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素霞 陈井安
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比都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超过了2,中国名列其中。如果仅看货币收入差距,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只有津巴布韦的城乡收入差距比我国稍高一点,但如果把隐性收入考虑进去,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是世界上最高的。〔1〕因为考虑到隐性收入,城市居民享有住房、医疗保健、社会保障、教育补贴等隐性收入,而农民被排除在外,城镇居民的收入可能是农村居民的5-6倍。〔2〕即使考虑城乡生活费用差异,城镇居民所获得的各类隐性收入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也高达4.35。〔3〕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果要找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必须从本质上进行分析。对于经济增长来说,经济结构是其质的方面 (钱纳里,1980),城乡收入也是一样,其本质必是城乡收入来源结构。所以从收入来源结构角度探讨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规律,总结不同收入来源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都在不断提高。统计显示,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2011年的21810元,约提高了63倍;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11年的6977元,约提高了52倍。〔4〕总体来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幅都比较大,但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要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
从城乡收入比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如图1所示。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在“缩小-扩大-再缩小-又扩大-略微缩小”中不断盘旋上升,1978年城乡收入比为2.57,1983年降到最低1.82,2002年城乡收入比首次超过3达到3.11,2007年和2009年达最大值3.33,2010年和2011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收入比下降,2011年为3.13。
图1 1979-2011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城乡收入来源所作的界定,如表1所示,城乡居民家庭总收入都可近似地分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表1 国家统计局界定的城乡居民收入来源构成
不同的收入来源在城乡居民收入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有很大差别,城乡居民各项收入来源构成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城镇居民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在2000年,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高达71.2%,随后虽然有所下降,但到了2011年,其比重仍高达64.3%。农村居民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 (包括农户家庭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经营获得的收入和从事二三产业生产经营获得的收入)。在2000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为63.3%,到了2011年,其比重为46.2%,比重下降了17.1个百分点,与其他收入来源相比,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农村居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纵观2000-2011年期间,城镇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和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都有大幅提升,尤其是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31.2%增长到2011年的42.5%,增长了11.3个百分点,与家庭经营性收入出现了此消彼长的势头,成为农民收入另一重要来源。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变化不大,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约为2%-3%;城乡居民的转移性收入都有所提升,但城镇居民得到的转移性收入要远大于农村居民。据统计,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5709元,农村居民为563元,不足城镇居民的1/10。由此可见,农村居民获得的转移支付和补贴要比城镇居民低得多,这是因为在二次收入分配中,我国一直实行城市偏向的转移收入分配政策。
表2 我国2000年以来城乡居民各项收入来源所占比重
测量城乡收入差距的方法通常有多种,比较常见的有比率法、基尼系数法和泰尔指数法。其中比率法只能从总体上描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大致状况,所得城乡收入比无法作进一步分解,无法看出各种收入来源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基尼系数法是从洛伦兹曲线的基本原理出发,综合考虑城乡人口比重与收入比重两个变量因素,能对各种收入来源进行分解分析,并且能够测量各种收入来源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泰尔指数法与基尼系数法有相同的量化功能,结果也较为精确。但是基尼系数法相对于泰尔指数法具有优势,表现在如果要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波动状况时,基尼系数要比泰尔指数更加有效。〔5〕考虑到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本文将采取基尼系数法来研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在现有的研究中,利用“差值法”计算基尼系数为我们提供了简便而又准确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用Iu、Pu分别表示城镇居民收入在全国总收入中的比重和城镇居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Ir、Pr分别表示农村居民的收入比重和人口比重。城乡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可用下式表示:
G=Iu-Pu=Pr-Ir
其中G代表城乡收入差距基尼系数,当G=1时,表明城乡居民收入绝对不平等;G=0时,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完全相等。
为了更深层次地找出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根源,需要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各项收入来源进行分解,基尼系数的可分解性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工具,基尼系数的分解公式为〔6〕:
其中G是城乡收入的基尼系数,ui是第i项收入在城乡收入中的比例;ci是第i项收入的集中率①集中率是各分项收入的基尼系数,其计算方法与计算基尼系数方法相同。。这样,第i项收入的分配对城乡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的贡献率②贡献率是各分项收入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尼系数的贡献程度。可以表示为:。
本文所涉及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相关数据及城乡人口数据都来自2001-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根据城乡收入差距基尼系数计算公式:G=Iu-Pu=Pr-Ir,要想计算基尼系数,必须知道城乡居民的人口比重和收入比重。城乡居民人口比重可以直接取自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城乡居民收入比重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城乡人口数为原始数据进行加权计算得出。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Mu和Mr分别表示城乡收入比重,yu和yr分别表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pu和pr分别表示城乡居民的人口总数。通过计算可得表3和图2:
表3 城乡居民人口及收入比重、城乡收入差距基尼系数
图2 1978-2011年城乡收入差距基尼系数变化趋势
从图2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差距基尼系数的变化曲线与采用城乡收入比来表示收入差距的曲线是高度吻合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波动中不断扩大,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1803提高到2011年的0.2538说明城乡收入差距对总体收入差距的贡献度也越来越高。我们根据曲线的波动,大体上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分成以下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变化都有其主要影响因素,如表4所示。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看,如果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必须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表4 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变化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
从收入来源角度分析城乡收入差距,本文选取了2000-2011年12年的时间序列作一个分解计算,12年的走向完全可以说明问题,达到我们的研究目的。根据基尼系数分解公式计算结果见表5,从表中可以看出,工资性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最大,其次是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较小,而经营性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一直是负值,它的贡献在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表5 2000-2011年城乡居民各分项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率 (%)
1.工资性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
由表2可知,工资性收入是城镇居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一直在65%以上,对农村居民来说,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每年都在增加,目前所占比重超过40%,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和推动力。通过计算各项收入来源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可以发现工资性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最大,2000-2011年期间平均贡献率超过85%,工资性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率如图3所示,我们可以发现:
图3 2000-2011年工资性收入对城乡基尼系数的贡献率
工资性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非常大,在2000年时,其贡献率达93.7%,到2011年时,仍然高达76.33%。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工资性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率在波动中不断递减,2011年比2000年下降了17.37%。这是因为早期农村居民获得工资性收入的机会不像城镇居民那样普遍,后来随着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和时间的增加,务工工资水平的上涨,2000年到2011年农村居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从702元增加到2963元,提高了3倍多,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从31.2%提高到42.5%,由此可见,不断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
2.经营性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
如表2所示,经营性收入是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008年以前在农村居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都在50%以上,近几年略有下降,2011年所占比重为46.2%,说明经营性收入在农村家庭收入中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它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挥着缩小的作用,与工资性收入发挥的作用正好是相反的,其缩小作用如图4所示。
图4 2000-2011年经营性收入对城乡基尼系数的贡献率
从图4可以看出,经营性收入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非常明显,在2000年,经营性收入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起到了29.28%的作用,并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保持在20%以上,这是因为经营性收入对城镇居民家庭来说并不普遍,而对农村家庭来说地位非同一般。从时间序列看,经营性收入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不断减弱,由2000年的29.28%缩小到2011年的6.37%,这与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模式不断发生变化,经营性收入在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降低,同时城镇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又不断提高有关。
3.转移性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
转移性收入是从国家或其他个人那里无偿获取的收入,一般发生在对较低收入阶层的救助或扶持。由于我国一直实行城市偏向的补贴政策,所以转移性收入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对城镇居民来说它是第二大收入来源,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由表2可以看出,2011年,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只有8.1%,而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比重高达23.8%。从转移性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来看,2000-2011年期间,转移性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率都在30%以上,近两年仍呈不断增长势头,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如图5所示)。其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偏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农村居民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待遇与城镇居民大相径庭。如城乡医疗方面,城市居民多是公费或医保看病,而农村实行合作医疗,看病自掏腰包的份额明显大于城市居民。〔7〕因此,加大转移性收入对农村地区的倾斜,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
图5 2000-2011年转移性收入对城乡基尼系数的贡献率
4.财产性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
财产性收入是居民出让财产使用权而获得的利息、股息、红利、租金收入及财产增值收益等,是非生产性收入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8〕财产性收入在城乡居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小,一般在2%-3%左右,其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也比较小。从图6可以看出,在2001-2006年之间,财产性收入的贡献率不到2%,2007年以后回升至2%以上,说明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
图6 2000-2011年财产性收入对城乡基尼系数的贡献率
本文利用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对城乡收入差距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判断,并从收入来源角度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分解,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和建议:
首先,从城乡收入差距的总体状况看,城乡收入差距在波动中不断扩大,虽然城乡收入差距基尼系数在警戒线以内,但如果不采取措施从根本上扭转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差距还将继续扩大。另外城乡收入来源结构有很大差异,城镇居民一直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农村居民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近几年工资性收入增长非常迅速,在农民纯收入所占比重中逐渐接近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重。
其次,从收入来源角度看,工资性收入一直是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最重要因素,但随着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快速增加,它对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作用不断减弱,不断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不失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转移性收入是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第二大影响因素,由于近年来一直实行城市偏向的转移支付收入分配政策,它对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贡献一直保持在32%以上。财产性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但近几年有上升的势头。经营性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作用是缩减而不是拉大,随着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的快速增长,这种缩减作用越来越弱,如果不采取措施,对城乡收入差距起到的缩减作用也会转向扩大作用。
最后,综合以上结论,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出以下建议: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拓宽就业渠道,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获得工资性收入的机会;改革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资,加大对农村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来调节收入差距;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来抑制城乡收入差距快速扩大的势头。
〔1〕李实,岳希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J〕.理论参考,2005,(4):50-52.
〔2〕王梦奎.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J〕.管理世界,2004,(4):1-8.
〔3〕李实,罗楚亮.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新估计〔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2007,(3):111-120.
〔4〕国家统计局.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EB/OL〕.http://www.stats.gov.cn/was40/gjtjj_detail.jsp?searchword=%B3%C7%CF%E7&presearchword=%B3%C7%CF%E7%CA%D5%C8%EB&channelid=6697&record=30.
〔5〕喻登科,等.基尼系数和熵在公平指数测量中的比较〔J〕.统计与决策,2012,(3):95-96.
〔6〕李炯,等.基于收入来源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以浙江为例〔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3).
〔7〕厉以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新路子〔N〕.北京日报,2011-12-12.
〔8〕黄祖辉,等.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基于收入来源角度的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7):12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