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舒家店地区志留纪地层中金矿的发现及其意义

2013-06-25 07:39段留安杨晓勇刘晓明孙卫东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号脉家店矿脉

段留安,杨晓勇,刘晓明,孙卫东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230026;2.武警黄金第七支队,山东 烟台264004;3.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综合地质大队,安徽马鞍山243000;4.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

0 引言

众所周知,铜陵矿集区是中国矽卡岩成矿理论的发祥地,同时作为长江中下游铜、铁、金、硫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中外地质学家重视(郭文魁,1957;常印佛等,1991,2012;翟裕生,1992;刘湘培,1989;Pan and Dong,1999;邓军等,2006;周涛发等,2012;毛景文等,2009;谢建成等,2009,2012;徐晓春等,2011),该区是中国研究程度最高的金属矿产区之一。前人对铜陵地区成矿模式、矿床成因、成岩成矿年代学、岩浆岩与成矿关系及深部成矿预测等等,都做了大量系统的科研工作,近年来除在舒家店发现斑岩型铜矿和姚家岭多金属矿床外,新发现矿床不多,那么铜陵地区浅部还能不能有铜金矿的存在?有没有新类型金矿存在?储国正(2010)指出,安徽省探明和大致查明的金矿约有70余处,其中独立和共生岩金矿床(点)共42处(共生金矿7处),伴生金矿床(点)23处。在70余处金矿床(点)中大型4个(独立金矿床仅1个),中型8个(其中独立金矿床仅3个),余者均为小型及矿点或矿化点。近年来我们对舒家店地区进行了实地踏查,在志留纪地层中新发现了受构造控制的蚀变岩型金矿,突破了志留纪地层没有金矿的盲区,打破了原有的该地区金成矿模式。此次发现的矿脉,主要以金为主,局部伴生或共生铜、银和钼矿,目前该矿正在加速勘查中。该矿的发现对丰富该区成矿理论、地质找矿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1 区域地质背景

研究区位于大别-苏鲁造山带南侧,属于大别造山带与扬子地块作用的对冲带,成岩成矿主要受东西向展布的铜陵-南陵深断裂控制。铜陵-南陵一带自西向东依次分布有:铜官山、狮子山、新桥、凤凰山、沙滩角等5个大型铜金铁矿田,只有少数矿床零星分布于铜陵南部的五贵桥、丁桥一带(常印佛等,1991;唐永成等,1998)。

区内矿产资源丰富,矿种繁多,主要金属矿产有Fe、Cu、Pb、Zn、Mo、Au、Ag,其中金矿的工业类型主要为矽卡岩型、热液块状硫化物型、角砾岩型、斑岩型、风化淋滤型等五种类型(郭祥焱等,2009)。

2 舒家店地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志留系,其次为泥盆系、石炭系及第四系(图1),除志留系中上统之间呈整合接触外,其余各地层之间均呈假整合接触。现将与金矿脉关系密切的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中志留统坟头组(S2f):在区内广泛出露,其下部为灰绿、灰褐色长石石英砂岩与黄褐色粉砂岩互层,中部为灰褐色细砂岩与粉砂岩、粉砂质页岩互层,上部为灰绿、灰褐色长石石英细砂岩与黄褐色粉砂岩、粉砂质页岩互层。新发现的1~4号矿脉发育于其中。

(2)上志留统茅山组(S3m):主要出露在本区北东部,岩性为灰褐、灰绿色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及粉砂质页岩互层。新发现的5号金矿脉分布于其中。

(3)上泥盆统五通组(D3w):出露于本区南东部,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下段(D3w1)岩性为淡灰红、浅灰白色薄-巨厚层石英砂岩夹粉砂岩、含砾石英砂岩。上段(D3w2)岩性为灰-灰黑色页岩、粉砂岩夹灰黄色黏土岩。五通组厚度大于100 m,因其岩石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常构成山体主峰。

(4)中、上石炭统黄龙船山组(C2+3):分布于本区南东角,其下部为灰-浅灰色,厚-巨厚层白云岩,上部为灰-灰白色厚层生物碎屑灰岩、含生物碎屑灰岩,顶部为灰白色厚层球状灰岩。

图1 铜陵舒家店地区地质-构造略图(据赖小东等,2012修编)Fig.1 Sketch geological map of the Shujiadian area,the Tongling ore cluster region(according to Lai et al.,2012)

五通组(D3w)与黄龙船山组(C2+3)接触界面上的含金铁帽型金矿属铜陵地区已知金矿化类型,前人已有相关研究(戴瑞榕,1992),与本次新发现的金矿脉不是同一类型,本文不做赘述。本次发现的金矿脉主要分布于坟头组(S2f)及茅山组(S3m)中的构造蚀变带中(图2a,b,c,d,e)。

2.2 构造

2.2.1 褶皱构造

本区位于舒家店背斜南西段的南东翼近核部位置,表现为由中志留统坟头组至上二叠统龙潭组构成的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40°~70°。

舒家店背斜全长约15 km,宽约5 km,背斜轴向50°~60°,轴面倾向北西,倾角 75°~85°,枢纽略有起伏。背斜核部地层由茅山组、坟头组组成,两翼地层较齐全,分别由泥盆系至三叠系组成,局部地段发育有小的次级褶曲。背斜北西翼地层倾向北西,倾角30°~50°,南东翼在朱家山至陡石崖一带,地层倾向南东,倾角50°~80°,在陡石崖至青龙山一带地层倒转,倾向北西,倾角60°~85°,为一斜歪-倒转背斜。

2.2.2 断裂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破碎带走向北北东至近东西向,倾向南东东(局部反倾),倾角较陡约75°左右(局部近直立)。破碎带宽几十米至上百米不等,走向长1000多米。破碎带内岩石破碎,呈角砾状,局部片理化发育,发育硅化、褐(黄)铁矿化等矿化蚀变现象。断裂破碎带是本区主要的容矿、控矿构造,新发现的金矿脉主要产于NEE-EW向破碎带中。

2.3 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呈岩株、岩枝产出,岩性由中基性到中酸性均有分布,主要有辉石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石英闪长玢岩及花岗闪长岩。

辉石闪长岩:灰色、浅灰绿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斜长石、普通辉石、角闪石,少量钾长石、黑云母,副矿物主要有磁铁矿、磷灰石及榍石等。岩石具较强钾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金属矿化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等。

花岗闪长岩:灰-浅灰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有斜长石、钾长石、石英、角闪石、黑云母等,少量副矿物,岩石蚀变有钾长石化、钠长石化等。

石英闪长岩:灰-深灰色,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有斜长石、角闪石、石英,少量黑云母,副矿物有磁铁矿、磷灰石及榍石等,蚀变以绿泥石化为主,次为硅化。岩石与矿化关系密切。

石英闪长玢岩:灰-深灰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有斜长石、普通角闪石、石英、钾长石,少量黑云母,副矿物有磁铁矿、磷灰石、锆石等。

2.4 新发现矿脉特征

截至目前已发现的矿脉有6条,5条产于志留纪地层中,编号1~5号脉,另外1条产于花岗岩中,编号6号脉。矿脉间大致有等距平行排列的趋势,目前地质工作正在加速勘查中,现简述如下:

(1)1号脉地质特征

地表出露长度大于900 m,目前已经由4条探槽、1个竖井及1个钻孔控制,所施工的工程均见矿。该脉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南(局部反倾),倾角较陡。厚0.80 ~5.00 m,金品位 1.33 ~44.36 g/t,铜品位 0.22% ~7.68%,银 11.85 ~86.76 g/t。主要矿化蚀变为硅化、黄铁矿化、辉钼矿化等。呈脉状展布,受构造控制明显,地表表现为褐铁矿化石英(砂)岩,深部为黄铁矿化碎裂岩(图2c),与围岩界线清楚。露头照片见图2a,1号脉部分探矿工程分析结果见表1。

(2)2号脉地质特征

地表出露长度大于400 m,目前已经由4条探槽及6个钻孔控制,其中3条探槽见矿,5个钻孔见矿(化),其他样品正在分析化验中。该脉走向60°左右,倾向南(局部反倾),倾角较陡。厚0.80~20余米,金品位0.74 ~12.82 g/t,银最高可达126 g/t,铜作为组合样品尚未分析。主要矿化蚀变为硅化、黄铁矿化、方铅矿化、黄铜矿化、少量辉钼矿化等,多金属矿化明显。该脉受构造控制明显,表现为节理密集带,在上下盘可以见到绢英岩化碎裂岩,岩石破碎强烈,浅部网脉状褐铁矿密集充填于碎裂岩中,在ZK1101中见到穿孔厚度大于3 m的富集黄铁矿的断层泥带。ZK301中见到多金属矿化石英脉(图2f)。露头照片见图2b,探槽示意图见图3a,部分探矿工程分析结果见表1。

(3)3号脉地质特征

地表出露长度大于500 m,该脉走向63°左右,倾向南(局部反倾),倾角较陡。厚5.00 m左右,金品位0.49~1.74 g/t。目前由4个钻孔控制,其中ZK002见到视厚度大于6 m的黄铁绢英岩,ZK401见到含方铅矿、闪锌矿多金属矿化的碎裂岩,ZK901见到多层黄铁矿化粉砂质碎裂岩带,同时在该孔深部见到了黄铁矿化花岗质碎裂岩(照片见图2g,h),这种碎裂岩上下盘岩石为含黄铁矿花岗闪长岩。完整花岗闪长岩不含矿,受构造活动岩石破碎、热液充填变为黄铁矿化花岗质碎裂岩后含矿,金品位为0.75~1.33 g/t。说明不但受构造控制的上盘粉砂质碎裂岩含矿,而且受构造控制的花岗质碎裂岩也含矿,因而该矿受构造控制明显,成矿应该晚于成岩(舒家店岩体)。3号脉部分探矿工程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舒家店周边地区金矿脉见矿工程分析结果Table1 Analytical results of Au contents in Au-bearing ore veins in the Shujiadian area

(4)4号脉地质特征

位于2号脉下盘约30 m,地表出露长度大于300 m,暂未有工程控制。该脉走向65°左右,倾向南(局部反倾),倾角较陡。厚2.60~3.60 m左右,地表打块样品金品位0.21~6.82 g/t。主要矿化蚀变为硅化、褐铁矿化等。地表表现为褐铁绢英岩化碎裂岩,与围岩界线明显。

(5)5号脉地质特征

位于矿区东部,地表出露长度大于600 m,目前仅施工1条探槽和1个钻孔(正在施工)。该脉走向60°左右,倾向南,倾角近直立。探槽揭露厚大于7.20 m,金品位 0.45 ~15.20 g/t,平均金品位大于6.50 g/t。硅化、黄铁矿化明显,露头照片见图2d,e。探槽ZM1示意图见图3b,分析结果见表1。

(6)6号脉地质特征

该脉产于矿区中部,地表一部分出露于志留系中,一部分出露于花岗岩中。目前地表追索出露长度大于200 m,厚度大于1.00 m,走向NEE,倾向南,倾角近直立。矿石主要为褐(黄)铁矿化粉砂质碎裂岩和硅化、褐(黄)矿化花岗质蚀变岩。该脉暂未进行工程控制。

3 矿(化)体分布规律及特征

(1)舒家店南部一带金矿化强烈,矿脉密集并大致呈平行等距排布,尤其是在志留纪地层中的断裂破碎带及附近金矿化强度高,其他地段金矿化相对分散。

(2)金矿(化)体主要发育于北东东至东西向断裂破碎带中,严格受破碎带控制,产状和破碎带基本一致。

(3)含金破碎带的矿化特征各不相同,矿化蚀变为:黄(褐)铁矿化、黄铜矿化、闪锌矿化、方铅矿化、辉钼矿化;碳酸盐化、硅化、绢云母化等。硅化普遍发育,多呈团块状、梳状、细脉状、晶洞状,与金矿化关系密切。黄铁矿化也普遍发育,多成浸染状、粒状、团块状、细脉状分布于碎裂岩中或岩层裂隙面上,地表及近地表多变为褐铁矿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方铅矿化、闪锌矿化及辉钼矿化在个别钻孔中见到。

(4)破碎带内的金矿化对围岩无明显的选择性,其围岩可以是志留纪粉砂岩、石英岩,也可以是花岗闪长岩。

图2 铜陵舒家店地区金矿化露头及矿石照片Fig.2 Photos of the outcrops of Au bearing ores in the Shujiadian area

图3 铜陵舒家店周边地区金矿脉素描图Fig.3 Geological profiles of the Au ore veins in the Shujiadian area

目前已发现的6条矿脉,受构造控制明显,岩石破碎,发育硅化、褐(黄)铁矿化、黄铜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及辉钼矿化等蚀变矿化。矿石由粉砂质碎裂岩、花岗质碎裂岩、石英角砾岩及黄铁绢英岩等组成,其中以粉砂质碎裂岩类型矿石为主。通过野外地质观察及已知矿化体的特征,对比胶东超大型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地质特征(吕承训等,2011),结合构造蚀变的定义及该类型金矿形成特征研究(范宏瑞等,1998),判断该矿床为受构造控制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不同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已知的几种金矿类型。

4 发现意义

该矿的发现,突破了本区志留纪地层没有金矿的现状,为本区攻深找盲提供了新的勘探思路,扩大了铜陵矿集区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金矿找矿空间,将对新一轮地质找矿起到重要借鉴意义。

常印佛,刘湘培,吴言昌.1991.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北京:地质出版社.

常印佛,周涛发,范裕.2012.复合成矿与构造转换——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例.岩石学报,28(10):3067-3075.

储国政.2010.安徽金矿主要特征及找矿方向.安徽地质,20(4):255-259.

戴瑞榕.1992.下杨子区地洼阶段铁帽型金(银)矿床组构特征及成矿模式.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6(2):178-179.

邓军,王庆飞,黄定华.2006.铜陵矿集区浅层含矿岩浆输运网络与运移机制.中国科学(D辑),36(3):252-260.

范宏瑞,谢奕汉,王英兰.1998.豫西上官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成矿过程中的流体-岩石反应.岩石学报,14(4):529-541.

郭文魁.1957.论安徽铜官山铜矿成因.地质学报,37(3):317-322.

郭祥焱,刘良根,陈林杰,王次松,吴多元.2009.铜陵地区金矿成矿特点、找矿前景及下步工作重点.安徽地质,19(2):96-102.

赖小东,杨晓勇,孙卫东,曹晓生.2012.铜陵舒家店岩体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意义.地质学报,83(3):470-485.

刘湘培.1989.长江中下游地区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地质论评,35(5):398-408.

吕承训,吴淦国,陈小龙,张迎春,张迅与,赵海.2011.新城金矿蚀变带构造与地球化学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618-627.

毛景文,邵拥军,谢桂青,张建东,陈毓川.2009.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铜多金属矿床模型.矿床地质,28(2):109-119.

唐永成,吴言昌,储国正.1998.安徽沿江地区铜金多金属矿床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1-351.

谢建成,杨晓勇,杜建国,杜小伟,肖益林,屈文俊,孙卫东.2009.安徽铜陵新桥Cu-Au-Fe-S矿床黄铁矿Re-Os定年及成矿意义.地质科学,44(1):183-192.

谢建成,杨晓勇,肖益林,杜建国,孙卫东.2012.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侵入岩成因及成矿意义.地质学报,86(3):423-459.

徐晓春,楼金伟,谢巧勤,肖秋香,梁建锋,褚平利.2011.安徽铜陵狮子山矿田铜、金共生与分离的热力学研究.地质学报,85(5):731-743.

翟裕生.1992.长江中下游地区铁铜(金)成矿规律.北京:地质出版社.

周涛发,范裕,袁峰,钟国雄.2012.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地质与矿产研究进展.岩石学报,28(10):3051-3066.

Pan Yuanming and Dong Ping.1999.The Lower Changjiang(Yangzi/Yangtze River)metallogenic belt,east central China:Intrusion-and wall rock-hosted Cu-Fe-Au,Mo,Zn,Pb,Ag deposits.Ore Geology Reviews,15(4):177 -242.

猜你喜欢
号脉家店矿脉
构造叠加晕法在深部找矿中的应用——以河南小秦岭杨砦峪金矿床S60号矿脉为例
金厂峪金矿典型矿脉中金、银的化学相态分析
湖南省平江县万古矿区十号脉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分析
福建政和上山岗金银矿床矿体空间分布特征及找矿意义
在生活的“矿脉”里“淘宝掘金”
从小饭店到40家店 四年天天排长队
山东玲珑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潜力分析
黄璐琦:给中药资源“号脉”
MUJI在中国开设第200家店
给那些爱 “病”的人搭个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