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自然地理实验方案的设计

2013-07-05 01:15江苏省江阴长泾中学214411
地理教学 2013年14期
关键词:器具实验教师

江苏省江阴长泾中学(214411) 张 蕾 陈 晓

一、演示类实验方案设计案例

在高中自然地理实验教学时,根据演示主体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演示实验。根据演示手段的不同,教师演示实验又可分为教师实物演示和计算机模拟演示两类。

(1)教师实物演示实验

教师实物演示实验是指在上课时,配合讲授和谈话,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学生,或者由教师向学生作示范性动作,向学生提供感性经验或用来说明、印证所传授的知识。通过实物演示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认识,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

案例1 季风的形成实验

实验名称:演示季风的形成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目标:

(1)通过实验理解冬夏季风形成的原因。

(2)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科学的情感。

实验器材:卫生香两根、一只 1000 瓦的电炉、一面盆冰块

实验步骤:

(1)关闭门窗,点燃两根卫生香,使卫生香的烟垂直向上,不受室外气流的影响。

(2)在卫生香的等距离左右两侧分别放一只 1000瓦的电炉、一面盆冰块。

(3)将电炉通电 5 分钟后,让学生观察卫生香烟的飘动方向。

(4)将电炉和冰块交换位置,观察烟的飘移方向。

实验思考:说出你两次看到的烟飘动的方向有什么不同,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在设计演示类实验方案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实验设备的大小、教室的光线、学生的观察视角等,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在演示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的目的性和思考问题的针对性,以保证实验的有效性。

(2)教师计算机模拟演示实验

对于一些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和过程,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大气运动、水循环、洋流、地壳运动等,由于所跨时间和空间远远超过学生的感知范围,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困难。对于这些难点可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flash动画将地理现象或地理过程模拟出来,实现虚实、远近、快慢的转换,给学生立体、直观的视图信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观察,从而化难为简,突破难点。

案例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实验名称: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

实验类型:计算机模拟实验

实验目标:

(1)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2)观察太阳直射点北移时,北半球昼夜变化状况。

(3)观察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

图1 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计算机模拟演示实验教学,需要地理教师具备实验资源的搜集、处理能力,有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处理技能,能设计出科学、直观的演示实验。在进行计算机模拟实验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模拟实验的原理、模拟动画简介以及观察要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去观察。

(3)学生演示实验

学生演示实验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步骤进行的实验。在学生演示实验时,教师可根据实验器具的数量进行分组演示,组内人员明确分工。

案例3 地转偏向力实验

实验名称:地转偏向力实验

实验类型:学生演示实验

实验器材:雨伞一把、黑墨水一瓶、“尖叫”饮料瓶一个

实验目标:

(1)了解地转偏向力产生的原因,掌握地转偏向力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偏转的规律。

(2)培养学生的演示技能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实验步骤:

(1)把黑墨水倒进“尖叫”饮料瓶。

(2)一个同学撑开雨伞,蹲下来,逆时针转动雨伞,模拟北半球的地球自转。

(3)另外一位同学把饮料瓶里的黑墨水从伞顶往下倒。

实验思考:观察黑墨水的流动轨迹,思考有什么规律?如果顺时针转动雨伞,黑墨水的流动轨迹会发生什么变化?

图2 演示地转偏向力的实验

在学生演示实验前,教师要对演示者进行明确的分工,并提出演示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步骤尽可能地独立操作,当实验出现偏差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找出原因, 必要时教师可做示范。

二、制作类实验方案设计

地理制作类实验一般是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后开展的。要保证制作成果的科学性,学生在实验开展前必须掌握准确科学的地理知识,明确实验的基本原理,脑中有宏观的地理模型,这样才能选取恰当的实验器材,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步骤,从而顺利地将静态、抽象的地理知识经过动手制作转变成直观、形象的地理模型。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相互促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案例4 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实验名称: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实验类型:制作类实验

实验器材:一个地球仪、透明胶带、硬纸条、黑水笔

制作要求:

(1)制作北半球的三个环流圈,每个环流圈各用3~4个纸条做成环流圈模式。

(2)在纸条上用箭头画出上升气流、下沉气流、高空气流、近地面气流。

实验思考:

(1)观察制作的三圈环流模型,描述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东北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的形成原因。

图3 制作三圈环流实验

三、实践类实验方案设计

地理实践类实验与演示类实验和制作类实验相比,更能体现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包括地理观察、地理观测、地理调查等。我校为促进地理新课程改革,于2006年建设了地理园和天文台。地理园包括世界地形模型图和中国地形模型图、河流堆积地貌模型、喀斯特地貌模型、冰川地貌模型、火山、断块山及褶皱山模型、地壳内部圈层模型等,教师可利用课后时间带领学生观察这些模型,以获得感性、直观的地理知识。

由于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紧,因此在开展地理观测和调查前,教师要精选观测主题,以一学期为单位,地理观测或调查安排2—3次,也可根据学校情况适当增加。在地理观测前,要做好充足的观测准备,设计好合理的观测步骤,并且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分组和分工。

案例5 “立竿见影”法观测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实验名称:测量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实验类型:实践类地理实验

实验目的:

(1)掌握太阳高度、区时、地方时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地理仪器使用、地理统计、地理计算、地理观察的技能。

(3)学会地理实验的方法。

(4)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观测器材:

长度为1至2米的直杆一根、卷尺一把、石英表或电子表一块、三角函数表一本和量角器一个、罗盘一个、白粉笔一盒。

观测步骤:

(1)在睛天,用罗盘仪在某一开阔的水平地面,测出正北方向。并用白石灰标出在石灰线上选一测点,在定点处竖起一根长度为1米的杆,并与地面垂直。

(2)12月22日北京时间12点开始观测杆影的方位,等到杆影与石灰线重合时,测量影长1.4米,记下北京时间12点04分。

(3)根据杆长和影长组成的三角形,由反三角函数算出:即H=arctg(a/b)=arctg(1/1.4)=35°34′,计算出冬至日本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四、实验方案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1. 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立足校情、学情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地理实验是学习生活中地理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学生联系生活与社会实际的桥梁。在高中自然地理实验方案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例如模拟流水侵蚀作用的实验: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写出观察到的现象。对平原地区、干旱地区和城市学生而言,可以做此实验;但对西南山区、黄土高原等地区学生而言,则没有做的必要。另外在实验方案的设计时,还要充分考虑学校开展地理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等,设计适合本校实情和学生情况的地理实验方案。

2. 实验器材的选择要简易、合理,鼓励自制器具

进行实验教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器具,但是目前大部分学校实验器具缺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考虑自制实验器具,从生活中取材、就地取材、变废为宝,这样不仅易于获得、成本低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中学实验器具缺少的现状。对于自制实验器具,可以是教师自制器具,也可以是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制作实验器具,在“小制作”中体验实验教学的“大收获”。例如,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教学时,教师通过两个杯子、四个纸片做的箭头和一个地球仪,通过自制实验器具的演示,形象、直观的向同学们模拟了两分两至日地球的位置。

图4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实验

3. 重视实验的动态生成,让预设与生成共舞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要从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所谓课堂动态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探究、对话、碰撞的课堂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地理实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状况,因此在实验方案的设计时,教师要充分预设学生的生成,预设学生有价值的生成,从而对实验方案的微调做好准备。例如:学生在演示地转偏向力实验时,有学生提出如果把雨伞翻过来,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雨伞,水流在雨伞内侧流动会怎样?赤道处的地转偏向力实验该怎么演示等问题。对于这些生成,教师在设计方案时要进行充分的预设,让地理实验教学预设与生成共精彩。

猜你喜欢
器具实验教师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室庐几榻器具间 浅谈明清绘画中的器座
试析山东地区所出金银饮食器具
做个怪怪长实验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融资租赁在汽车零部件包装器具领域的应用探索
古代器具灌农田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