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赵无极,我们需要冷静和客观

2013-07-05 15:25徐子林
读者欣赏 2013年8期
关键词:赵无极表现主义艺术品

文/徐子林

评价赵无极,我们需要冷静和客观

文/徐子林

赵无极这几年很火,其作品在拍卖场上的表现夺人眼球。今年4月,赵无极辞世,华人圈一片追思。但在短短的数月之内,艺术界对赵无极的评价就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论调:一种是无限拔高,把赵无极奉为艺术大师、华人的骄傲;另一种则把赵无极贬为只是用油彩画水墨画的二流画家。

事实上,赵无极既不像艺术市场神化的那般伟大,也不该被贬得一无是处。

赵无极的艺术成就

赵无极于1935年考入杭州艺专,师从林风眠。林风眠中西并举的艺术观念深深地影响了赵无极。1948年,赵无极来到巴黎,很快融入了巴黎艺术家的核心圈子。

在艺术方面,有两个人对赵无极影响甚大,一个是诗人亨利·米修(Heni Michaux,1899-1984),他提醒赵无极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另一个是保罗·克利(Paul Klee,1879-1940),他作品中的象征符号和主观色彩的运用,影响了赵无极长达6年之久。这一时期是赵无极从具象绘画创作逐渐向抽象绘画过渡的阶段。1954年以后,他的画不再有标题,而仅在画布背面标注创作日期。

1957年,赵无极的视野转向美国,受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影响,赵无极开始新一轮的转型和突破。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画家杰克逊·波洛克和威廉·德·库宁在色彩运用、笔触挥洒等方面给了赵无极重大启发。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赵无极借助抽象表现主义的元素,终于摆脱了对保罗·克利的表面模仿,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以黑、赭、褐等色彩为基调,笔触剧烈动荡、充满力度、极富动感,“山脊式”的构图中,隐藏着甲骨文等中国符号。

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赵无极进一步回归中国“传统”绘画,创作出一种似是而非的中国山水风景,用洒、染、滴、擦、扫等方式,反复涂抹稀释的油彩,形成了丰富的色彩和肌理,使画面看起来变化多端、情感充沛。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赵无极的作品越发显得空灵润泽,画面中尖锐的笔触和冲突不复存在,构图也从“聚”走向“散”,故意偏移了中心,创造了一种中空的结构,从而实现从“实”向“虚”的风格变化,暗合了东方文化中天人合一的韵味。

评估赵无极在艺术史中的地位,还是要回到历史场景中去。赵无极抵达巴黎时,正逢法国作为世界艺术中心的地位彻底衰落之时,即使当时巴黎还有晚年的毕加索、阿尔贝托·贾科梅蒂,也无法力挽狂澜。

对于赵无极个人而言,幸或不幸都源自助其走向成功的深厚人脉。他初到巴黎,即和现代主义大师级画家毕加索、米罗、马蒂斯等成为朋友,并且在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的指导下练习人体素描。正是因为和身边的现代主义大师交往甚密,赵无极一生都未能跳出现代主义的局限。

二战以后,世界艺术中心转到纽约,风头正劲的是杰克逊·波洛克、威廉·德·库宁等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艺术观念发生了巨变,审美性不再是艺术家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赵无极艺术风格的形成,恰是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中获得启发,但遗憾的是,触动赵无极的不是促使艺术发生巨变的新观念,而是被新艺术形式坚决抛弃的“审美性、笔触、构图”等现代主义元素。赵无极如获至宝地运用这些过时的元素,结合东方绘画传统,拼凑出一种唯美、诗意的“新现代主义抽象绘画”。这种“表面新,实则旧”的绘画,让沉迷在法兰西现代主义大师光环下的“艺术僵尸粉”眼前一亮,立刻把赵无极尊为“艺术新曙光”。

实际上,在世界艺术史上,赵无极的坐标很尴尬。赵无极没有理由被写进抽象表现主义一章,没有艺术评论家把赵无极视为抽象表现主义代表艺术家。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大本营美国对赵无极知之甚少,而抽象表现主义却是梳理赵无极艺术价值的唯一学术接口。擅长抖机灵的华人发明了一个新名词“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这个在商业文学语境中既华美又充满想象的词汇,实际上没有任何学术参照的内涵。在世界艺术版图中早已变成明日黄花的法国艺术界,欣然接受了这一不知所云的“桂冠”,并授予赵无极法国骑士勋章。

实际上,赵无极可以当之无愧地接受“法国优秀画家”的称谓,他是深受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影响,极具东方绘画神韵,集法兰西浪漫、诗性于一身的华裔法国抽象画家。

赵无极作品的市场价值

从作品的艺术价值、历史地位来看赵无极,他的艺术地位似乎没有达到艺术市场中吹嘘的那么高,但出色的市场运作,依然会让赵无极的作品在未来的艺术市场中表现抢眼。

赵无极初到巴黎就和画商关系密切,巴黎画商皮埃尔·罗艾在1950年一次性购买了12幅赵无极的画。通过诗人亨利·米修的介绍,赵无极和巴黎勒伯画廊合作。1958年以后,他在美国和库兹画廊(Kootz)合作,在法国和法兰西画廊(The Galerie de France Paris)合作。

在1980年之前的30年间,赵无极创作了数量众多的石版画,并在多个画廊展出和销售。合理的价格,唯美、诗性的画面,让赵无极通过版画大大拓宽了收藏人群的广度。法兰西画廊对赵无极声誉的提升出力最大。赵无极在法国和其他国家的美术馆举办的个展多是由该画廊推动的,包括他于1975年在巴黎大皇宫国家美术馆(The Galeries nationals du Grand Palais)举办的个人展览。

1980-1985年是赵无极开始国际化的重要时间段。1981年,巴黎国立现代美术馆开设赵无极专厅。接着,他又在日本、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举办画展。1983年,赵无极在台北的“国家历史博物馆”、北京的中国美术馆和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画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赵无极作品的经营者开始对亚洲,特别是台湾收藏市场加倍关注,用一连串颇具影响力的推广为其作品打开了台湾市场,而此时的台湾艺术市场正处于黄金时期。

早在1985年,赵无极就有作品上拍,在1985-1996年的十余年间,他送拍的作品多为版画,所以价格相对低廉。而到了1997年,他作品的价格突然暴涨,当年共有15幅上拍,并全部成交,作品最高价涨至76231美元,单幅作品成交均价是1996年的2.6倍;但到了1998年,均价又降为29457美元,成交率为73%。此后几年,他单幅作品的成交价基本维持在54000美元左右。

1997年大升,1998年速降,都与当年的亚洲经济危机有关,而此时的台湾在经济上遭受重创,画廊业全面进入休眠状态。而此阶段赵无极作品的整个收藏市场恰恰是由台湾藏家支撑的。

随着台湾经济的式微,苏富比于1999年将台湾业务并入香港。佳士得2001年将台湾西画拍卖业务移至香港,设立“20世纪华人艺术”板块,主打中国内地和海外华人的作品。2000年以后,赵无极成为香港艺术市场华人艺术板块的重要成员,并有多幅作品高价成交。

无题 布面油画 75×58cm 1961年 赵无极

2005年,赵无极的大型三连屏油画《June-October》,在香港佳士得春拍“20世纪中国艺术及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中,拍出1804万港币的天价。当年,赵无极送拍作品68件,成交率90%。2006-2008年,伴随着中国艺术品交易的日渐升温,赵无极作品的市场价格也持续上扬。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开始,全球艺术品市场骤然遇冷,赵无极作品的市场也受到影响,但成交价和2007年基本持平,仅下降5.14%,成交率大幅下降至60%,流拍量增大。需要指出的是,流拍的多是小幅作品和版画。2009-2013年,全球经历金融危机,中国艺术品市场一枝独秀,2008年短暂调整后,再度暴涨,2011年又是一个高潮年。赵无极的作品在这一轮行情中表现仍然强劲,特别是多只艺术投资资金加入其作品购买行列,成为2011年艺术品市场值得研究的现象之一。

中国的艺术基金对艺术品的把控能力并不成熟,特别是在购买艺术品上显得十分幼稚。“三高”是众多艺术基金的购买策略:高知名度(名家)、高价格(名作)、高渠道(名拍卖行)。其中的逻辑就是,名家作品抗跌性强,名家名作数量少、升值快,从名拍卖行里拿货,以后出货也方便。然而这种逻辑是建立在艺术品市场持续翻倍上涨基础上的。目前,名家名作价格高企,购买者根本没有捡漏的可能;而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经过拍卖行高额佣金的盘剥,加上出货时的佣金和资金占用成本,一件名家名作捂上三年,价格翻一番卖出也只能保本。而目前想碰上翻一番出货这样的好事和彩票中奖一样难。

谁在支撑赵无极作品的市场

鉴于这样的背景,在数年乃至更长时间内,有两股力量会对赵无极进行精心呵护,其中最“务实”的就是艺术投资基金。在2010年、2011年,由于艺术基金、投资性质的热钱对赵无极的作品进行了囤货,造成其作品这两年价格上涨迅猛。2011年,其作品总成交额达到1.196亿美元,比2010年增加了43.96%;其作品上拍量也是历年最高,达120件,成交率达94%。《10.1.68》(82×2925px)在香港苏富比2011年秋拍“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以885万美金落槌,创造赵无极作品新的价格纪录。同样需要关注的是,其作品成交价超过千万港币(约150万美元)的有21件,在500万-1000万港币之间有15件。

这些数据昭示着赵无极的作品市场进入狂热暴涨阶段。然而,就在2011年岁末,破其作品成交价纪录的《10.1.68》的买家—“山东泰山文交所”的女商人任春霞,因欠款被香港苏富比起诉。2011年数额巨大的热钱席卷艺术品市场的内幕由此被揭开,赵无极的作品是热钱炒作的重要目标。

在这一轮由国内基金、游资或其他金融机构主导的抢购热潮中被购买的艺术品,将在两三年以后(国内基金、热钱捂盘一般2-3年),也就是在2013、2014年前后,集中返回市场。这些当年高价位斩获的果实,再度送拍的时候能如愿翻一番出手吗?

蓝色小船布面油画 38×46cm 20世纪50年代 赵无极

其二就是华人的民族情结。赵无极辞世以后,国内出现所谓赵无极作品回流亚洲的说法。从艺术本身而言,我并不认为赵无极的艺术只属于中国,他更属于法国。赵无极加入了法国国籍,而且他的艺术探索也是在法国完成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赵无极作品的回流,只是利用华人的民族情结进行的商业促销和炒作。

山间小路布面油画 46×38cm 1948年 赵无极

对2000年到2011年之间赵无极作品的全部拍卖记录进行梳理,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交易数量上看,法国位列第一,占41.03%,中国香港占14.06%,美国占8.94%,德国占7.68%,瑞士占6.86%,英国占6.72%,中国台湾占3.96%,中国内地占2.8%,比利时占2.03%,日本占1.88%。单从这一组数据看,赵无极作品的国际化分布非常完美。再从交易金额上看,中国香港占56.17%,中国台湾占14.93%,法国占12.92%,中国内地占8.46%,英国占4.09%,美国占2.65%,瑞士占0.31%,德国占0.13%,加拿大占0.08%,西班牙占0.08%。把上述两组数据相互对照,就会看出赵无极作品的真实市场情况:首先,赵无极的重要作品基本集中在华人手中,即使所有权在其他国籍的人手中,买进卖出的通道依然被华人掌控;其二,所谓的国际收藏分布均匀,不过是在其他国家散落一些数量众多、价格低廉的版画作品,赵无极的重要作品分布非常集中;其三,在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美国、英国和瑞士等地,赵无极的作品交易冷清;其四,赵无极的作品已不存在回流一说,而只是从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回流”到中国内地而已。

如此深度分析赵无极作品的收藏市场,抛开花里胡哨的运作手法,放下民族自豪感,我们仍然忧伤地看到,那些处心积虑的“华人”最终还是要把赵无极的作品“回流”给中国内地,而现在的最后一棒,就在等待内地藏家。

猜你喜欢
赵无极表现主义艺术品
如果垃圾变成艺术品,你还舍得丢弃吗?
论赵无极作品中的传统美学精神
濠河边长大的旅法艺术家——赵无极
艺术品
赵无极救恩师
浅析表现主义舞台的特点
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试析希区柯克与表现主义
赵无极版画展登陆故土
艺术品被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