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睹民国电影期刊的芳容

2013-07-04 03:09李楠
电影 2013年3期
关键词:影戏特刊民国

文//李楠

与所有的老物件一样,民国电影期刊在人们眼中或许也承载着“传统”、“规矩”的形象,当你小心翼翼地翻开这些纸张发黄、甚至老旧得掉渣的杂志页,好奇里面是什么?是与电影胶片上一样精心造就的人物形象?是规版僵硬的电影评论术语?期刊和它的名字一样,是一期一期被消耗的刊物而已,它是播报最新的话题,然后随时准备被翻片儿的东西。民国电影期刊,有娱乐八卦、小道新闻大行其道的空间,有大胆展露身材的电影明星泳装登场,有其时流行的左翼右翼影评人的大火拼,当然,也有讨论在战火纷飞之时,中国电影该何去何从的不安情怀。你翻开的,不是老旧物件儿,而是在1949年前那个世界鲜活流畅的舆论新闻,如同电影拍摄花絮那般栩栩如生的真实。

其实,这一切,都是为电影造势,没有银幕上活色生香的表演,何谈电影杂志的存活。但这造势,放在现今,已远远超越它原本的意义。

但凡是研究中国电影历史的人,无不为早期电影拷贝的大量损毁而扼腕痛惜,几十年的岁月,电影胶片颠沛流离,约千部的电影,如今剩下的能有多少。1928年带动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武侠神怪热的电影《火烧红莲寺》,万人空巷,创下了三年内连拍18集的捞金纪录,可如今,竟无一本拷贝存活下来。胡蝶女士所扮演的侠女“红姑”也再无法于银幕上一展英姿。如果仅从电影拷贝来撰写中国电影史,有多少红极一时的电影或许也就此灰飞湮灭了。可这些无缘亲见的电影曾经存在过!在电影期刊上!导演的创作灵感、影片拍摄中的宣传、大牌影星的拍摄花絮……这些只言片语,这些用文字和刊物图片记录的“新闻”,如今也成为中国电影史研究者如获至宝的珍贵资料。

关于中国最早的专业电影期刊出现在何时,目前尚无定论,我们所能看见的最早一本铅印电影期刊,是1921年4月1日创刊的《影戏杂志》,主编之一顾肯夫在发刊词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人在影戏界里的地位,说来真是可耻。从前外国人到中国来摄剧,都喜欢把中国的不良风俗摄去……没有到中国来过的外国人,看了这种影片,便把他来代表我们中国全体,以为中国全体人民都是这样的,那么,哪得不生蔑视中国的心呢。我们看影戏,无论长篇短篇,要是没有中国人便罢,若有中国人,不是做强盗,便是做贼。做强盗做贼,也还罢了,还做不到寻常的配角,只能做他们的小喽啰……唉,我们中国人在影戏界上的人格,真可称‘人格破产’的了”。从这兴叹之姿中便可看出,《影戏杂志》的诞生,是为了在影剧界替国人争口气。可尴尬的是,1921年,并没有太值得一提的国产电影,这为电影服务的周边产品反倒先出了头,《影戏杂志》创刊号共19篇文章,其中18篇都是外国影坛的消息报道和外国电影剧情介绍。顾肯夫顶着“用自己的话,扇自己耳光”的觉悟,也坚持把这创刊号发行了出去,为国人了解影戏贡献了一己之力。当然,《影戏杂志》是有诚意的,内容偏重电影艺术上的评论,影戏的制法,印刷精良考究,排版优美。一直到现在,也好好的留存了下来,让后人皆可一睹芳容。

真正以国产影片为报道对象的电影期刊,是1922年底创刊的《晨星》。和《影戏杂志》的内容大相径庭,这本属于明星影片公司的机关刊物,每期都以一个明星公司自产影片为专题,通篇的国产电影资

料,再不见外国电影一丝一毫的痕迹,例如《晨星》第三期《孤儿救祖记》号,除了剧照,演职员表外,还全文发表了影片本事和字幕,更专文介绍四位主要演员。这广告味儿极浓的电影期刊,却是为国产电影大餐作料的先头部队,接下来民国电影期刊的大发展、大繁荣也顺理成章拉开帷幕。仅1925这一年间,出版的电影期刊就多达20种以上,到了三十年代,春笋般层出不穷的电影期刊已成为电影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鼎鼎大名的《电声》、《明星半月刊》、《青青电影》都是从三十年代开启征程。

纵观民国电影期刊,可将其分三类,一类大体上是严肃的,是剧作家、评论家主办的重在评述的专业刊物,二类则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专登影坛逸事、明星趣闻的消遣性刊物。这两类期刊各有各的消费群体,倒也不至于互看不顺眼。值得一提的是第三类:各家电影公司自办的重在自我宣传的刊物,俗称“特刊”,通常以一部影片一本期刊的形式存在,内容呢,也往往是千篇一律的俗套,诸如影片编、导、演等人员的照片、小传,影片的本事,字幕,剧照,再配上特约的鼓吹文章和褒扬文字,就是这样浓重的商业性质小本子,却在1925—1927三年间,造成了一统天下的局面。可以想象,有了明星、神州、民新等电影公司在后面撑腰,特刊的出版自然是毫无压力,但能达到人手一本的程度,也颇有难度,特刊就是做到了这一点。可是仅仅作为一个电影的附属品,没有任何延展创造性可言的特刊,它的弱点一目了然,其他专业电影期刊的诸位主编更是对其大加批判——电影特刊“非对于已剧作逾分之揄扬,即对于个人作无聊之颂赞;连篇累牍,不知所云!于影剧看客,于一般读者,贡献毫无,徒资轻蔑。”——1926年《神州特刊》第二期。这些对电影特刊嗤之以鼻的主编,自是全力回避这种毛病出现在自己主编的电影期刊上。如众所料,电影特刊的辉煌一瞬而息,随着更多严肃与趣味并存的电影期刊频频出现,特刊虽不至血本无归,却再也达不到曾经的繁荣。今日,电影特刊也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类型,和其他电影期刊一样留存下来,成为电影史研究者的心头尖儿,若影片胶片已被毁,能够翻看这个影片的特刊,虽不如活动影像那般流离酣畅,却也为无缘相见的电影提供一份可写入历史的依据。

如果想给民国电影期刊理出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几乎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民族命运多舛,电影历史本身还跌宕起伏着,更别提电影期刊了。据不完全统计,自1921年至1949年这三十年间,共计出版了六、七百种电影刊物(包括戏剧刊物、戏剧电影综合刊物、电影副刊、电影专号、电影特刊、年鉴等),而其中绝大部分寿命都非常短暂,总共出个十多期便已是达平均寿命,熟悉民国电影期刊档案的人都知道,像主编隔两期便更换一位,随意加刊、停刊,出版期号计算混乱……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像《电声》、《青青电影》这样的大户,也都经历过被迫停刊、再度复刊、再停刊的命运。时至今日,存活下来的民国电影期刊更是严重散失,残缺不全无法集成一套的期刊太多太多,想追根溯源不是一件容易事。但这些已经发黄、脆弱、甚至散架了的期刊,细读下来,有特点,别具创造力的期刊不在少数,也可以看出主编们花尽心思占领市场的野心。曾经的野心,现在变成了史料,也变成了收藏家们眼中的热门,价格蹭蹭上涨。2004年11月7日,北京中国书店古籍秋季大拍槌声四起,其中第295号拍品— —一套民国时期的电影期刊《电通》,共十三期合订一册,虽为全套,但毕竟只有1.2厘米厚,出版时间也只距今60多年,却以7150元成交,如此价格,已足够让收藏界瞠目结舌。这些今天被小心保存在透明塑料无酸袋中保存的杂志,除去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其实也是普通爱书人的一份精良大餐,它文字图片斑驳浓郁,形象还原了电影和电影人在民国社会中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理念,记录着民国时期关于电影的笑与痴,嗔与怨……

《电声》

1934年元旦刚过,大上海的报摊上摆出了一种新电影期刊《电声》。那时在上海新出版一种电影期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经常会有新刊物面世,但又坚持不了多久,不到一年时间便会销声匿迹。要说《电声》为何从问世之初短短时间内便达到销售量3万册的惊人纪录?是的,它彩色封面甚是吸引人,五分钱一份的低廉售价更是虏获人心,然而最抓住群众雪亮目光的,是它一副“舍我其谁”的公正道德行事态度:“《电声》是读者共有的刊物,绝对不是主持人和编辑人的私产,所以我们一向以读者的立场为立场,以影迷的利益为前提,不受威吓利诱,不为人所利用,消息力求翔实,言论力求严正,我们不肯吹毛求疵,我们也不徇卖面情。”(4卷15期‘我们的话’)为求自身独立性,《电声》不刊登影片广告,不接受片商的影片试映赠卷,不向导演和演员主动约稿。总之,谁的面子都不卖!这个牺牲,换来的是《电声》特立独行的自由舆论,它经常和电影界的顶头上司“国民党政府电影检查委员会”过不去,从审查尺度到办事效率,都是屡遭《电声》诟病的地方。不光顶头上司,这个理直气壮的批判之声还到处树敌,从各大电影公司到各大导演演员,兹要有行事不妥之处,隔不了三五日,必得在《电声》上受一番教育不可。当然,如果只是一个只懂得批判的正义之师,也便不会夺得众多青睐,《电声》的公正还体现在用挖掘事实真相,如在阮玲玉的逝世专题报道中,首次披露导演但杜宇曾拍摄过阮玲玉对白歌唱片一卷,是阮玲玉仅存的有声片资料,还揭露梁赛珊受唐季珊所迫伪造阮玲玉两封遗书之事,并转载阮玲玉的真正遗书。这些一手材料都是倾尽心血换来的“硬货”,读者自然心如明镜,销售量也就层层蹿升。《电声》存世整整十年,发行总数超过九百,其销售量长期维持在2万册左右,最多时曾达5.5万册。它的销量,是民国电影期刊的最高纪录!人们封它为“民国电影第一刊”之美誉,当之无愧。

《青青电影》

这是一本带有传奇彩色的老牌电影杂志,1934年4月5日创刊于上海,一直到1951年方才停刊,跨越18个年头,期间真的是多番沉浮,屡因各种打击导致休刊或停刊的状况,可它就是不服从命运安排,休息片刻便又摆开复刊的架势卷土重来,成为民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电影刊物。

《青青电影》背后有一个灵魂人物——严次平,周璇的小叔子,严华的胞弟。他不仅使《青春电影》成为最长寿的民国电影刊物,他自己也创下了任期最长的主编。前面提到过,民国电影刊物的主编换人乃是家常便饭,一本寿命仅有两年的期刊,历代主编可能有一大列人名。而严次平却守住了这个位置,坚决成为《青青电影》的掌门人。他的坚守,造就了《青》始终如一的中心思想:以介绍明星生活为己任。大量的影人特写、传略、访谈和明星导演自撰的文章……关注艺人动态,是《青春电影》的不二法宝,也使之拥有了固定的“八卦”群体读者。好在是,《青春电影》虽然偏重明星趣闻,却还不至低俗到去捕风捉影,所以这本娱乐杂志,放到现在,还真成为了一部见证中国电影变化的史料合集,丰富的电影周边娱乐新闻,充分满足了我们对过去银幕上大腕们的好奇心。

《电通》

一份全套仅有13本的电影杂志,它以首次刊登电影插曲《义勇军进行曲》而著名,它的主编队伍名号响亮:孙师毅、袁牧之、司徒慧敏……它印刷精美,八开的版式,在十六开流行的三十年代甚为引人注目。

《电通》本是电通影片公司的宣传刊物而已,它围绕着公司制作的《桃李劫》、《都市风光》、《自由神》这些左翼进步影片做宣传,刊登一些影人特写、漫画、新闻,都是些寻常见的东西。就是这样一本普通期刊,却在政治运动时期差点惨遭灭顶命运,它的不寻常,在于电通电影公司有一位不寻常的女演员:蓝萍。《电通》因刊有蓝萍出演影片的剧照、生活照、漫画和文字二十多则,导致在“文革”初期引来一系列的杀身之祸。一时间,《电通》成为谈“刊”色变的代名词,让古旧书业上上下下人人自危。

这部期刊是众多民国电影期刊中命运比较悲惨的一个,在民国时期,因制作精美和大牌导演的力挺,颇得群众青睐,不曾想却落到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下场。

有意思的是,人人都有猎奇心理,稀罕的东西更是让人趋之若鹜,2004年,一套《电通》即以7150元的价格被拍卖出去,现在的价格必然更是水涨船高。

《明星半月刊》

主编柯灵在阐述刊物的宗旨时称:“这刊物是由明星影片公司出版的,但我们希望读者诸君不会把它看作一般纯粹的宣传刊物;而是明星公司在影片以外的一种文字上的出品——对于电影文化的另一方向努力。”这番宣言,无疑是要和电影特刊划开分水岭,以创作趣味性来招揽群众。

《明星半月刊》也的确做到了,1935年创刊,到1937年停刊,短短两年时间里,它的名号却不亚于《电声》。该刊有三大看点,其一是邀请明星公司的众多大明星们撰写杂文,从影片摄制心得,到趣味生活随笔,这其间的明星效应可见一斑。其二则是专栏设置,其中“影坛杂谈”栏目专门刊登千字以内的杂文,政治现象、社会风气、艺术问题、凡与电影直接间接有关的,无所不评,无所不谈。这个栏目是著名影评人的天下,虽只言片语,却也是众多看客在茶余饭后拿来一读的绝好文章。第三大特点和电影倒是关系不大,就是此刊物的漫画阵容十分强大:鲁少飞、叶浅予、华君武、丁聪、张乐平、张光宇、万籁鸣……几乎当时漫画界大小有名气的人物都曾为之供稿。

由此可见,明星公司是在《明星半月刊》上做足了心思的,严肃与娱乐并存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不愧是民国期间屹立不倒的电影公司巨头,洞悉读者的心思,两年的时间,使小小一份刊物迅速占领市场。而到了今天,又是研究者们的抢手货,因为里面的内容都是有头有脸人物的原创。据收藏家透露,全套中,当属“八卷六期”终刊号最为珍贵,有兴趣者也可多加留心。

猜你喜欢
影戏特刊民国
吟 荷
湖北日报特刊浓墨重彩报道军运会
民国电影宣传有奇招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佟晶心影戏研究方法及其理论贡献研究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十年沉淀 璀璨升华《37°女人》十周年特刊
简说江玉祥著《中国影戏与民俗》(修订版)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读编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