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宫春科
珍惜和善待当面批评
文 宫春科
海瑞“骂”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事件,这里的骂,不是真骂,而是直谏。谏,也就是批评,只不过批评的对象是上级而已。海瑞批评皇帝,言辞激烈,对象残暴,因此他准备好了棺材,但结果是暴君嘉靖暴怒之后反复阅读批评奏章,至死都没有杀海瑞。而下狱的海瑞,在得知嘉靖皇帝驾崩,自己将被释放之时,却没有为即将到来的自由欣喜,反而为被他“痛骂”的皇帝痛哭流涕。在这场批与被批的较量中,一个看似愚忠,另一个看似昏庸,一个是为江山社稷着想,不计生死地真批;另一个是九五之尊颜面扫地,暴跳如雷地真气。但海瑞最终没有成为比干,嘉靖皇帝也没当商纣王。在对奏章的反复痛读中,嘉靖领会到海瑞为江山社稷,也就是为“家天下”中自己着想的真情真意,也用不杀之恩回报了海瑞的真心。虽然如此,海瑞“骂”皇帝事件,却也道出了自古以来能够当面批评他人是多么不易。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无论是谁,都会有缺点,都有可能犯错误,如果没有当面的批评,只会让缺点和错误被漠视甚至是纵容,最终导致缺点膨胀,因错误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于是才有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把批评比作良药的定性。从古到今,社会的发展,个人避祸求进,都需要当面的批评。对于受批评者,能否领会到这种真情和能否用真情回报真情,则是事关成事败事的分水岭。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者把当面批评当大敌,周厉王不听贤臣召公的劝谏,容不下任何劝谏性意见,最终造成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国家危局。所以把好心当驴肝肺的人,最终会因为拒绝好心而闭目塞听,身陷危局而不自知。
一般来说,批评是会让实施批评的人承担风险的,而当面批评则更容易得罪人,其后果,轻则遭人误解,重则丢官丢命;相反,表扬却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哪怕是“马屁拍在马腿上”,因为伸手不打笑脸人,最多只会不痛不痒地挨上一蹄子,很少会因为表扬而吃大亏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趋利避害的本能,应该让人从心底里是不愿意批评他人的。
所以,批评往往是爱之深、责之切、恨铁不成钢的互动行为,对于敢于批评的人,大多数都是能从大局出发,不顾个人得失的,能做到这一点,最起码讲,他对被批评的人,对他人、集体、社会是饱含深情、充满希望的。否则,他何苦冒着得罪人挨打击、遭报复的风险去干这低回报甚至没有回报的事情呢?虽然我们可以说,当局者未必迷,旁观者并不总是清,批评的角度、立场、方法有时可能会偏颇,动机也不能完全排除私心,但是,敢于当面批评的人,绝不会幸灾乐祸,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算是有私心,也是想在帮别人一把的过程中解决自己的问题,实现互利共赢。否则,他完全可以采用放任自流甚至推波助澜的方法,也可以当面不讲背后瞎讲,开会不说背后乱说,甚至是在网上穿个马甲造谣诽谤,而完全没有必要冒着风险去当面树敌。因此,对批评者的批评意见,可以辨别、考察、检验,可以辩证地去接受,但首先必须倾听,批评中饱含的善意,需要接受,要以真情报真情,绝不能置若罔闻甚至由此而生嫉恨报复之心。
在网络日益普及繁荣的大数据时代,信息更多,节奏更快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渠道和方法也越来越多,但面对面、心连心的空间和时间似乎越来越小、越来越少,能够听到当面批评之声的机会也相对少了很多。因此,当面批评弥足珍贵,更需要呵护和珍惜。
作者单位:海军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
(责编/朱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