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异质性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2013-06-28 02:31周泽宇
山东社会科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制成品出口商品密集度

袁 方 周泽宇

(山东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一、引言

伴随着产业结构演进、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创新,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初期,遵从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多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然而,最新数据显示,从20 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逐年上升,到2011年,技术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超过60%。①本文借鉴Yilmaz(2002)基于SITC 编码的要素密集度分类,将出口品划分为原材料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并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了1996-2011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原材料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的占比。从这个角度观察,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解释力有很大的局限性。不仅如此,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企业活动国际化的不断深化,出现了以微观企业为核心的国际贸易新格局。②李春顶:《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世界经济文汇》2010年第1期。

20 世纪90年代,一些新锐的研究者将国际贸易的研究视角从传统的国家与产业的宏观视角转移到企业和产品等微观层面,产生了以企业异质性、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为特征的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新-新贸易理论假设企业是异质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生产率差异,对当代国际贸易现实中的贸易模式和生产率增长等诸多特征事实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解释了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出口行为选择,探讨了异质企业是如何从事国际贸易,贸易对企业的生产率增长和福利究竟会产生哪些影响等问题。③马相东、杨丽花:《贸易模式、企业异质性与国际贸易:研究述评与展望》,《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本文遵循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尝试将研究视角转移到企业微观层面,在思考传统贸易理论对出口商品结构研究局限性的基础上,根据新-新贸易理论企业生产率影响出口行为的观点,探究企业的生产率异质性是否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二、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一)中国出口商品宏观结构

我们将联合国的“标准国际贸易产品分类”称为商品的宏观结构,分别用1-10 代表商品类别(1.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2.饮料及烟类;3.非食用原料;4.矿物燃料、润滑油及相关原料;5.动植物油脂及蜡;6.化学品及相关产品;7.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8.机械及运输设备;9.杂项制品;10.未分类的商品。其中,1-5 为初级产品,6-10 为工业制成品)。并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对1980-2011年中国(大陆地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量中所占比重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在此30年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初级产品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持续增加并日益占据主导地位。

初级产品方面。中国的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明显呈现下降趋势,由1980年的50%左右,下降到2011年的5.30%,2007年为历史最低点,为5.04%。从具体产品来看,1980-2011年间,初级产品的出口主要是第一、三、四类,其他商品类别所占的比重都很小。

工业制成品方面。中国工业制成品占出口商品比重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由1980年的50%左右上升到2011年的94.70%,2007年为历史最高点,达到94.76%。值得注意的是,第八类产品在中国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由1980年的5%左右上升到1990年的9%左右,2000年上升到30%左右,2010年更是上升到49.45%。数据显示,1992年之后,此类商品在我国出口商品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主导地位日趋明显,2003年超过其它商品成为我国出口的绝对主导。①以上数据由作者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得到。

(二)中国出口商品微观结构

1.技术密集度。本文借鉴Sanjaya Lall(2001)②Sanjaya Lall:Competitiveness,Technology and Skills,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nc.,2001.在分析发展中国家制成品竞争力时使用的分类方法,把144 种制成品(SITC3 位数分类)按技术含量分为5 大类,分别是初级制成品、资源性制成品、低科技含量制成品、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和高科技制成品,其中后四类分别细化为基于农业型制成品、其他产品;纺织、服装、鞋类和其他产品;自动化设备、加工类制成品、工程类制成品;电子和电力制成品、其他产品。③各类别代表性产品如下:初级制成品-铜、铁、锌;基于农业型制成品-饮料、木制品、食用油;其他资源型制成品-石油/橡胶类制品、水泥、宝石、玻璃;纺织、服装、鞋类-纺织品、衣服、帽子、皮革、旅行用品;其他低科技制成品-瓷器、简单金属零件、玩具、塑料用品;自动化设备-商业及客用车辆、摩托车及零件;加工类制成品-合成纤维、化学品及染料、化肥、钢管;工程类制成品-发动机、工业机械、船只、抽水机、钟表;电子和电子制成品-办公/数据处理/电信设备、晶体管、发电设备;其他高科技产品-医药产品、航空类产品、光学/测量设备。根据以上分类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我们考察了1996-2011年中国不同技术含量制成品在出口商品结构中的占比,归纳出中国出口商品技术密集度变化的特点:

第一,初级制成品、资源型制成品出口份额持续下降。初级制成品所占出口份额保持下降的趋势,由1995年的8.62%下降到2011年的1.19%。基于资源型的制成品总体上占出口的百分比同样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由1995年的10.34%下降到了2011年的8.09%,基于农业型的制成品和其他产品也都出现了下降趋势。

第二,低科技含量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构成中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被称为“世界加工厂”,低技术含量的制成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以纺织、服装、鞋业、日用轻工业品等为代表的低科技含量制成品在出口中占据优势,1995年此类制成品占出口商品总额的42%,远高于其他类别的制成品。随着中国产业升级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不断优化,此类产品占我国出口商品的份额出现下降趋势,2011年仅占出口商品总额的29%,其中,纺织、服装、鞋类制成品所占份额从1995年的26.38%下降到2011年的14.63%。

第三,中等科技含量的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份额稳中有升。中等科技含量制成品中,自动化设备出口比重变化不大,加工类制成品所占出口份额有所下降,而发动机、工业机械、船舶等工程类制成品在出口商品结构中的份额持续上升,由1995年的9.38%上升到2011年的14.23%。

第四,高科技制成品出口份额快速上升。高科技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的份额变化最为明显,由1995年的12.86%上升到2011年的32.61%。其中,电子及电力类高科技制成品所占份额保持逐年快速上升的趋势,由1995年的10.78%上升到2011年的29.58%。④以上数据由作者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得到。这说明,中国制成品的出口科学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升级优化步伐持续加快。

2.要素密集度。本文借鉴Yilmaz(2002)①Yilmaz,B,Turkey’s Competitiveness in European Union:A Comparison of Greece,Portugal,Spain and the EU/12/12,Russian and East European Finance and Trade,2002,38(3):54-72.基于SITC 编码的要素密集度分类,将出口品划分为原材料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依据该分类标准,我们基于SITC rev.3-2位编码计算了1996-2011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原材料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中的占比。研究显示,中国出口商品中原材料出口品占比变化较大,处于波动中不断下降的趋势,由1996年的12%下降到2006年的1.4%,之后有所上升,2011年在总出口中的占比为5%;1996年,劳动密集型出口品在总出口中的占比为40%左右,之后逐步下降,2006年为31.72%;在劳动密集型出口品占比不断下降的同时,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都出现上升的趋势。资本密集型出口品在总出口中的占比表现为在波动中小幅上升的趋势,1996年在总出口中的占比为10%,2008年达到最高值20%;而我国技术密集型出口品在总出口中的占比却大幅上升,由1996年的30%上升到2011年的50%。②以上数据由作者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得到。

三、企业异质性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世界贸易格局一般表现为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进口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通过前文的分析,不论是从中国出口商品的宏观结构来看,还是根据技术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度对出口商品微观结构的分析,都可以发现资本和技术密集度较高的商品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中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且部分出口商品已经占据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主导地位。这里的问题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因为什么难以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给出合理的解释。本文认为原因有二:一是传统贸易理论忽视了技术进步因素。传统贸易理论忽视了技术进步因素的影响,对要素的变化和新要素的形成视而不见。在现实中,技术进步不断发生,而这往往会引起一国要素禀赋的改变;二是忽视了潜在的比较优势的发挥和比较优势的转化。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从静态的角度,假设一国会将生产的相对优势长期固定在少数几种产品上。在现实中,技术进步会引发潜在的比较优势的培育和比较优势的转换。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因其静态的分析缺陷,使其难以合理的解释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出现的变化。

新-新贸易理论将研究对象转移到企业和产品等微观主体,强调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对出口的门槛效应。根据Melitz(2003)的研究结论,③Melitz,Marc 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Econometrica,2003,71(6):1695-1725.生产率最高的企业将选择出口。如果该结论是正确的并适用于中国,那么结合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生产“出口主导商品”企业的生产率是否就高于生产“出口较少商品”的企业呢?以下我们将就此问题进行验证。

(一)企业出口情况和生产率的描述性统计

本文企业层面数据来自于2005-2008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④中国工业统计数据库的统计范围是中国大陆地区年销售额500 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大中型制造企业,统计指标包括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以及主要财务成本指标和从业人员、工资总额等,是目前进行中国企业层面数据分析和实证检验的重要数据来源。样本总量达117 万,⑤由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部分企业的统计数据有缺失,如工业总产值为0,资产为0,从业人员为0,应付工资为0 等,故我们将本部分企业样本剔除。可以客观反映企业层面的微观事实。我们选择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出口细分行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作为对比企业生产率和出口商品结构相关性的样本。并采用索洛剩余法计算2005-2008年这三个出口行业企业近似全要素生产率ATFP 和劳动生产率LTFP,将出口交货值EX 和出口交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EM 一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借此反映中国制造业出口状况和生产率状况,具体结果如表1 所示。

(二)统计结果分析

根据前文对制成品的技术密集度分类和Yilmaz(2002)基于SITC 编码的要素密集度分类方法: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生产的主要商品技术密集度较低,一般属于原材料和劳动密集型产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主要商品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的产品总体来说应属于劳动密集型,其中也不乏资本和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品。描述性统计表明,这三个细分行业的出口情况相差很大,我们试图根据各个行业的特点,分析企业生产率与产品出口乃至整个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之间的关联程度。

表1 2005-2008年三大典型出口行业企业生产率等描述性统计(万元,%)

1.行业层面企业生产率均值与出口均值未呈明显正相关。根据新-新贸易理论,生产率最高的企业选择出口,次之将在国内生产,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将退出市场。我们由此可以设想,随着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整个行业企业生产率均值增加,出口交货值及其占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会随之增长。将这个假设与计算结果比对发现,2005-2008年中国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企业近似全要素生产率ATFP 和劳动生产率LTFP均值呈明显增长趋势。其中,LTFP 均值由2005年的0.06 增长到了2008年的0.1。与此同时,该行业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并未像预期的那样随生产率增加,反而有所下降。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也存在类似情形。我们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二:其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大大影响了国际贸易的进行,在此背景下,2008年中国经历了首次的出口额大幅度下降以及出口增长率的下降,很多行业尤其是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行业出口大幅下降;其二,通过索洛剩余法计算的近似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并未将企业的规模、劳动力质量、所有制结构等特征考虑在内,这些特征是反映企业异质性的重要因素,也影响着企业的出口选择,

2.企业层面的企业间生产率差距不断扩大。从2005-2008年各行业企业生产率的描述性统计标准差结果可以看出,同行业内企业之间的生产率差距以及出口交货值差距正在不断加大,尤其是生产率最大值和出口交货值的最大值逐年增长。这说明虽然存在整体出口下降的大背景,但部分企业通过各种努力寻求在出口市场中的竞争优势,随着企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其产品的出口和出口在工业产值中的占比也在不断增加,这验证了新-新贸易理论的企业生产率与出口呈正相关关系的重要结论。

3.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的生产率和出口值均处于较高水平。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的近似全要素生产率ATFP 和劳动生产率LTFP 平均值在各行业中均处于较高水平,且历年标准差最大,说明企业间生产率差异非常大,可以看到该行业企业生产率的最大值明显高于其它行业,所以行业内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密集。同时,2006-2008年该行业出口最多的企业出口交货值均达到九位数,比其它行业的七位数超出上百倍。一般意义上讲,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度较高的行业,行业内企业的生产率均值也较高,根据新-新贸易理论,生产率最高的企业选择出口,因此得出生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行业出口较多或呈增长趋势的结论。

四、结论

企业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微观单位,是商品出口的载体,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出口行为决定了当前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本文从企业层面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构成进行研究分析,形成三点主要结论:

第一,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宏观及微观分析,我们发现,目前中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占绝对主导地位。截至2011年,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和高科技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量中的占比达到53.66%,并且该比例在近20年中保持波动小幅上升的趋势。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在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60%。由此,基于比较优势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解释力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二,通过对三个典型出口行业企业生产率等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从行业层面看,企业生产率均值与出口均值未呈明显正相关;从企业层面看,同行业内企业之间的生产率差距以及出口交货值差距正在不断加大。新-新贸易理论认为,生产率最高的企业能够承担沉没成本而选择出口,生产率中游企业服务于本土市场,生产率最低的企业退出市场,由此整个行业的生产率会因国际贸易而得到提升。本文的统计分析结果也表明,高生产率企业产品的出口和出口额在工业产值中的占比不断增加,行业生产率呈上升趋势,这与新-新贸易理论结论相符。

第三,企业生产率异质性通过影响出口行为作用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品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较高,该行业企业生产率均值处于较高水平,企业生产率和出口交货值的最大值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国际贸易的资源再分配使得资本和技术密集度较高的行业生产率因企业生产率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企业层面的生产率差异影响出口行为,进而也作用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该结论符合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新-新贸易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构成。

猜你喜欢
制成品出口商品密集度
中国与RCEP 成员国制成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某大口径火炮系列杀爆弹地面密集度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武器弹药密集度试验分组的蒙特卡洛模拟研究
2019年1—8月我国主要出口商品统计
2019年1~5月我国主要出口商品统计
2019年1~4月我国主要出口商品统计
2018年1?8月我国主要出口商品统计
四川省初级加工品和工业制成品对GDP的实证分析
带弹序的弹幕武器立靶密集度测试
中国-捷克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