合作模式和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以及校企合作共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等方面指明了方向,尤其指出了要“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教学改革。”[1]但高职院校的专业学习与企业的真实岗位工作环境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因此,要有效提升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势必需要找到拉近院校与企业距离的桥梁和纽带。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办学模式的新思路,将企业引入院校,拓展校内实训环节,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即是一种有效途径。
由于院校学习和在现实社会中的学习存在本质的差别,“计算机教学车间”即是基于情境学习理论而形成,强调教学应给学生提供近似现实情境的学习任务。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总是处于特定的环境背景中,在情境浸润下进行主动的意义构建,同时与态度、信念等非智力因素有着天然的联系[2]。“计算机教学车间”是将“计算机教学”和“企业车间”的内涵合并延伸、应用于“校中厂”模式下实训基地中,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①真实的教学环境。按照计算机企业生产车间布局和布置教学车间的环境,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教学,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②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校企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方案和授课模式,因材施教,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通过激发想象、探讨问题、技术示范、纠错指导等环节开展实践教学过程培养。③校企双赢的合作运行模式。利用教学车间这一平台,开展教学、生产、学习、竞赛和技术研发等任务,形成“教、产、学、赛、研”五维一体的运行模式,院校、企业、学生和教师共享“计算机教学车间”资源,实现多方主体利益最大化。
“计算机教学车间”是在与信息技术相关企业之间极为贴近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在运行过程中,必须明确以教学为主、校企合作发挥生产、技术服务等多样化功能,从而在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同时,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计算机教学车间”的功能,夯实教学车间的建设工作。
健全“校中厂”模式下的“计算机教学车间”管理制度是确保其良好运行的基础。“计算机教学车间”在满足院校正常的实践教学需求外,还应向学生开放,实现课内日常教学、课外开放学习的机制。同时,以院校为主体,企业参与管理的模式,在教学、生产、技术服务等环节确保“计算机车间的”运行正常。
“计算机教学车间”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是教师队伍建设。我院通过实施师资建设规划,一是通过努力提升学院实训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和实践操作技能,二是引进和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建设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师资队伍,以更好地满足实践教学和开放管理的高标准要求。
提供贴近企业的真实职业工作环境的实训条件是在该模式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我院“计算机教学车间”在建设时,尽可能再现生产过程,有利于学生对“职业工作过程”知识的整体把握,有利于全面完整地实施任务教学、项目教学,实现仿真生产车间,以项目教学的引入更好地实现工学结合。
“计算机教学车间”运行以项目教学实现知识技能有机结合,采取引入工作任务或工程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如我院图形图像处理专业的计算机平面设计制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计算机硬件装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电子器件装配等教学产品),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于任务或项目中,学生通过在“计算机教学车间”环境中的实践工作,使设计的正确性和方案的可行性得以证实,使学生逐步理解整个专业的内涵。
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是体现高职教育的“高”之所在,通过构建强化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育人环节,培养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深化和拓展,对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和分析,能突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适应将来走向企业的多变化需求,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拓展其创造性思维。
校企合作机制下的教学模式就是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上,建立真实或模拟的生产工作环境,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同时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有效地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模式,将技能实践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全程构建素质、知识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3]。我院“校中厂”模式下“计算机教学车间”教学模式实现了四个融合:一是教室和车间融合,教室既是理论课堂,又是实习操作车间;二是学习和工作的行为融合,一方面通过劳动行为为工厂或企业创造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劳动过程获取技能知识和动作技能;三是学生和员工的身份融合,作为学生,以学习知识和提升技能为出发点,作为员工,即遵照企业规章制度,协调团队合作,提高生产率为目的;四是教学和生产的过程融合,一个是在生产背景下的教学过程,另一个是依托教学的生产过程,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强化过程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校企共同发展出人才又出产品的深度合作。
“校中厂”合作模式下实训基地的教学设计是高职院校比较难以处理的课题。难在教学与项目实施的结合点上,难在企业重视项目的经济效益与学院重视人才培养教学环节的不一致性上[4]。
“计算机教学车间”作为我院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一种创新模式,坚持在承担真实工程项目任务中全面落实教学计划,通过项目实施过程全面规划设计教学内容,将项目实施过程的分项工程任务与学生岗位技能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科学和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程序。整体设计思路为:①分析工程项目实施过程,提炼工作项目。②分析真实工程项目结构,开发教学项目。③分析真实工程项目内容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学生在“计算机教学车间”的学习形式从传统的课堂学习转变成工作。学生面对一个实践性、开放性的真实工作任务,要经历“项目引入→项目分析→项目实践→项目展示与讨论→项目提交→项目评价”的项目实施过程。以“**酒店标志设计”工程为例,说明教学项目的教学组织模式(见表1)。
(1)“计算机教学车间”是增强校企合作的有效切入点
学院基于信息技术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引进多家企业入校,提供场地,通过共建专业实训室,组合专业实训室构建“计算机教学车间”。实现企业与学院合作的双赢,在长期稳定的人力资源的保障供给下,减少了硬件条件的投资,降低了工程项目的成本;将工程项目运用于教学过程,增加了专业教学队伍中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实训教师数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机制,解决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难点问题。
表1 “**酒店标志设计”工程教学项目的教学组织模式
(2)“计算机教学车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支撑点
“计算机教学车间”以教学和人才培养为主线,使学生在既是学习也是工作的双属性学习场所进行学习。学生在工作站既是技术的学习者,也是技术的应用者,从而拓展了学校教学的空间和学生学习的空间。学生在贴近真实工作环境的“计算机教学车间”学习期间,其身份是企业的“员工”,在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受企业运行过程中的文化熏陶下,一切都要以企业员工标准要求自己,打破了过去培养学生的单一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3)“计算机教学车间”是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手段
通过“校中厂”模式下“计算机教学车间”的实践平台,将行业、企业、专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聘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和培养院校专业技术过硬的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聘任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专业教师轮岗“计算机教学车间”,参与项目的设计与实施,逐步形成优秀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导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 号.
[2]李国桢.高职学院教学车间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6).
[3]谢文明.校企合作机制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17).
[4]冯美宇.校企共建校中厂“工作站”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