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雨 陈 林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了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2010年,四川省委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要求,在总结“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新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及时作出了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的战略决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正在成为四川农民的幸福家园,进一步推进了四川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
1.用发展来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 四川省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要求,同省情积极结合起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新农村建设既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又涉及农村社会建设、基层党的建设,任务繁重艰巨。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来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只有农产品单产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才能实现农村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2.以人为本,扎实做好新农村建设
四川省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128元,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村各项事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使农民过上富裕幸福生活,才是以人为本,以农民为主体。
3.切实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生产模式粗放,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等现象。我们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优化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全面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大力发展并推进循环经济,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点、创新且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4.统筹兼顾,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在于统筹。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生态和环境的关系。四川提出要创新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态化的现代农业,跟进完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为统筹城乡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近几年,四川立足实际,着眼于促进农民致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成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于2010年把绵竹的清平乡和筠连的春风村作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示范点,积极开展探索。到2012年6月,全省省、市、县三级新农村示范片在建和初步建成的新农村综合体共计260个。
1.把灾区发展振兴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结合起来 四川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把灾区恢复重建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灾区农村发展实现了新跨越。为了促进灾区发展振兴,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总结灾后新农村重建经验的基础上,2010年四川省提出要以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开展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新探索。四川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统筹居住于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综合配套,形成人口合理聚集、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的农村新型社区。探索发展城乡结合、灾区发展振兴、乡村旅游等各具特色的新农村综合体模式,进而全面提高全省新农村建设总体水平。
2.把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结合起来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四川省农业集约化水平和农业组织化程度还较低,土地零碎,经营分散,产业化水平不高,骨干水利工程较少,农村环境污染现象亦存在。面对这些困难,四川省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为重点,成片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创建良种化、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基地,促进优势特色农业持续快速发展。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川省在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着力培育致富主导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重点培育和支持机制完善、管理规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积极带动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在农业规模化经营推进中,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生态农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努力形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模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新农村综合体是四川省委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进程中提出的全新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是对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的新举措和新突破。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城镇化建设都是破解“三农”难题科学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新格局;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城镇基础、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乡镇聚集,吸纳农村人口在小城镇就业居住。
1.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不够科学在实践调研中,部分地方存在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选址不够科学,给农民生产带来不便。此外,聚居点的新居设计不够合理,甚至存在不遮雨或漏雨的情况。所以,在新农村综合体的规划上,一要牢固树立规划理念,坚持先规后建,没有规划就不准建;二要从本地本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编制规划,增强规划的可行性、操作性、前瞻性;三要根据省、市、县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思路,充分结合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使规划在大格局中找准位置,对接区域经济,注重农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通过找准资源禀赋、互补资源优势,分析发展潜力,进行战略思考,谋划重点产业和核心产品,同时也要搞好基础设施、环境生态、农村文化等方面的建设规划。
2.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面临土地利用矛盾 在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无论是聚居点的建设还是产业基地的建设,都产生了较强的集中用地需求。所以,在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要把握并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土地整理政策等,找准对接点和切入点,做好土地规划;探索土地规模经营的模式,支持村组以集体土地入股的方式,与资本、品牌合作,兴办龙头企业;加速土地流转,鼓励农村集体土地通过转包形式向专业大户和能人集中,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不断提高农业效益;积极调整农业农村空间结构,促进农业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农村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农民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3.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农民主体认识不到位 新农村综合体是体现科学发展观、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新农村建设,农民享有建设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建设过程中,有些农民思想不够解放,进而参与积极性不高,甚至不配合。所以,要对农民群众加大宣传力度,综合运用电视、广播、报纸、会议等宣传手段,以及街头咨询、图片展览、文艺活动、送政策上门等形式广泛宣传,让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相关惠农富农强农政策传遍千家万户,宣传中树立一些新农村建设中发家致富的典型实例,引导农民,发动农民,进一步解放思想;要加大对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大力开展对农民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把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懂市场、法制观念强的新型农民;要加强农村基层领导队伍建设,提高干部政治素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农民广泛深入参与建设,积极化解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
四川省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按照中央提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不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