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临床研究

2013-07-02 01:44张宝翠吴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12期
关键词:不稳定性稳定型胸痛

张宝翠吴 丹

(1 中国医科大学辽阳中心医院心内科,辽宁 辽阳 111000;2 中国医科大学2010级硕士5班,辽宁 沈阳 110001)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临床研究

张宝翠1吴 丹2

(1 中国医科大学辽阳中心医院心内科,辽宁 辽阳 111000;2 中国医科大学2010级硕士5班,辽宁 沈阳 110001)

目的测定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血中白细胞介素-6 (IL-6),研究其对心肌细胞的损害作用。方法UAP 56例,分为两组,即血清CK值有时间变化峰值的为A组,无变化的为B组进行研究。IL-6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自发病6~24h每3h测定一次,测定峰值(P),峰值时间(PT)并计算各时间IL-6值总和∑24值高。对照组30例用同样方法进行测定。结果A组的P值(113±96)pg/mL,∑24值(480±262)pg/mL比其他组有较高意义。A组和B组的PT时间,∑24分别为(9.4±4.0)h、(8.6±4.2)h,比AMI组短。结论在心肌缺血时血中IL-6增加,在AMI中IL-6增加缓慢;不稳定性心绞痛峰值在发病早期,其中CK值变化病例峰值与∑24值高。在UAP由于受到心肌缺血的强烈刺激,促便心肌细胭本身分泌IL-6,认为这可能是心肌细胞损害发生的原因之一。

白细胞介素-6;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理复杂多样,其临床也不尽相同,心肌损害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肌钙蛋白T及轻链肌浆球蛋白的测定,核医学检查的提高等,已有报告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例明确存在微小的心肌坏死[1]。因此近年来有关缺血与再灌注伴心肌损害的细胞因子受到关注。本文研究心肌缺血伴心肌损害的发病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是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男性36例,女性20例,年龄42~80岁,平均(60±16)岁。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根据AHA的诊断标准[2]。AMI组16例,男性12例,女性4例。方法是自胸痛发作6~24h,每3h采静脉血测定IL-6,用酶联免吸附法(ELISA)测定,测定峰值(P)和峰值时间(PT)并计算各时间IL-6值总和∑24以及血清肌酸激酶(CK),同时以CK值的时间变化峰值的有无分为两组,即A组:有时间变化峰值(36例);B组:无时间变化峰值(20例)。以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30~75岁,平均(59± 15)岁,进行同样测定,并进行比较。统计学处理使用(χ—±s),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

2 结 果

2.1 IL-6的时间变化

结果提示胸痛发作6h后每3h测定的IL-6的时间变化,三组的IL-6在胸痛发作6h后就开始升高。A组与B组的IL-6在胸痛发作6h后早期就显示高值,以后则有减少趋势。而AMI组的IL-6则有增加倾向。

2.2 IL-6的峰值与到峰值的时间(表1)。

表1 IL-6的峰值与到峰值时间(χ—±s)

A组IL-6的峰值比其他两组有意义的增高,P值均<0.001。到IL-6的峰值时间A组与B组比AMI组有意义的早,P<0.01。

2.3 IL-6值:到胸痛发作24h每3h测定的IL-6总和,三组比较。A组与AMI 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

2.4 IL-6峰值与血清CK,白细胞数和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相关分析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IL-6峰值与CK峰值相关,二者间r=0.61,P<0.01,呈正相关。在AMI组8例的同样研究中二者无相关性。而不稳定型心绞痛IL-6与入院时的白细胞数及CRP之间也无相关性。

3 讨 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在缺血性心脏病中介于稳定性心纹痛和心肌梗死之间,容易向心肌梗死演变。其不稳定性机制:①斑块破裂与内皮损伤等冠状动脉壁的器质性病变;②冠状动脉痉挛;③血小板凝聚与血栓形成等相互影响而发生缺血是各种因素有关的疾病状态[3]。这些已从病理形态学、冠状动脉造影表现、冠脉血管内窥镜、血液凝固系统的各领域进行了研究[4]。而IL-6临床研究较少,IL-6是由184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免疫应答与造血系统及急性期蛋白产生的诱导等是和机体防御反应有关的细胞因子。有多种功能生物活性,对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肝脏等有广泛作用,与机体维持恒定性有关。Miyao报告在急性心肌梗死IL-6升高,其峰值与CRP峰值呈正相关。但与CK峰值之间不相关,这是因为IL-6受儿茶酚胺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影响。有研究报告细胞粘连分子与心肌缺血时的再灌注损害的关系,提出了由于再灌注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刺激,在心肌细胞间发现了粘连分子(ICAM-1),而后中性粒细胞游走发生心肌损害学说。缺血时心肌细胞分泌IL-6,可能借助细胞粘连分子(ICAM-l)对心肌损害有促进作用[5]。

我们的研究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汰值在正常最高值2倍以下变化的发生心肌损害,与CK值没有变化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心肌梗死比较,不稳定垫心绞痛心肌损害发病的机制与IL-6有关。AMI的IL-6从发病早期就升高,超过正常范围,但其程度比不稳定型心绞痛轻,以后随时间延长而升高,峰值是(43±28)pg/mL,在发病20h左右,IL-6峰值诸家报告与程度不相关。我们的研究AMI的IL-6峰值与CK峰值之间也不相关。到峰值时间,有报告为20h~2d左右的范围[6]。IL-6在合并心功能不全时峰值高,到峰值的时间也延长,我们研究的病人临床无合并症,是病程顺利的病例,结果是(20.2±3.8)h。IL-6时间变化对心肌坏死灶与白细胞浸润过程并行,可反映心肌梗死的治愈过程。IL-6主要是在心肌坏死灶浸润,由中性粒细胞分泌并释放的。这些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6h后IL-6业已升高,认为其时间变化平均9h左右峰值。

不稳定型心绞痛IL-6升高的机制可能是由于冠脉血流降低与痉挛等心肌细胞发生急剧缺血,心肌细胞立即分泌IL-6,特别CK值变化的不稳定型心纹痛的IL-6比CK值无变化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IL-6时间变化值高,其峰值与 IL-6是高值。因此认为伴有心肌酶学变化的不稳定型心绞痛∑24IL-6分泌多,无论是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容易向心肌梗死演变的急剧心肌缺血状态还是不稳定型心绞痛都从心肌本身分泌IL-6,也发现血管内皮与心肌细胞粘连分子,并由中性粒细胞激活粘连分子与血管内皮释放细胞因子,引起微小血管水平的梗死,形成微小心肌坏死灶。中性粒细胞进入心肌细胞内使浸润增强,发生心肌损害作用,使CK值轻度升高。然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细胞因子与粘连分子、冲性粒细胞的相互关系,以及和胸痛发作的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及胸痛的程度[7],主要血管等的关系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在不稳定型心绞痛胸痛发作后,血中IL-6早期就升高,其部分也伴有心肌酶学轻度变化。认为心肌缺血的机制是心肌分泌IL-6,IL-6使ICAM-1等的粘连分子分泌诱发中性粒细胞向心肌组织浸润,引起心肌微小坏死。

[1] 江山,吴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与研究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6(3):120-122.

[2] 陈国伟.现代心脏内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61-66.

[3] 龙十龙,文杰.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治疗与临床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55-56.

[4] 陈莹莹,钱忠明.心肌铁代谢及相关疾病研究进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6(1):60-61.

[5] 徐颖,荣根满.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0,8(8):31-33.

[6] Hoberg E,Katus H,Diederich K,et al.Myoglobin,creatine kinasebisoenzyme,and myoglobin light chain release in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J].Eur Heart J,1987,8(9):989-994.

[7] AHA Committee Report.A reporting system on patient evaluated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irculation,1975,51(4 Suppl):5-40.

R542.2+2

B

1671-8194(2013)12-0125-02

猜你喜欢
不稳定性稳定型胸痛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胸痛中心成立对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效率的影响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有些胸痛会猝死
养心通络方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MMP-9、HCY、PAPP-A水平的影响
桃红四物汤治疗心绞痛(不稳定性)疗效观察
六安市人民医院组建胸痛急救网络
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急性非心源性胸痛治疗体会
The Impact of RMB Revaluation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老年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衰弱评估与预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