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带给建筑环境的独特韵味——以我国传统建筑外环境为例

2013-06-29 05:50沈艳妮金玉梅
四川建筑 2013年4期
关键词:文脉广场历史

沈艳妮,马 军,金玉梅

(1.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沈阳 110001;2.沈阳建筑大学,辽宁沈阳 110168)

人类有从历史文化中直观自身的天性,尤其是中国人有尊祖崇祖的民族习惯,注重文脉的继承与延续。古语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尊祖崇祖,旨在加强民族团结,唤起民族自豪感;文脉相承,旨在弘扬民族精华文化,奔向新的巅峰。文脉,是指介于各种元素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更确切点,是指局部与整体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引申开来,关于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其所在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内在关系。

在建筑环境的设计中,也应体现对历史、文脉和精神价值的探索。与20 世纪前半叶的现代主义时期关心满足功能与形式语言相比,重视隐喻与设计的意义在当今建筑设计中日趋普遍,成为西方当代广场设计倾向的特征之一。很多设计师为了体现自然理想或基地场所的历史与环境,在设计中通过文化形成空间的隐喻创造有意义的内容和形式,赋予建筑环境以意义使之便于理解。

文脉主义常用的设计手法主要分为环境文脉手法、历史文脉手法及后现代手法。环境文脉手法,把建筑空间整个地作为市民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模式的“符号”,表现地域特征,设置明喻;历史文脉手法,讲究从传统建筑中提取符号,传达历史信息,赞同现代建筑体量、空间同传统建筑造型要素、细部片段的兼容,从时间角度把握文脉,设置暗喻;后现代手法,将代表着中国各时期文化的种种事物以抽象形式再现,使人们产生联想,是一种象征性的、隐喻的设计。

1 环境文脉手法

我国几千年来优秀的造景史给民众留下了深刻而广泛的景观印象,也深埋下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特征。因此,我们在今天这个东西方文化交汇与碰撞的时代,一定要结合中国文化环境的实际,特别是中国人实际的生活习惯和审美习惯对建筑环境的要求,在积极引进国际上先进设计理念和最新的设计成果的同时,也要技术而艺术地对我国的建筑环境进行具有我国文化特色和符合我国民族心理审美标准的建筑环境设计的探索。

风水理论对于中国人自然观及审美观的形成与生活环境选择之重要,它不但营造深沉隽永的民族文化,而且还将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崇尚自然,回归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从最初的恐惧、崇拜,发展到对自然的亲近、赞美是人类在审美意识的一次觉醒。中国人向来对水一往情深,并且尝试用各种理水方式,达到人、水、环境三者的和谐。中国人重视水,也正是通过理水来表示对自然、环境、人生的态度。

中国国土辽阔,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各异,在人类适应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创造了各地各异的环境文化,充分尊重基地环境的文化历史,并加以深刻的理解和领悟,通过恰当的空间形态处理手段,同时反映现实的时代背景,使设计注入文化内涵、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环境,可以凸显场所的可识别性。

绍兴鲁迅故居(见图1)环境,最大的特点是绍兴水乡的特色十分明显。建筑前广场与水巷相通,人们可以从南边马路一侧到达,也可以乘船通过月亮桥到达建筑前广场,还可从西侧越过石板桥到达,下沉广场临近石板桥,可使人们接近水面。青石桥、乌篷船、与水面相连的台阶都反映出了水乡特点,渗透出当地的文脉特征,与周围的环境取得了协调。建筑周围的建筑马头墙、粉墙黛瓦简洁明快,很好地将现代风格与绍兴民居的特征结合起来,使他在传统文化中现出新意,楼、台、水、桥相映成趣,水乡的性格历历在目,让人过目难忘。建筑前广场采用下沉式设计,台阶层层叠叠,红花绿叶相间,草木葱郁,青石板地面突出了绍兴的传统风貌,体现了真实的地方环境文化个性。

图1 绍兴鲁迅故居环境延续了水乡风情

山城重庆是有着独特人文地理风貌和历史文化传统的两江合抱的滨江山地城市,建筑依山傍水,城随山势,层次分明,立体感强(见图2)。与平坦开阔的平原城市相比,山地城市受地形影响,建筑外环境的规模和平面形状较受限制,不易形成规则的大面积的几何形空间。但反过来,又可利用其地形起伏,创造出不同标高的平面组群,形成空间的围台,产生空间的趣味,满足人们在建筑外空间活动的不同需要;山地城市依山就势的吊脚楼民居、绝壁悬挑的道观佛寺,筑台错层、跌宕起伏、架空附岩等皆是结合地形、依附自然的结果。山地城市滨江广场利用江边用地与上方坡地之间的高差,运用传统的筑台、悬挑、吊脚等手法制造出所需的多个标高不同的层面组成建筑外环境组群,创造出独特的、有序和谐的、高低错落的、变化有致的山地环境多维复合空间,强化了山地城市的环境特征。

图2 重庆依山筑城形成特色环境

2 历史文脉手法

历史文脉手法,强调时间体验的重要性。为了加强人们对时间的体验和感悟,以历史文脉、空间序列、自然环境为参照构架。继承历史文脉,将人带入对遥远往昔的追思;延展空间序列,使人开始时间历程的漫游;美化自然环境,让人们体验春华秋实的绚烂。

城市中历史文脉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尤其在我国城乡,历史环境的影响处处可见。需要用文化的眼光去发现,文化的头脑去思索,文化的进步去促成,这就是建筑文化的作用。传统的城市是人类文明积淀的象征,是文明流传发展的主要载体。在城市的所有功能中,其中的集体记忆是重要的,它是城市的灵魂。那一砖一石、一水一井对于本地人自然亲切、熟识、认同;对于外来客及儿童亦起特定的符号、认知与确信的作用。当然,对于传统遗迹的积极态度是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其目的仍为今日服务。

历史遗存成为建筑环境特色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实体遗存,如历史建筑、古城墙等作为空间的围合界面或空间中的标志物;另一种是与基地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神话、传说等成为空间的主题,或融入建筑环境的场所精神之中。将历史形象,贯穿于建筑环境空间序列之中,保持他们的通视效果,增强广场空间的历史底蕴及地域文化感染力。采用具有民俗文化意味的图案,进行肢解变形,意喻普通居民活动的场所。使在建筑环境交往的人们既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传统文化的气息,又可以感受到时代脉搏,整体环境就会体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西安钟鼓楼(见图3)建筑外环境的设计,首先突出了两座古楼的形象,保持它们的通视效果。在设计元素上采用了具有隐喻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项设计,使在建筑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成为了一个非常具有历史感的个性场所,增加了钟鼓楼作为“城市客厅”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同时,以钟鼓楼广场为中心,南连南大街、书院门、碑林、北至壮院门、化觉寺、清真寺,形成一个传统意味浓郁的步行系统,使钟鼓楼广场成为西安这一古都文化带的枢纽。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又面向未来的城市建筑外环境。

图3 西安钟鼓楼

上海静安寺广场(见图4)整个格局采用中西合璧的手法。上海是一个体现海派文化的城市,在上海的演变历史中,西洋文化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南京路的文脉是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造的西洋古典建筑为基础,同时也包合了中西建筑的冲突点。而静安寺广场正好位于冲突的焦点上,西洋文化的代表南京路和中华文明的代表静安寺处于广场的北面。

图4 上海静安寺广场

所以广场地区的建筑形态力求继承传统,不回避冲突,并要考虑时代性。为此,将下沉式广场设计成为带有明显西方风格,酷似古罗马竞技场的半圆形廊技,与北面的静安寺形成映衬。而广场周围的绿地则改建成为带有中国文化色彩的西式园林,西方的树种、雕塑与中国式的凉亭和谐的统一在一起,使游客可以深深感受到上海独特的文化特色。

3 后现代手法

当欧洲狂人尼采宣布“上帝已经死了”,西方社会的理性世界便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颠覆,各种非理性思潮纷纷在西方世界粉墨登场。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表现最为耀眼。后现代引入象征和隐喻概念,以一种游戏般的语汇,消解了传统建筑环境设计的英雄式主题,而代之以一种“叙事性”,在城市空间中创造出一个凡人的情感世界。

“象征”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出自文学。所谓象征,就是用具体的事物和形象来表达一种特殊的含义,而不是说明该事物的自身,即借此言他。如玫瑰花是爱情的象征物,牡丹是富贵的象征,鸽子是和平的象征,紫禁城的红色宫墙、黄琉璃瓦具有表达至上皇权的象征意义。象征属于符号系统,关注符号所表达的意义,是人类相互间进行文化交流、沟通意义的媒介和手段。

“隐喻”是语言学和解释学常用的概念,是随着后现代主义和符号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后现代建筑大师格雷夫斯说:“隐喻乃是将一个能指的形式从一个恰当的所指转换到另一个所指上去,因此将含意赋予后者”。隐喻的实质是“神似”,力求捕捉旧建筑形式的艺术特征而赋予新建筑之中,并加以表现,这种表现,不是一目了然的,而是提炼、抽象、升华了的。引用历史片断,将这些从文脉中取出的形式打散成若干断片并加以变形或改换位置、改变材料、改变组合,将这些断片自由地配置于广场设计之中,使形式获得新的多重价值和意味。片断组合不宜照搬原物,而要经过变形,以自由的形式进行变形,使原来的语言瞬间复活,并且赋予其新意。

4 结束语

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吴冠中成功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艺术精华。他说过:“传统的形式是多样的,形式本身也是永远在发展的,油画民族化当然不是向传统形式看齐。我先不考虑形式问题,我只追求意境,东方的情调,民族的气质,与父老叔伯兄弟姐妹们相通的感觉。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母亲,人们永远恋念故乡,‘喜闻乐见’的基本核心是乡情,是民族的欣赏习惯”。我国的建筑环境设计要结合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环境理论,建设出独特而优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环境,展现出我们优秀民族的智慧和悠悠中华的无穷魅力,重振中华民族的雄风。

[1]邹德慈.城市设计概论:理念·思考·方法·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张钦楠.特色取胜——建筑理论的探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吴冠中.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M].北京:人民文艺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文脉广场历史
布鲁塞尔大广场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在广场上玩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新历史
广场上的大钟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