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原一
驰名遐迩的英国特工“007”,这个纯属虚构的西方现代骑士,自从在上世纪50年代问世的小说书中露面仅十年之后,不费吹灰之力,就成了驰骋于世界影坛达50个春秋之久的幸运儿,这恐怕是连塑造出詹姆斯·邦德这个谍海风流种子的原著者伊恩·弗莱明也始料未及的。否则,当年这位享有“‘007之父”美称的英国畅销小说作家决不可能傻乎乎地以区区几万美元的价钱,售出自己撰写的这部畅销小说的拍摄权。
要知道,“007”电影系列片之所以被看好,主要是因为该系列片屡创票房佳绩,使制片商赚得至少数十亿美元的进帐。例如:2002年出炉的“007”第20集40周年献礼片《择日而亡》获得4亿美金的票房总收入,而2012年“007”50周年出品的新片《大破天幕杀机》的全球票房则已愈10亿美元。
正宗的“007”系列影片迄今已拍竣23集之多,其依次为:《诺博士》(1962年)、《来自俄罗斯的爱情》(1963年)、《金手指》(1964年)、《霹雳弹》(1965年)、《你只能活两次》(1966年)、《女王特使》(1969年)、《宝石永恒》(1971年)、《生死关头》(1973年)、《金枪汉》(1975年)、《爱我的间谍》(1977年)、《太空城》(1979年)、《为了你的眼睛》(1981年)、《章鱼》(1983年)、《杀人意图》(1985年)、《黎明生机》(1987年)、《杀人执照》(1989年)、《黄金眼》(1995年)、《明日帝国》(1997年)、《纵横天下》(1999年)、《择日而亡》(2002年)、《皇家赌场》(2006年)、《量子危机》(2008年)、《大破天幕杀机》(2012年)。
西方影评界近年来对“007”影片的反映又如何呢?从“邦德主义时代思潮已过去”之类的评论声中,可见这部系列影片的前景并不容乐观。但在好莱坞,想拯救“007”者还大有人在。其中,曾有人提议:让以拍《本能》一片走红的性感女星莎朗·斯通来演“邦德女郎”,结果没有遂愿。后来,则让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得主——“黑珍珠”哈里·贝瑞去该剧组冲锋陷阵。
其实,“007”系列片在一定程度上属于“间谍旅游片”。其主人公周游列国,足迹遍及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印度、阿富汗、英国、意大利、法国、希腊、德国、奥地利、瑞士、西班牙、葡萄牙、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巴西、牙买加、危地马拉、埃及、摩洛哥、巴哈马群岛以及中国的上海、香港、澳门等地。其中,泰国的普吉岛就是因曾作为“007”影片《金手指》的外景地而变成旅游胜地的。
可是,如今即便是“007”准备去那些没有到过的国度一展身手,人家也未必欢迎他这样的好事之徒入境呢!在拍摄《纵横天下》一片的时候,“007”剧组本想赴土耳其拍摄外景。后来,就因该国的治安情况不佳,只好作罢。于是,这一消息不胫而走。连报纸上都登载了《“007”害怕土耳其罪犯》的报道,一时间却使得大名鼎鼎的詹姆斯·邦德脸上无光。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冷战”的结束,过去沾过“007”光的英国谍报人员,现在为了谋生,则不得不去寻找第二职业。向来不愿抛头露面的英国军事情报处,为了生存也一反常态,大肆进行自我推销式的形象宣传,除了向公众散发印有介绍其工作情况的小册子,还公开登报招募新人加盟,甚至趁“007”新片首映之际,在荧屏上造势,颇有“此一时,彼一时”之感。
有道是“时势造英雄。”想当初,“007”这个小人物,一经纸上谈兵的作家之手后,居然有幸登上银幕,愈加显得富有传奇色彩了,几乎成了虚拟世界中的风云人物。对此,美国评论家阿历克山大·夸克伯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以调侃的笔调写道:“如果没有弗莱明(即“007”之父),我们也许就没有战略情报局,当然也就没有中央情报局,艾顿爵士(上个世纪50年代英国首相)也许就不会有他的苏伊士运河冒险,约翰·肯尼迪(上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也许还能活到今天;‘冷战也许在60年代早期就已结束,我们也许就不会有越南战争;不会有罗纳德?·里根(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也不会有‘星球大战计划。”而今进入新世纪以后,更有人怀疑:嗜好美女和烈酒、怀揣一张杀人执照的老牌间谍詹姆斯·邦德的形象,还能在21世纪的电影观众中施展多少魔力呢?在《量子危机》一片里,其外景地是该系列片中最多的,除了直到片尾才出现的在世界电影史上堪称经典的邦德正面举枪射击之镜头和主题曲外,全片充斥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枪战和打斗,明显缺乏内涵,俨然成了动作片、枪战片、警匪片、爱情片“四不象”的混搭产品。也许其编导忘了“007”系列影片应该是间谍片吧!
颇令人费解的是:“007”小说原著作者昔日绞尽脑汁为“007”号情报员取的名字——詹姆斯·邦德,竟然是采用了一部鸟类研究专著作者的姓名。至于“007”得以平步青云,奇迹般地成为全球影坛上的“不死鸟”,则更像是一个神话了。
不过,历任“007”主演者其实并不“长寿”。且看:
首任“007”饰演者肖恩·康纳利,早年确实因拍该片而火过一阵子。可是,他没干多久,就在全盛期拂袖而去。虽说康纳利的确是所有“007”扮演者中最幸运的一位,但其任期内也就拍了6部片子。
而与历届“007”一角担纲者相比,第二任出演者乔治·拉辛彼,无疑是个十足的倒霉蛋。由于他的银幕形象终未被观众认可,因此,只演了1部就败下阵来。
好在风流倜傥的罗杰·摩尔继任后,演活了这个风流情种,可惜出马太晚,连拍了7部后,年近花甲的摩尔顿感力不从心,他即推荐年轻的网球明星麦肯罗做其接班人。
然而,制片商并没有采纳摩尔的建议,却匆匆地启用年届不惑的蒂莫西·道尔顿上阵。岂料,这位号称“演技派”的仁兄接拍了2部,不知怎的,他在片中老是潇洒不起来,于是,便不得不悄然退出了。
嗣后,一晃过了六年,第五任“007”皮尔斯·布鲁斯南姗姗来迟。然而,他毕竟是英国电视系列剧《斯蒂尔传奇》中私人侦探的扮演者,驾轻就熟的他几番出镜,票房皆佳。可是,才拍了4部“007”影片的他便与下一部“007”影片无缘。不过,还记得皮尔斯·布鲁斯南在任期间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拍‘007死的戏,我一定很高兴。邦德终于死了,这是很有卖点的!”
虽然皮尔斯·布鲁斯南的接班人早已确定为英国影星丹尼尔·克雷格,但是他迄今仅拍有3部,且出师不利。他不仅在拍摄《皇家赌场》的时候,差一点被群众演员打掉门牙,而且在《量子危机》摄制过程中致使脸部和手部受伤。在《皇家赌场》公映前,他被媒体斥为史上形象最差的邦德;而当《皇家赌场》上映后,他竟然又被媒体捧为史上最佳的邦德扮演者。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呀!
现在,随着“007”系列片的老东家米高梅公司宣布破产,“007”的女上司在新片中死去。天晓得詹姆斯·邦德还能在银幕上“活”多久呢?该系列片是否能够超过日本推出的48集系列影片《寅次郎的故事》,成为将来世界上最长的系列故事影片呢?新一代“007”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接拍N部后由谁来继任呢?谁将是“007”一角的终结者呢?这些问题若放在今天来看,似乎还是一个个谜。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一旦继任者无心或制作者无力接棒,“007”这个诞生于“冷战”时期的银色世界宠儿,便将寿终正寝。那么,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