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洪
(云南省安宁市太平乡云南省心理卫生中心,云南 安宁 650301)
米氮平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抑郁症38例临床分析
刘建洪
(云南省安宁市太平乡云南省心理卫生中心,云南 安宁 650301)
目的 观察米氮平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7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38例)与对比组(32例),两组均给予米氮平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均连续治疗8周。结果 治疗8周后联合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米氮平联合心理治疗能有效改善抑郁,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临床疗效。
米氮平;抑郁症;心理干预
抑郁症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呈逐年增长趋势[1]。对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并辅以必要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症状,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复发率,提高其心理和社会应激能力。我中心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对38例抑郁症患者实施米氮平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我中心收治的7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38例,男17例,女21例;平均年龄(38.8±5.9)岁;病程(19.7 ±5.8)个月;对比组(32例),男14例,女22例;平均年龄(38.1± 5.6)岁;病程(17.8±4.6)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均无显著差异(P>0.05)。排除严重躯体疾病、无药物和酒依赖史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予口服米氮平,第1天15mg,第2天30mg,第3天45mg,晚上服用,维持治疗8周。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同时予以心理干预治疗。①支持性心理干预:主治医师和护理人员要与抑郁症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以真挚热忱的态度关心和体贴抑郁症患者,耐心倾听、真心鼓励患者,使他们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并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鼓励其进行负性情感的充分表达和宣泄,使心身症状得以缓解[2],提高其心理和社会应激能力。②社会家庭支持干预: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他们极其希望获得家庭和社会的鼓励、理解和支持。家人和社会的帮助对减轻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3]。获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建立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心理[4]。同时不时鼓励患者多与他人进交流、沟通,有利于患者消除苦闷心境,重新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③认知干预:定期或者不定期向患者讲授有关抑郁症的相关医学知识,帮忙患者对产生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基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及时向患者讲解如何避免抑郁症的一些专业知识,从而使患者的不良认知得以改变,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情绪,协助患者消除非理性的思维方式,重塑积极、理性的认知模式。
两组患者经过8周的治疗,联合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比组(P<0.01)。结果表明采用米氮平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抑郁症,其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单用米氮平治疗方法。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临床疗效比较(n,%)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该症的主要病理生化基础是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能功能低下,抗抑郁剂是治疗该症的主要手段[5]。米氮平又叫瑞美隆,与于其他抗抑郁剂不同,米氮平不阻断神经递质的再摄取,而是增加去甲肾上腺素能和5-羟色胺的释放,通过增高突触间隙中两种递质的浓度而发挥抗抑郁作用,所以米氮平同时具有抗抑郁和抗焦虑的作用,这种双重作用机制使其不但起效迅速,而且效果显著。
抑郁症的治疗不仅仅取决于生物因素,社会环境、自我意识及心理因素都有着重要影响。抑郁症患者在病因、疗效、预后等方面缺乏必要的知识,对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和自我意识的理解不足,这些都会对治疗与康复效果产生影响,由此心理干预则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干预的基础是心理护理支持,通过纠正抑郁症患者的负性认知和歪曲的思维方式,提高其心理和社会应激能力以及个人主观能动性,学会应对不良刺激的正确方法,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转变患者的消极心态,改善患者抑郁症状,最终达到治疗抑郁症的目的。在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必要的心理干预,不仅能够减缓抑郁症患者的负性情绪,还能有助于加快患者康复[6]。
本观察对抑郁症患者实施米氮平联合心理干预治疗。经治疗后,患者的HAMD评分显著下降,并且联合组HAMD评分的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单一采用米氮平的治疗组,结果表明联合治疗有助于快速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病情。且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比组,差异具有可比性(P<0.01),进一步证实对抑郁症患者实施米氮平联合心理干预进行治疗,能有效改善抑郁,减轻患者病症、改善认知及增强自信,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与健康,提高临床疗效。
[1] 张少丽,石少波.抑郁症治疗的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2):156-160.
[2] 陶功定.医学心理学[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278-287.
[3] 杨淑恩,李佳勋,李艳乔.抑郁症护理程序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3(3):12-13.
[4] 陈艾华,周艾英.应用临床路径对抑郁症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1):4-5.
[5] 张金刚.米氮平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抑郁症[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1,8(3):134-135.
[6] 甄君,孔梅,周绍辉,等.帕罗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1,9(10):1532-1533.
R749.4+1
B
1671-8194(2013)19-02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