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分析——以“极端天气”为例

2013-07-05 01:15:58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530001张红涛张胜前牟兴缘
地理教学 2013年22期
关键词:气候天气设计

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530001) 张红涛 张胜前 牟兴缘

一、案例展示

本文以美国国家地理教育学会网站上,由安娜●米卡(Anna Mika)老师设计的初中地理授课内容“极端天气”的教学设计为例,具体说明了美国地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该案例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教学设计概述,包括教学适用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安排,以及课程目标做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是课程准备,包括教学材料准备、所需的技术和教学空间及分组等。第三部分是课程背景及必备词汇,与天气事件相关短语和背景知识。第四部分是课程目标,详细展现此案例所属的学科属性、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和技能目标。第五部分是对教学设计实施步骤进行细节展示。

Part1:教学设计概述

课程对象 6-8年级年龄 11-14岁课时 30分钟

学生通过利用已有经验知识、一些图片和一个视频,讨论他们所获得的极端天气信息,集体讨论对天气有关的单词和短语,并进行分类和列表。然后他们搜集天气事件发生的必要条件和思考讨论影响极端天气的因素。学生利用天气事件和天气事件组成要素信息,识别天气类型,理解天气和气候之间的相关联系。

Part2:课程准备

教学所用材料 铅笔、笔、纸张所需的技术 因特网网络、投影仪、扬声器、电脑图片、视频播放器物理空间 课堂教室分组 大型组指令

Part3:课程背景及必备词汇

“天气”一词是描述在短时间内大气的状况。“气候”则是在一段较长时间,通常为30年以上描述某一特定地区的天气模式。气候是某一特定区域天气平均状况的模式。通过识别极端天气事件的不同形态,可以帮助了解地球上的天气系统。

关键词 气温、天气、急流、气候、最疯狂的天气词汇空气质量、气压、空气组成、暴雪、气候、沙尘暴、赤道、极端天气、洪水、临界面、冰雹、旋风、飓风、急流、降水、温度、天气

Part4:课程目标

科目与学科 地球科学、气象学学习目标 学生将学会:1.对词汇列表分类和找出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条件;2.描述天气和气候不同的模式教学目的 学以致用教学方法 头脑风暴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技能总结 批判性思维技能、分析、理解

Part5:课程实施

(1)激活学生对地球极端天气已有的知识经验

教师提问:关于地球上的极端天气,你都知道些什么?鼓励学生去描述他们在生活中、电视上、报纸上、网络中或者电影里面所看到的极端天气现象。让学生努力去思考所能想到与天气有关的单词和短语,作为“任务”,每位同学都说出一个相关词语,直到所有同学都提供不出更多的答案。然后让学生对这些词汇,按逻辑类别排序列表,如天气的类型、测量天气的工具,天气的影响等等。

(2)展示极端天气的图片和视频

让学生观察所给出的八幅图片(见图1),然后播放视频“天气101”,请学生口头描述所看到的极端天气事件。

图1 极端天气事件图片

视频内容简介:展现洪水、冰雹、暴风雪、龙卷风、沙尘暴等极端天气频繁地在地球发生,对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指出引起和影响极端天气事件的主要原因:太阳光照、温度差异变化、云层运动状况等等。最后介绍天气预测和天气实况追踪测量工作,展现工作人员是如何获得极端天气的信息资料。

然后问: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如:大气循环,空气质量的差异,冷暖气团交汇和喷射气流等等。问:是什么因素影响极端天气?诱导学生反馈如:太阳(温度)、水(降水),其他大气条件如急流、压力、风、湿度和云等。

(3)让学生完成天气调查工作表

分发给每个学生天气调查工作表,大声朗读调查表指导说明,并重温刚刚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收集和整理天气事件名称和天气事件组成要素,并为每种类型的极端天气进行分类。

表 天气调查表和参考答案

(4)使学生区别天气和气候

提问:什么是气候?气候与天气有何相关?学生可能知道:赤道地区的气候相比远离赤道地区的气候变化小。确保学生了解“天气”这一词,是指大气在短时间内的天气状况。“气候”则为较长时期(通常30年或以上),用来描述某一特定地区的平均天气模式。构建知识生成背景:威斯康星州的夏季,每天天气都可能不同,也会有几天很温暖,记录气温超过100华氏度,但在其他年份气温却不到70华氏度,而冬季气温则变化不大。从美国中西部1895-2006年期间收集的气温数据表明,气温有0.3。F到1.8。F的变暖趋势。构建知识生成:气候则是大气较长时间的一种状态趋势。

(5)非正式学习评估

最后请学生口头描述:1.举例分析天气事件和天气事件组成要素;2.天气和气候之间的区别。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给予非正式评估。

二、教学设计有效分析

1. 重视资源开发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充分,有对教学资料、教学空间和所需技术准备,还有对地理术语背景和地理专业名词的准备。案例重视教学资源开发,从学生现实生活、电影、网络中感受熟悉的天气事件开始,到八幅天气事件图片和国家气象资料“天气101”视频的展现,使得教学主题“极端天气”有效地融入情境教学之中。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受极端天气事件的设计,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讨论,体现了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案例注重对教学资源多角度、多样化、多层次的有效开发,利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得以有效实施。

2. 关注知识习得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注重知识生成的有效性,首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通过讨论自己已知天气的词汇,并将已知词汇进行逻辑分类,为新知识的生成搭建好基础;其次基于集体讨论和头脑风暴,使每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促使对天气事件有新的认识和新的观点;再次在设计区别天气与气候时,运用气象资料,让学生自己总结气温变化对气候的影响,体现知识在学生分析信息中获取,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 关注思维扩展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中对学生思维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即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和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从学生通过头脑风暴、集体讨论等环节获取极端天气的感性认识到对天气事件的名称、状况、组成因素等的归纳总结,体现学生学习思维的无序到有序,发散到求同;从图片和多媒体视频的观看,到“天气事件发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是什么因素影响极端天气”的追问,体现学生学习思维由具体到抽象。要求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思维来分析极端天气事件组成要素和天气与气候的差别。学生思维的有效拓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发展,对学生终身学习也有益处。

4. 凸显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美国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非常注重实用和技能方面的培养,尤其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知识的应用和个性的发展。其思想方法教育、技能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堪称世界一流。在教学设计中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学生对读懂极端天气事件图片、分析和归纳总结图片中地理信息的能力。教学设计中明确学生要思考哪些问题、做哪些工作和完成哪些调查任务,凸显学生在“做”中学习地理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表达、分析和理解天气事件能力,强调对学生地理实用技能培养的有效性。

5. 注重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鼓励和对学生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对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进行回答,体现教学引导者要注重评价及时有效;二是体现了基于教学目标的评价,教学设计中非正式学习评估环节实际上就是教学目标评价。无论是口头表述极端天气事件和天气事件组成要素,还是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都能及时有效地反馈学生学习状况,体现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存在一致性。

三、总结

从安娜●米卡老师的教学设计展示以及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该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以围绕“极端天气”为主题展开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够有效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实现教学设计目标。通过思考和反思,研究认为初中地理教学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教学设计目标的设定要以学习所得知识为生活服务为目的,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关注知识应用于生活的重要,也能更好地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目的是为自己而学。其次,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形态要以多种形态展示在学习情境之中,不仅基于文本、可视化的、动态相关的教学资源,更注重学习内容的丰富、形象。再次,教学设计中注重在讨论中、在“做”中学习相结合的互动模式,并基于解决问题的“任务”设置,才能有效地使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最后,教学设计中要给与学生习得新知识的认可,使学习者有成就感,并为知识有效的迁移应用营造新的学习动机。

[1] http://education.nationalgeographic.com/education/activity/extreme-weather-on-earth/?ar_a=1

[2] 代志鹏. 解读美国中小学地理课程标准 [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7(2): 40-42.

[3] 张胜前. 美国探究性教学模式案例分析 [J]. 地理教学, 2012(22): 31-33, 30.

猜你喜欢
气候天气设计
天气冷了,就容易抑郁吗?
谁是天气之子
盛暑天气,觅得书中一味凉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6:38
Weather(天气)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8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设计秀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17
有种设计叫而专
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6
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