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经验分析

2013-06-30 02:40:58
产业经济评论 2013年4期
关键词:居民消费财政支出消费

刘 侃

一、引言

我国自1998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使投资比重不断扩大,经济呈现阶梯式的高速增长,但消费停滞不前,高投资、低消费的结构性矛盾一直存在,对国际贸易的依赖一直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过后,政府依然通过加大投资规模来使中国经济走出低谷,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结构失衡。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是一种粗放型经济,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而消费对经济增长有持续稳定的拉动作用,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有利于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学术界对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进行了长期研究,但2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我国经济结构中,低消费的问题还是人们讨论的热点。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根据传统的凯恩斯理论,政府财政支出通过乘数效应推动收入增加,进而提高消费,增加的程度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理论认为影响消费者消费增加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二是受周围人消费水准的影响,即“示范效应”,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人们会在更长时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弗里德曼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即永久收入消费理论。

国内对财政支出和居民消费支出的关系研究较多,研究角度主要有两种:第一类研究认为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影响。樊行健、李慜劼(2011)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证明不同的政府支出结构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产生的效果存在着差异性。第二类观点认为财政支出结构对消费产生的作用也不相同。李晓嘉(2010)认为我国政府财政支出及其结构对国内需求增长的作用明显,基本建设支出明显带动了民间投资,民生消费支出有效拉动了居民消费,因此应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优化支出规模。

财政支出各个部分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的时间效应是不同的,本文利用2007年~2010年的财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旨在考察政府支出结构对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的即时效应和滞后效应,侧重说明不同的财政支出性质对居民消费的作用,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三、理论分析:财政支出与最终消费支出

1.财政支出作用于居民消费支出的理论分析

2010年我国共安排财政支出28项,通过对财政支出影响的时间效应的分析,可以把财政支出分成三类:一类是即时影响支出,即当期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这类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即刻的影响。第二类是滞后影响支出,即政府财政支出对居民当期消费的影响较小,发生的拉动作用存在滞后效应,会在以后的年份逐渐发挥作用。第三类是对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细微,一般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在国防和外交方面的支出,很难对居民消费产生直接明显的影响。本文只对居民消费有直接明显影响的第一类和第二类支出进行分析。

2.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图1 1978年~2010年财政支出总额和占GDP比重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支出在1978年~2010年一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10年的财政支出为8,9874亿元,为历年来的最高支出水平。1978年财政支出为1,122.09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14倍,财政支出增长的速度快。特别是在2000年后,财政支出每年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2006年后,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在2010年达到22.4%,比上一年增长了0.02%,绝对数增加了13,574.23亿元。

同时,2010年我国共安排财政支出28项,其中教育支出所占比重最大,共安排支出12,550.02亿元,占到支出总额的13.96%,说明我国对于教育的重视。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只占到10.16%。这两项加起来共占总体支出的24.12%。这两部分支出与国际上的其他国家相比,占比较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是政府开支中最大的项目,例如在2010年,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中,社会保障和教育的开支高达60%以上。在中国持有的美国政府债券中,60%都是在援助美国的社会保障和教育。而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与这些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

按国际上通行的财政支出性质标准划分,占比最大的为公共服务支出,占到总体的50.29%,其次为一般性服务支出,占比为22.76%,经济性支出相对来说较少,只占到总体的15.2%。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程度是有一定关系。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的任务要相对繁重,经济性支出的比重相对较高。而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一直致力于经济建设,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就,经济性支出水平相对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支出水平。但我国的一般性服务支出所占比重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从这个角度讲,我国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必要性和任务也较为繁重。公共服务支出水平可以调节我国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是衡量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高低的重要标准,2010年我国公共服务支出比重相对较高,但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3.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现状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到2010年也同样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这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分不开的,尤其从2002年以后,我国居民的消费支出水平增长明显增快。1978年的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为1,759.1亿元,而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为133,290.9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14倍,呈现倍数增长趋势。但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却在逐年降低,1978年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为48.26%,在1980年达到最高值为51.99%,但2010年这一值为33.22%,是历年来的最低值(见图2)。

居民消费支出投向最多的为食品类支出,占到了总支出的32.1%,其次为居住类支出,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以衣食住这些最基本的生存要求为主,消费水平低。居民消费支出中,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比在不断下降,由1978年的62.1%下降到2010年的23.2%,相反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升高,从1978年的37.9%增长到2010年的76.8%,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亟待提高。从最终消费支出的构成来看,政府消费支出对居民消费支出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政府消费水平的提高会降低居民消费水平。

我国的居民消费水平落后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从2010年的数据来看,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71%,远远高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从过去的80年的周期来看,美国实际GDP平均增速为3.39%,其中居民消费贡献了2.06%,对美国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而美国人的消费支出比重最大的为住房支出,主要是由于对于住房征收的税收较多。食品支出只占到了12.8%,大大低于我国同期水平。因此,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无论是在总量上还是在结构上都有待提高和调整。

图2 1978年~2010年居民消费支出额和占GDP比重

四、实证分析: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

1.计量模型

根据Karras(1994)、Evan和Karras(1996)以及Ho(2001)等人的研究,假定凯恩斯有效需求由私人消费和政府支出的简单线性关系决定。基于我国各地区财政支出和居民消费支出的关系,我们对原有模型进行优化修改为非线性的关系。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关于各地区财政支出中的分类,各地区财政支出分成了一般性公共服务,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共21项支出项目。由于选择的样本期内支出项目发生了变化,为了保持数据的连续性和可得性原则,本文只选择具有连续性且对居民消费影响有明显影响的项目进行分析。

根据动态面板数据的选择原则,剔除对居民消费影响不显著的项目,本文将财政支出大致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即时影响支出,包括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这部分支出的增加会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减少居民当期在这些方面的支出,从而增加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支出;第二类是滞后1期影响支出,包括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的支出,这部分支出可以增加居民收入,对居民支出的影响会在1期之后显现;第三类是滞后2期影响支出,主要包括交通运输,由于交通的改善主要通过增加地区间经济交流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收入,支出后存在施工时间和经济发展时间,因此滞后时间较长。这样分类的好处在于考虑到了各个支出项目的时间效应,需要使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

2.数据来源和处理

本文所使用的各个数据均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考虑到2007年之前和2007年后的数据统计口径差异较大,且研究2007年前的数据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借鉴意义较小,因此选取2007年~2010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同时对每年的数据做适当处理,以便统一口径。其中,实际即时影响支出、实际滞后影响支出使用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进行调整,实际居民消费支出使用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调整,各价格指数均选择2007年为基期。

3.估计结构及分析

根据设定的回归方程和处理后的数据,运用Eviews 5.0进行回归分析,将当期影响支出,滞后1期影响支出和滞后2期影响支出分别作回归方程,得到回归结果见表1。

从计量结果看,调整的R2在80%以上,即时影响支出的对数、滞后1期影响支出的对数和滞后2期影响支出的对数都通过了置信度为99.5%的t检验,说明这三个解释变量能够很好地解释被解释变量。各个省份的自发消费支出C2的统计值如表2所示。

具体的各部分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分析如下:

(1)即时影响支出

实证结果表明,即时支出各部分对居民消费水平存在正效应,其中教育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最大。这部分支出属于公共服务的性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更加全面和健全,科教文卫支出也不断增加,但也应看到,2010年我国公布的基尼系数接近0.5,超过了国际警戒线。美国同期的基尼系数为0.46,欧洲国家则维持在0.4以下,从调节收入差距这方面看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2)滞后影响支出

从表1中显示的检验结果来看,滞后1期影响支出中,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的支出系数最大,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最大。这部分的支出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的支出。滞后2期影响支出主要为交通运输,系数也为正。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能保证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增加居民安全感,促进社会公平,消费水平也会相应提高。但是我国社保也存在基金缺口、农村社保制度欠缺的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市场化程度、公民素质的提高甚至是社会稳定。工业商业金融和交通运输支出,主要通过推动经济发展增加收入来推动绝对值的增加。农林水事务部分的支出可以弥补市场缺陷,缓解基础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同时国家对以上四部分支出存在管理不善,资金浪费严重的情况。我国今后应不断提高这部分支出比例,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另外在分析时应考虑到时滞效应,不能期望支出后立刻获得回报。

表1 回归结果

表2 各省份自发消费支出对数值

(3)各省市自发消费支出

由于各省市经济发展状况、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不同,我们在方程中设定了自发消费的量。从回归结果来看,各省的经济发展状况确实造成了这种差距。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自发消费也较高。中部地区在政策条件和地理位置方面比东部较差,自发消费也低于东部,但均为正数。而西部地区除重庆、陕西和四川三省市外自发消费的弹性系数均为负数,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普遍落后,负的自发消费一方面与其自给自足的农牧业经济条件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其闭塞的市场、恶劣的自然因素相关联。例如广西、贵州等地,交通闭塞,与外省份交流较少,自身物产有限,且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居民的生活缺乏基本的保障,消费水平也会降低。因此,在考虑安排财政支出时,应对中西部落后地区有一些政策倾斜。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实证结果表明,财政支出结构会对居民消费支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应在财政支出结构上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促进经济结构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的转变。本文给出以下参考建议:

1.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明确政府职能

我国在安排财政支出结构时,应根据当前的经济目标制定相应支出计划,建立对居民消费影响重要性项目梯队。从各项支出项目系数可以看出,为了提高居民消费水平,首先应增加教育方面的支出(系数在1以上)。教育存在外溢性,人口流动性可能使得省市地区的财政投入较大而很难看到效果。这就需要由中央承担教育经费的支出。其次为文化体育与传媒、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和交通运输三个项目(系数在0.5~1之间),这三项影响时间也不同,即时影响的文化体育与传媒虽能够很快看到居民消费增长,但作用时间较短,而交通运输则相反,效果发生虽缓慢,但促进消费的作用较为持久。可根据经济目标调整财政支出比重。其他项目财政支出(系数在0.5以下)对居民消费支出影响较小,可让各级政府自行安排支出比重。同时我国现阶段政府职能不明确,干预经济较多,影响了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我国应致力于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来规范市场经济的行为。

2.提高财政汲取能力,增加资本金收入

财政支出的来源是财政收入,如果国家没有充分的汲取能力,就做不了任何事情。我国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国家的汲取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中央与地方在财权和事权的划分上存在一定问题。只注重了政府财力的划分而忽视了事权体制的调整,财权上移和事权下移使得一些地区的财政困难,突出表现为县乡级的财政困难。同时在资金的使用方面,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领域风险意识没有建立,工程项目重复建设,行政监督管理低下,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并且存在着大量的浪费情况。我国虽然已经建立资本金制度,但对投资行为约束力较差。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在建立科学合理的税收体系的基础上,根据事权合理界定财政支出。同时加大国家资本金收入,提高投资效益,建立投资风险约束机制,有效的控制投资规模,以取得长期稳定的财政收入。

3.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体制”,公共服务均等化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民福利的提高,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有效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同时可以平衡各地区间居民消费水平。而从模型中自发消费的部分可以看到,我国东中西部的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为了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应通过收入再分配来实现收入调节。完善与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也有利于将社会的收入状况引入到人们普遍认可的公正与公平道路上来。我国缺乏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我国不能转变为以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最大障碍。人口众多,管理繁复,是我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不可逾越的障碍,可以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制度把财富从高收入者手中收集起来,再通过生活补助和救济金的形式将财富转移到低收入者手中,同时我国政府征收累进所得税也可以调节收入,但还有待完善。

[1]郑开焰,蔡雪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居民消费的效应分析.经济学动态[J].2010(11): 67-70.

[2]杨文芳,方齐云.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率.当代财经[J].2010(2): 43-50.

[3]储德银,黄文正.财政政策的非凯恩斯效应.经济学动态[J].2010(10): 97-101.

[4]项后军,周宇.财政政策对私人消费非线性效应的存在性及触发条件研究.财经研究[J].2011(9): 16-27.

[5]李春琦,唐哲一.财政支出结构变动对私人消费影响的动态分析——生命周期视角下政府支出结构需要调整的经验证据.财经研究[J].2010(6):90-101.

[6]刘琦,黄天华.财政支出与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的关系研究——基于全国省级地区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J].2011(8):90-97.

[7]陈守东,杨东亮.我国财政支出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J].2009(9): 119-133.

[8]陈创练.政府财政收支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挤入效应.山西财经大学学报[J].2010(6): 7-14.

[9]樊行健,李慜劼.政府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经验分析.消费经济[J].2011(10): 8-11.

[10]姜洋,林霞.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总量影响、结构效应和区域差异.消费经济[J].2009(10): 14-35.

猜你喜欢
居民消费财政支出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小康(2021年1期)2021-01-13 04:56:24
40年消费流变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0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消费导刊(2018年20期)2018-10-19 08:22:28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201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支出完成预算情况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新消费ABC
大社会(2016年6期)2016-05-04 03:42:21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