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 柏 魏文婧 李 波
军用土地是军队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只有对其进行科学地整理整合和优化配置,才能充分发挥军用土地综合保障效益,才能在军事斗争准备中更好、更持久地履行“保障有力”的使命。这一观点已在全军范围内达成共识,并已付诸于具体的军用土地资源整合实践。然而,对于数量众多、性质种类各样的整合项目,如果“一哄而上”搞整合,必将冲击军事部署调整的战略安排,影响全军部队建设发展和安全稳定,也将受到经费、土地资源以及人们认知水平、工作精力能力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因此,军用土地资源整合寄希望于短期内完成,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只有科学理性安排整合项目实施时序,才能确保军用土地资源整合高效有序推进。
赫伯特·西蒙是美国著名的行政学家,他建立的以“有限理性”为基础的决策理论是管理决策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假设是古典决策理论建立的基础,古典决策理论下的经济人具有完全绝对的理性,因而能在决策中寻求出最优的决策方案,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然而,现实是否如古典决策理论所说的那么完美呢?西蒙对“完全理性”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现实生活中,作为管理者或决策者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行政人”(Administration Man),而非“完全理性”的“经济人”。
之所以是“有限理性”的,西蒙认为,这是因为人类的思维过程表现为一种串行处理或搜索状态,而同一时间内考虑的问题是有限的,从而也限制了人们的注意广度、知识信息获得的速度与存量,由此又引起了价值偏见和目标认同,而价值偏见和目标认同反过来又限制人们的注意广度和知识信息的获得。因此,西蒙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作为有限理性的决策者,不可能掌握完全的知识和对称的信息,因此对每一方案后果的预见不可能是完整的和确定的,也并没有一套明确的完全一贯的偏好体系。有鉴于此,西蒙认为,“完全理性”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取而代之的是“有限理性”。在“有限理性”的基础上,西蒙提出了新的决策理论——“满意决策理论”: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限制,只能以“令人满意”为准则来实施决策,决策后果可能只是“满意化”,不可能实现“最优决策”。有限理性下的“满意决策理论”更合乎现实生活中实际的决策情况,从而也更具实践价值,对于军用土地资源整合相关决策问题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应用价值。
开展军用土地资源整合,建设基地化现代营区,既面临未来国防战略方针、区域安全形势、后勤保障方式、基建营房军事斗争准备等诸多不确定性,又面临决策“人”不可能全知全能的现实,其获取信息能力、认知水平、理念更新和计算能力等的有限性,决定了对整合规划中整合项目的时序安排不可能实现完全理性地决策,不可能达到最优标准,更不能也不允许实施非理性的决策,只能根据军用土地资源整合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和阶段性的决策认知能力,进行有限理性决策,求得整合项目时序安排的“满意”方案,并随决策信息完善、条件改善和决策水平的提高,不断修正方案,使之向最优标准渐次逼近。
军用土地整合项目时序安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决策过程,不仅要考虑军用土地整合项目所具有的内在实际潜力的影响,还要顾及区域安全形势、战斗力贡献度、军地扶持度等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
军用土地整合项目的实际潜力是在综合考虑整合项目得以实施的各种限制因素,通过当前的技术或措施,使拟整合的营区土地在调整资源布局、优化用地结构、集约资源利用等方面能够认识并实现的那部分潜在能力。它主要是从项目内部土地资源整合的视角,评析某一具体项目所涉及的营区土地配置利用现状水平,以及实施整合所面临的军事、经济、社会、政策制度等诸多限制因素,由此综合反映营区土地效益提升的空间和整合项目实施的难易程度。
开展军用土地资源整合,建设基地化现代营区,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军营区建设发展的中心任务和努力方向。而这一任务和方向的明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安全形势:当国家处于长期的战争状态或面临大规模的入侵威胁时,军队就处于流动作战或临战备战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营区建设规划是临时的、短期的,营区的布局因为安全要求,不得不趋于分散和隐蔽。而当国家面临较为稳定的周边环境和安全形势时,永久性的、规模集中的营区建设才具备现实可能性。我国自冷战以后与周边国家已不存在现实的战争与冲突,也不再面临重大的现实军事威胁,基本上保持了总体稳定的态势,为我军营区建设从“山、散、洞”向规模大、功能全、配置高的基地化营区转变提供了坚实基础和保障。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受中印边境、钓鱼岛、南海等领土争端问题,以及“台独”、“藏独”、“疆独”等分化势力的冲击和影响,在我国一些区域或战略方向上的不安全、不稳定因素还很多。积极应对不利因素,切实做好斗争准备,成为了部署在这些地区或战略方向上部队的核心要务。因此,在军用土地整合项目时序安排上,要综合考虑所处区域或战略方向的安全稳定形势,优先安排安全形势稳定区域的整合项目,对于军事斗争准备敏感、热点、重点区域的整合项目可靠后安排,以避免因部署调整和资源整合影响部队应急战备和训练。
姓“军”为战是部队的使命与灵魂。一切军事活动都是围绕战斗力的生成与提高而开展的,军用土地资源整合亦是如此。军用土地资源整合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提高军用土地资源综合保障效益来最大限度地提高部队战斗力。因此,在军用土地资源整合规划中,也应将“战斗力贡献度”作为整合项目时序安排的基本依据。本文所指的战斗力贡献度,是指整合项目对于体系作战能力形成的直接贡献程度。一方面取决于拟整合单位的性质类型。通常情况下,作战部队、一些(如高精尖武器、装备等)科研试验部队的战斗力贡献度要大于后勤保障、院校等部队;但同时也要结合拟整合单位在军事斗争准备中所担负的使命任务进行衡定,如战略后方基地比某些战术级作战部队的战斗力贡献度要明显强一些。另一方面取决于整合项目的预期军事效益,可以通过整合后部队部署、组织指挥、联合(跨单位、跨兵种、跨军种)组训的预期优化程度进行考量。由此,要结合两方面因素综合评定整合项目的战斗力贡献度,对贡献度高的项目予以优先安排。
军地扶持度,是指军委、总部和大单位、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军用土地整合项目立项、审批、实施全过程中相关活动的帮扶力度。军队的扶持主要体现在对“重点”建设单位(主要包括新组扩编部队、战场设施建设、现代营房建设试点、营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试点等)的重视、支持与照顾。如果列入军用土地整合规划的项目单位也恰在上述“重点”范围之中,若能与之同步实施不仅能在审批流程、建设经费、土地调配等方面享受总部对“重点”建设单位的相关扶持,还可以起到“一举多得”的建设效果。地方的扶持主要包括:一是地方政府及规划、国土、建设等相关职能部门在土地流转、营区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给予整合工作的政策倾斜;二是市政规划建设、旧城改造等为整合项目提供的“以资源换资金、以资源换资源”的难得机会。这些都将给军用土地整合实践带来诸多便利与有力促进。因此,在整合项目时序安排上,要抓住机遇,利用优势,优先安排军地扶持度较高的整合项目。
设共有m个军用土地资源整合项目,每个项目分别拥有如整合项目实际潜力、区域安全形势、战斗力贡献度、军地扶持度等n个属性。这样就形成了由m个决策方案Ai(1≤i≤m)、n个评价属性fj(1≤j≤n)组成的决策矩阵。
对所有列入军用土地资源整合规划的项目,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项目的整合项目实际潜力、区域安全形势、战斗力贡献度、军地扶持度四个指标值(四个指标均为效益指标,故指标的效用越好,指标值越大)。
令
根据信息论可知,指标fj输出的Ej为:
若决策者对指标有偏好λj,那么可以利用jw进一步修正权重,得到:
令
根据 Ui的大小,对各个军用土地整合项目的实施顺序进行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