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光法 魏本林
一、教师专业化及其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所谓教师专业化,简而言之,就是教师职业争取成为专业的过程。为此,教师专业化就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的两个方向是专业教育的重建与教师作用的改变。专业化的核心因素是正规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自主权。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一) 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强调教师是潜力无穷、持续发展的个体,教师是发展中的个体, 是“教师专业发展”这一名词所要表达的核心理念之一。
(二)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
美国学者佩里认为,“就其中性意义来说,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任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和合作者
比“教师是学习者”这个观念更具有积极意义的乃是“教师即研究者”这个观念。“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观念把教师视为积极的研究者,强调教师自发的学习和研究,而不是把教师视为“被发展”或“有待补救”的个体,被纳入教师专业发展概念之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重要构成要素。
“不仅如此,教师还应是一个教育合作者,善于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家长沟通与协作。其中,在今天的强调共同设计课程、协同合作实施教学的新的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之间的协作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处于整个教学专业的最基层,独立自主地处理其教学的事务,很少人能过问其行事的方式,教师与教师之间也很少相互干涉。然而,这种“自主”的代价就是不可避免的孤立性。一般中小学建筑所呈现的“蜂巢式的结构”再加上像“装鸡蛋的条板箱”似的教室,更助长了教师长期处于孤立的情景。久而久之,这种孤立的状态成为习惯,甚至成为理所当然,即形成了以“个人主义”与“互不干涉”为特征的学校文化:既不愿意观察别人的教学,也不愿意被别人观察;不愿意影响别人,也不愿意被别人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也要与学生合作,与学生一同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发展二者的关系应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教师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提高教师的职业生命质量,更在于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真实和必要的条件。理想的教育是:在师生共同的生活世界中教学相长,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
(四)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发展的自主性
以往的许多教师教育课程与模式虽然名义上是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但他们总是居高临下,其性质往往带有“补救缺陷”和强行灌输的意味。由于教师培训的目的是外在于教师的,教师发展的需要也是外在于教师的。因此,培训也是统一的和强制性的。这实际上是忽视了教师发展的个体性、内在性和主动性,缺乏对教师个体生命的人性关怀。所以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强调教师发展的自主性。教师的自主发展强调的是发展教师个体的个性和特长,使个体的潜质充分发挥出来。关照个体内在性时,就会考虑教师内在的需求与愿望,去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从而使教师发展成为自觉的、主动的行为,而不是采取了强制方式,教师不再被视为需要改造的对象和有缺陷的存在及教育的工具。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从工具主义的教师观转向了人本主义的教师观,把教师从被改造的对象提升到了发展主体的地位。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教育改革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一切教育努力最终赖以成功的正是教师的个人品质和性格、他的学历和专业能力。”
这就对完善教师的专业结构提出了要求。不仅如此,教师的专业化由过去集中在教师地位和权利的改善转向教师的专业发展,注重教师教学实践、教学品质的改善,实际上也是对教师专业结构,特别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强调与重视,因为教师的教学实践的改善,教学品质的提升最终依赖于教师专业结构的不断完善,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实际上是教师的专业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即回答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的哪些发面在发展”的问题。
教师专业结构包括四个方面:
(一)专业理念
“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既为专业理念,为教师专业行为提供了理性支点,使得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与非专业人员区别开来。如果一个教师把教育看成是全人生的,把未来社会理解为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那么情感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就将重于知识的学习而成为教育的主题。过去习惯于把课程看作是基于一定的学科领域,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实施具体的教学意图的一个过程。但是,现在人们更多地把课程理解为学生的学习经历,因此课程具有多种模式,它既可以是阶段性的按部就班的学习模式,即便如此,也开始强调学生自己从学习中获得体会构成经历;也可以是一种“登山型”的模式,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个体差异性。
教师在教育理念方面的健康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的也是深层次的发展维度。
(二)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教师应具有基础能力(智力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职业能力(教育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学能力)、自我完善能力、自学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教师还需加强以下四方面能力的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的文化判断能力。
(三)专业态度与动机
美国学者凯尔卡特曼通过“专业自我”这一概念来说明教师的专业态度与动机问题。他认为,自我是一个复杂、多维、动态的表现体系,是人和环境之间长期的相互作用的结
果,它不仅影响着人们感受具体情景的方式,也影响着人们日常行为的方式。专业自我包括:自我意向(对“作为一个教师我是谁”问题的回答);自我尊重(教师对自身专业行为和素质做出的个人评价);工作动机(促使人们进入教学职业,留在教学工作岗位的动机);工作满意度(教师对工作境况的满意度);任务知觉(教师对工作内容的理解);未来前景(教师对其职业生涯和工作境况未来发展的期望)。
(四)专业知识
教师的知识基础由七种类别的知识构成:
(1)内容知识,主要是指学科知识;(2)一般性教学知识,指超越各具体学科之上的关于课堂管理和组织的一般原理和策略;(3)课程知识,指对作为所教的“职业工具”的教材和教学计划的掌握;(4)教学内容知识,指对将所教的学科内容和教育学原理有机融合而成的对具体课题、问题或论点如何组织、表达和调整以适应学习者的不同兴趣和能力以及进行教学的理解;(5)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6)教育环境的知识,包括从班组或课堂的情况、学区的管理和经费分配,到社区和文化的特征;(7)关于教育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他们的哲学和历史基础的知识。
综上内容都包含于教师的专业态度与动机系统之内,它们或者会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或者会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我国教师专业化现状
我国现有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是国内最大的一个专业团体,承担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小学教育。尽管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教师专业化程度尚有不少差距。
首先,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偏低。
其次,我国教师的职业行为、职业道德、专业精神与专业的要求相差较远。
许多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漠,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知识面狭窄。而且,在职业态度上,表现为有很多教师缺乏对工作的投入感与专业发展的主动性与方向性,雇佣心理有余,而主人翁精神不足。许多教师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得失,缺乏较强的道德自律和专业精神。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在理论层面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