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玲 罗远良
(广东医学院附属三水医院药剂科,广东 佛山 528100)
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有效性和药理分析
胡燕玲 罗远良
(广东医学院附属三水医院药剂科,广东 佛山 528100)
目的 观察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有效性,并分析其药理作用,以供临床借鉴和参考。方法 以 2009 年 9 月至 2012 年 8 月在我院耳鼻喉科接受治疗的突发性耳聋患者 135 例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巴曲酶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患者听力恢复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听力恢复情况明显较好,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0.05)。与治疗前相比较,观察组凝血功能有明显改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 采用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疗效较为满意,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巴曲酶;突发性耳聋;有效性;药理作用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听力损害[1]。笔者观察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现将治疗体会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以2009年9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耳鼻喉科接受治疗的突发性耳聋患者135例为研究对象,男性76例、女性58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为(45.38±11.25)岁;病程3~15d,平均病程为(7.57±2.36)d;听力损失程度为轻度16例、中度30耳、中重度36耳,重度42耳、极重度10耳;患耳为左侧66例、右侧68例。
所有患者均有眩晕、耳鸣、耳聋等临床症状,部分患者还伴有耳闷胀、闭塞感,符合中华医学会《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2]。同时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出凝血机能障碍、恶性肿瘤、未成年人、哺乳期、妊娠女性、近期手术史及其他药物使用禁忌证等患者[3]。
将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67例,观察组68例。其性别、年龄、病程、听力损失程度、患侧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病毒唑0.4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ATP80mg、CoA200U、地塞米松5mg加入低分子右旋糖苷500mL中静脉滴注[4]。连续治疗10d。观察组同时给予巴曲酶注射液(商品名:东菱迪芙)10B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之后隔日1次,5BU/次[5]。
1.3 判断标准
痊愈:0.25~4.00kHz各频率听阈恢复正常,或达到健耳或患病前水平。显效:各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dB。有效:各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dB。无效:各频率平均听力未见改善或恶化[6]。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均录入到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当P<0.05表示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1 听力恢复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听力恢复情况明显较好,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听力恢复情况比较
表1 两组听力恢复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对照组(n=67)12(17.91)16(23.88) 24(35.82) 15(22.39) 52(77.61)观察组(n=68)15(22.06)18(26.47) 30(44.12) 5(7.35) 63(92.65)*
2.2 凝血功能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较,观察组凝血功能有明显改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巴曲酶是从枪蝰、大具窍蝮蛇、矛头蛇等毒蛇的蛇毒中提取出的纤维蛋白原促凝蛋白酶,主要成分为丝氨酸蛋白酶,是一种新型的强效溶栓的生物制剂[7]。进入人体后巴曲酶可降低Fib浓度、促进TPA释放、有利于纤维蛋白溶解酶的生成、减少α2-P1和PAI,分解纤维蛋白原、抑制血栓形成[8]。同时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局部微循环,使微小的血栓迅速溶解,缺血部位的功能得以恢复[9]。此外,巴曲酶还有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等作用[10]。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例数(%)]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可能与内耳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主要采用扩血管、抗凝、抗病毒等综合治疗。巴曲酶可改善内耳微循环障碍,对本病的康复大有裨益。
本研究发现:采用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疗效较为满意,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1]吴小英.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9(21):5103-5104.
[2]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5):325.
[3]朴春福,欧阳曦.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3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0):52-43.
[4]王绍忠.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3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1):103-104.
[5]张小玲,马建军.巴曲酶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及临床疗效观察[J].甘肃医药,2012,31(6):447-448.
[6]高娜.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效果观察与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1):1525-1526.
[7]许元腾,张榕,王英歌,等.巴曲酶治疗老年突发性耳聋的短期疗效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9): 3715-3716.
[8]孙旭鸯.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对巴曲酶溶栓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4):149-150.
[9]方筱君,徐素贞.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11例的用药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1,10(5):459-460.
[10]雷盛钦,殷强,洪建和,等.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140例临床分析[J].海峡药学,2011,23(8):152-153.
Effecacy of Batroxobin in Treatment of Sudden Deafness and Pharmacological Analysis
HU Yan-ling, LUO Yuan-lia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 Affiliated Sanshui Hospital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Foshan 528100, China)
ObjectiveObserve effect of Batroxobin in treatment of sudden deafness, analyse its pharmacological effect for clinical reference.MethodsChoose 135 cases from September 2009 to August 2012 in our hospital as research object, divided randomLy into 2 groups, given routine treatment. Observation group given batroxobin. Observed hearing recovery of the 2 group, and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coagulation indexes.Results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hearing recovery, with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observation group coagulation function were obviously improved, with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coagulation function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Batroxobin in treatment of sudden deafness clinical effect is satisfied, stimulate the rehabilitation,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Batroxobin; Sudden deafness; Validity;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R764.43+7
:B
:1671-8194(2013)07-00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